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小丁——生活在他乡,一路走好

作者:洛水人 来源:新一代杂志社/湖北汉之韵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点击:3892

小丁,是我的邻居。今天11点多,收到爸爸的短讯,上吊死了……

我在努力回忆这个中年男人的样子:四十多岁吧,身材高大,小眼晴。小学文化,爱占小便宜。结过二次婚,现有二子女和七十多岁的老妈妈仍在世……

 

按辈份,他应是我的一个同祖远房叔叔。在我爷爷的爷爷辈,他的先祖,应和我们是同一个祖宗。这也没有考证过,也说不清楚了。

从我记事起,好像就有这个男人出现,那时,他也应是十八九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龄。我们家,住在先祖留下的祖宅中院的正房,他的家在西院的偏房。我们家的茅房旁边就是他们家低矮的住房,有时上茅房站在石头上,就可以看到他们家的人了。

80年代初期的豫西农村,还正处于饥饿边缘状态。人们的生活,还大多依赖于土地。那时,他们家的孩子都大,他有一个妹妹,也就是现在像我小妹妹的年龄吧,已经可以干农活了。他大姐,也在家,还未出嫁。他们家,就有五个劳动力。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他父亲会做饭,好像是参加过抗美授朝战争吧(记不清楚了,也没有办法考证了。现在早已故去。),也会一些小手艺,打包子(豫西一种特色小吃)、做凉粉。平日里赶集的日子里也做点小生意,进一些小玩意、小零食在村子里卖。那时,他们家的生活,应是比较不错的。人丁兴旺,劳动力充足。

也许是历史原因,小丁读完小学后,就再没有读过书(他的这些,我都无从猜测和考证,只是凭自己的一点记忆),开始在家务农。遇到集市时,也会帮家里人做一点小生意。再长大一些,在一些红白喜事的场面上,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不过大多是干一些挑水、跑路的杂活。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爱占点便宜,偷懒,不过,人还算本份,没有听过他干过什么很明显的坏事的传闻。

70年代未,那场政治运动的吸引力伴随着一代伟人的逝去,已经慢慢减弱。继而开始的,是人们对改变生活和命运的追求。我们这个偏远的山区小镇,也不能例外。

我们的小村庄,地处大秦岭山脉未端,伏牛山山系西段的崤山山脉中。这是从网络上官方发布的描述:潘河乡位于卢氏县西北部深山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252,3平方公里,境内山大沟深,总人口12341人。该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原因,农业一直是村民生活的主导。其实的情况是,全乡人口分步极广,有很多先住民,全是在一些大山山沟里,占山、占沟开荒种地。远山山地的抛荒、开荒非常严重。也只有靠近潘河流域的主河道附近的土地,才是最适合耕种的。土地包产到户的二三年间,吃饭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像要想发家致富,好像就没有合适的机遇。(好像,跑到另一个题目了,但,这也是大历史的环境的铺垫)

伴随着武警黄金部队在这秦岭探测出第一笔大矿藏后,改变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当矿工了。小丁也不能例外,也上过矿山。但他通过挖矿,也像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关于矿的故事,在以后的述说中再讲吧,还是讲讲小丁别的事情,这都是后面我要着重描述的事情了。

转眼,我上小学了。能记得的就是那时他好像迷上了气功,还是那种硬气功。记得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就已经起床了,(那时,他也还没有成婚)有时在潘河边的一个树林里,有时,在村后的一块坟堆里。他就在那,一个人练功。好像有过那么一回,在傍晚,我们一群小伙伴亲眼目睹过他练功场景,用一根白布条,缠住腰部。然后开始运气,好像很难过的样子,呼哧呼哧的,额头青筋暴露,神情紧张。接着开始用掌不断的击打渠边的那颗大柳树。“嗬、嗬”做响,小伙伴们都觉得好玩。围成一圈看着。再到后来,他好像也没有练成什么功夫,倒是好像有一回,和一个人发生了冲突,被别人打的受伤了……

在我们山区的生活的人,从小,都很勤劳,小小年龄都会上山挖药、砍柴(其实更多的是跑到集体的林里,砍下一颗小树,然后截成能放到灶堂里大小就可以了。)、打野兔子、熏狗獾子。他也一样。他更把秋冬打猎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到后来已成为了一个不是猎人的猎人。自制土枪、土炮。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好像都是很平常的事。

