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艰难起步 重修杨府

作者:枫叶 来源:本站 点击:5379

我的老家在灵宝市川口乡第三生产组。自我记事起,我全家人就住在从旧社会祖传下来的宅基地上。

 脑海里没有爷爷、奶奶的印象,与父母和两个姐姐、以及哥哥一起度过了我记忆之中的生产队时期大集体生活。那时,我家没有瓦房,住在农村常见的土窑洞里。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我家在原有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五间坐北朝南的上房,这是农村传统的农家小院的建筑模式,当时,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哥哥和我还都没有结婚,新建的瓦房足以能够让我弟兄俩成家的。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的1989年,我家又盖起了三间两层的东厢房,为已经出生的侄子杨云、侄女杨珍和我的孩子杨乐、女儿杨璐准备了住房。

 后来,到了1995年,哥哥在村边的209国道边盖起了四间门口房,我于1997年在市区买了集资楼,加之父母的先后去世,于是,苦心修建的农家杨府很少有炊烟,只是逢年过节、农忙季节以及本家子有什么婚丧大事,大家才在杨俯相聚一次。

 不幸的是2003年的元旦前后,叔父、叔母相继去世时,在我家经常不用的大锅里蒸馍,引燃了老鼠拉在炕筒、烟囱里的玉米芯子,使我家的五间上房毁于大火之中。从此以后,虽然,院里还有三间厢房巍然屹立,但是,满目火灾之后的废墟,难以使我和家人在留恋的老家过夜。

 恰逢今年秋雨过多,火灾后的残墙断壁完全倒塌,整个院子成了没门海,夕日红红火火的杨府显得更加惨淡凄凉。

 哥哥在村里大小是个干部,我在外面工作,如若零落了杨俯,岂不是叫邻里乡亲们笑话?

 但由于我和哥哥都分别供着两个大学生,再加上三、五年内22岁的侄子杨云和20岁的孩子杨乐都要结婚,重建杨府简直是驼背上树——前(钱)缺。

 依据乡情有叶落归根的世俗,按照实情有向往城市的世事,要想给老家盖好房子,让孩子们都回来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供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让他们跳出农门,闯世界。即或是作为我们这一代在外工作的人,是否退休以后,回农村安居,也都在忧郁之中。

 如果说,农村有孩子常回家看看的家,城里有孩子们发展事业的家,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现在连自己常回家看看的地方都没有了,可见,重修杨府无论是有多大的困难,也得是勒紧裤腰带挺身子硬干的事了。

 当然了,重修杨府这个决定,我哥、嫂同意、我妻子也同意,孩子们是吃粮不当君、上学不操心,欣然随大流。但是,同事们十个人就有九个人值反对意见。其实,我本人也是在彷徨中才坚定了重修杨府的信念,起开始是小心起步搞搭着修,现在,经过几天在家中盖房,与乡亲们接触后,又改变主意准备挖地三尺大修。在我们村,正在供大学生的人家住房都不怎么好,大学生供成的才改变了住房条件;孩子没有上大学,在外打工挣了钱的,或者,有专项副业收入的,住房明显要好一些;那些,既没有供大学生,住房又不好的人家,就是贫困户了。

 不用说,我家的住房,在我们生产组算是没有躯身之处的劣等了。由此,激发了我所谓大修大盖的念头。

 我们村距市区仅5公里,3路公交车从村前过,柏油路直通我家门前,村东是山、村西是河、村北是龙海铁路、村南是通往卢氏的灞底河幽谷,交通便利、山青水锈、环境幽雅、空气新鲜,算得上是一个生存、生活的好地方,单单从我工作上班的距离来看,重修杨府,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利大于弊。

 其实,我的信念解决了现在许许多多在外工作人员的心病——在外工作生存,在家养老生活。

 所以,重修杨府的蓝图,从四间房改为五间房,再改为五间两层;重修杨府的地基从三七土,改为竖井、地梁。从11月22日开工挖竖井到12月4日地基完工,光是钢筋、水泥、沙石、砖等就花费了10000多元钱。

 这真是05年打基础,06年起楼房,杨府的辉煌指日可待了 

更新:2005-12-04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