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我常常怀念那个年代

作者:郭仁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737

  ——关于长篇小说《在茶场的日子里》
    一、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20世纪70年代,一群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鄂西北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插队落户。他们战严寒,斗酷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荒山野岭上筑起了一层层梯田,在梯田上栽上了一行行茶苗。长篇小说《在茶场的日子里》通过对这群知识青年劳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在那个年代里知识青年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歌颂了陈文海的崇高革命精神,歌颂了陈文海和张慧芳之间纯洁的爱情,展示了那个年代里特有的生活场景。整部小说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陈文海信仰马列,充满革命热情,在艰苦的劳动中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奉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谱写了一曲叱咤风云、壮怀激烈的青春之歌。不仅如此,陈文海还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打击,例如:由于爱看书、体质弱,他和部分知识青年与当地农民之间产生了矛盾,未能加入团组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坚信明天的太阳能够照常升起。
  小说中的张慧芳聪明漂亮,性格活泼,心地善良,充满了青春活力,虽然喜欢读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旧小说,身上被人说成有小资产阶级情调,但是,她对陈文海的感情是真挚、纯洁、热烈和始终如一的,虽然在她身上有某些缺点和不足,但是,她能在陈文海的真诚帮助下不断成长进步。
  除了陈文海和张慧芳,我还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群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创作缘由
  小说所反映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常常怀念那个年代,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但是,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始终令人难以忘怀,例如:伟大、崇高、真诚、友情和爱情。虽然这是一个发生在30多年前的故事,但是,时至今日,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活蹦乱跳,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在小说中,我和知青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走过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虽然我在农村插队的时间不长,但是,我的这段插队经历可以抵得上我过去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人生道路上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大量事情,虽然我已经告别了那个年代,但是,那个年代里所发生的一切始终无法从我的脑海里抹去,在我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中,有的令人开怀大笑,有的令人潸然泪下,有的又令人啼笑皆非,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时时撞击着我的胸怀,使我无法平静下来。
  2011年3月,长篇小说《在茶场的日子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就想创作一部全面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以偿。如今,我的这一美好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四、关于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及其由来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陈文海和张慧芳之间的爱情。在共同的学习、劳动和生活中,陈文海和张慧芳之间产生了炽热的爱情,然而,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他们俩的爱情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小说通过对陈文海和张慧芳那种若即若离的爱情的描写,鞭挞了极左思潮对美好爱情的扭曲。
  这个爱情故事已经在我的心中埋藏了30多年,30多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听到了有关张慧芳的一些情况,每当有人提起她,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对她的怀念之情,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这种怀念之情显得并不那么强烈,但是,伴随着这种怀念,我的心底总有一种苦涩和隐痛之感,她的音容笑貌常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她正带着青春的活力款款地迎面向我走来,脸上带着迷人的微笑。
 

更新:2011-09-23 05:21:0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