有一年,他的自留地里菜经常被别人偷。(自留地,这个词,估计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听过,也不明白意思吧。在文革大集体时期,农村的土地全部归集体所有,农作物收成全部归集体,劳动按计工分到年底分粮食。但,也会有一块地,分到各个住房的)他在菜地边,扬言做几个地炮,大家都信以为真。一段时间,好像也再没有敢去偷东西了(那时,每家每户都太穷了)。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他那时做的地炮全是假的,时面并没有安放炸药。他也只是吓吓人家罢了。

我们山区,秋季一过,种上冬小麦后,人们大多都没有什么事情了。于是,一年一度的捕猎、上山挖药便开始了。他是捕猎的行家。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我们山里人的一些物产便成了抢手货。娃娃鱼、狗獾子、狼、山鹿、野兔、野猪、还有金钱豹在我们这里的数量非常之多。但秋季人们好像最喜欢捕狗獾子。

外地的人,大多也都是这个时间来收购捕获的猎物。狗獾子味道,也并不好吃,用枪打的全差不多后来死掉了,只能吃肉,卖不到多少钱的。而活着的东西,据说城里人喜欢吃,特别是南方人。这些后来我在走出了乡村,才更加确切知道了这些东西的去处。03年那场大灾难,也许只是这种动物报复人类的一个开端吧。

他就是捕猎这方面的行家。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一年,他捕到了一对活着的狗獾子。在小伙伴们的一致要求下,他把其中一只从自制的笼子里,放到自家院子里的椿树上。那小狗獾子噌、噌就爬上去了,他费了好大的劲才又抓到……

又过了几年,他要取亲了。媳妇(商洛地区的人,给老婆的一种称呼)是我妈妈那个山沟里一个同村的姑娘,好像也和我们有点亲戚关系。但,在婚后的当天晚上,就出事了了。他妈妈,在当天晚上,就要让新娘子和他同房,新娘子胆小,害怕不同意,他们娘俩就把新娘子的衣服全仍到房子上去了……第二天早上,娘家人就开始闹开了,认为自家的姑娘受到很大的委屈。后来,也就离婚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也就结束了。于是,他的灾难,便从那时开始了……

后来几年中,他再没有找到过合适的人家。不是因为别的,就是那事件,他们在远近的村落已经成了一个“名人:了,谁还敢把女儿嫁给他。再后来,他又草草结婚了,是通过他大姐从更远的一个山上,找了一个对象。过了不到二个月,才知道,那个山里女人头脑有问题,经常犯病,一犯,就不停的骂人,见谁骂谁,后来竟连全村的人都骂遍了。

结婚后的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从小喜欢来我们家,我们经常给她一些好吃的。再后来,我就走出大山,去外面读书了,也只是在每年春节时可以见上面。也就是打个招呼,问候上几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也一直没有深入的交流过。

最后一次见他,是07年春节回家过年。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沧桑,生活的压力早已把当年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带向了中年,他又有了一个孩子,他的七十多岁的老妈妈还在为他操持着一切。后来才知道,他也不知怎么了,也得了精神病,干不了重活。全家,都靠他妈妈一个人在支撑着家……

生活,就是这样的无情。当年,在全村很多人都羡慕的家庭,竟然短短的十几年间变成了这样。也不能不让人感叹!

06年春节,我从家回兰州的那天早上,他妈妈从家里拿出了10个煮好的鸡蛋,送到我家。我很感动,村里的好几家人,都给我送来了东西。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我明白乡亲们的情义。

他女儿,倒是很争气。06年还拿到了我自己组织的一个基金会的奖学金。这也算是他们家的一个幸事吧。

08年,一年很忙,再没有回过家。

这几天,其实一直想回家过个中秋节。10多年了,从那年出来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过中秋节。我很早就知道,出来了,是不可能再回去了。

不是心,而是人。

今天周未,昨天累了,起床晚了一些,刚开机,就接到了短信,一看,是爸爸的:小丁昨天早上六点上吊死了,都在帮忙,下午三点要埋!……

于是便有了以上的文字纪录,略回忆了以前的一些往事。给他做了一个纪念,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一路走好!

后记:2008年9月6日上午,收到了爸爸的短讯,于是,长久以来的一种对家乡人割舍不掉的怀念涌上了我的心头。这些年,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记忆从前的东西,越来越模胡了,老说要写点什么,却从来没有开始过。那就此开始,做为一个开端吧。以为记!

城主于汉城武昌

2008年9月6日

 

 

更新:2011-04-22 20:34:0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