弘农太守令狐邵
闲来读史,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官引起了我的关注,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令狐邵。阅其人生,感慨良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强争霸,兵戈四起。寻常百姓渴望一片安宁的天地,没有铁蹄践踏,没有刀枪杀戮;有志之士则四处观望,寻觅值得自己扶佐的明主,以图建功立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原人令狐邵从家乡到了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投靠了袁绍。
当时,袁绍拥有十余万大军,称雄北方。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在随后的几年里,曹操乘得胜之势,对袁绍穷追猛打,袁氏残部节节败退。
建安九年,令狐邵离开岌岌可危的邺县,避居武安(今河北省武安西南)毛城。可是,毛城也不是坚不可摧。曹操拿下邺城以后,又挥师攻破毛城,令狐邵成了曹操的俘虏。
在即将处死的一群俘虏中,令狐邵非凡的气度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曹操将令狐邵细细打量了一番,又询问他的身世,惊喜他的父亲竟是自己的故人,是东汉的乌丸校尉。曹操当即赦免了令狐邵,并令他担任军中谋士。
后来,又让他做了丞相主薄、弘农(今灵宝北部)太守。令狐邵为官清廉,节操如同冰雪。他弘扬善举,教化百姓,宽厚待人,省减刑狱,把弘农治理得气正风清。
由于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弘农郡内竟没有几人通晓经史,这让令狐邵颇感惊诧。如此下去,岂不会导致礼教失传、文明沦丧?于是,他就遍问自己的属下,但凡愿意拜师学习的,便准予假期,派他们去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境内)学习。待他们掌握经学概要以后,便召他们速速回乡开设学校。从此,弘农郡学风日盛一日。魏黄初年(公元220年),令狐邵入朝任羽林郎,后又升任虎贲中郎将,直到病逝。
管仲曾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战乱频频的年月,作为一郡太守,能够重教兴学、尽职尽责、勤政爱民,实在难能可贵。对于令狐邵,除了南朝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志》为其立传外,正史及族谱中鲜有记述。但他主政弘农期间教化一方的善举,也足可流芳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