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孔崖的传说(图文神话)
相传在黄河大禹渡的南岸,有一个万孔崖,它是黄河水长期淤积冲刷的黄土高原断带层。万孔崖东西两面延伸一百多里,南面起伏连绵伏牛山脉和秦岭山脉,北面临黄河,以千丈高的陡峭崖面,俯视着东去的黄河水。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必经要塞,所以,万孔崖东有河南境内的函谷关、西有陕西境内的潼关,两关之间,由自然形成的沟壑古道相连接。
万孔崖之所以成为神奇的传说,是因为在百里之长远、千丈之高深的万孔崖崖面上,分布的千疮百孔般的土洞,似乎成了解不开的谜。有人说是老子当年著《道德经》时留下的标点符号;有人说是战国时期万箭齐发留下的箭孔;有人说是近代战争留下的弹孔。每到春、夏两季,成千上万只的燕鸻(土燕子)在这些土洞里栖息、繁衍,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自然动态奇观。
万孔崖上千疮百孔般的土洞,不亚于龙门石窟好看,成千上万只燕鸻(土燕子)起舞,可以与黄河水面上的白天鹅比美。在大禹渡摆渡的船家往往因观其崖孔、望其飞燕,停桨漫渡;在黄河北岸的百姓也因能遥望这一奇观而自喜,行者忘其行、耕者忘其耕者大有人在。凡是过关穿行古道的官员百姓,都要从万孔崖的背部攀上万孔崖的原头,除了观看“月出东海现冰轮、日落西山藏火镜”的自然景观以外,还要体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情画意。更是要亲自低头观看燕群在黄河水面上空,如行云流水一样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盘旋飞翔;注目观望燕群在鼎湖湾的芦苇荡中,东一簇、西一簇、南一簇、北一簇地戏水觅食;侧耳倾听燕群叽叽喳喳的欢唱声,在万孔崖巨大的回音壁回荡后的阵阵悦耳的交响乐曲……
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黄河床位的上升,万孔崖被好阳河、霸底河、弘农涧河、枣香河等等黄河支流分割成尚庄原、铁岭原、周家原、桂花原、焦村原、程村原、铸鼎原、郭村原等等原头,失去了当年那种磅礴的气势和燕舞的骄傲。
如今,在河南省灵宝市故县镇盘东村310国道通过的两边崖壁上,人们仍然可以看见,还有部分燕鸻(土燕子)留恋在土洞里安“家”落“户”。
(这篇神话纯属虚构。起源于2004年12月25日晚上我做的一个梦。我梦见一群群燕鸻(土燕子)在土崖上翩跹起舞,场面十分壮观。梦醒后,我联想到在我以前工作过的故县镇公路边的土崖上,也栖息有燕鸻(土燕子),于是,我创作了这篇神话——《万孔崖的传说》。据查:燕鸻,也叫“土燕子”。形态似家燕,但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羽显深叉状。头顶和上体褐灰色,尾上羽毛白色,喉部和上胸淡灰而带一黑色半环,下胸向后由淡棕黄渐转白色。主要以昆虫为食物,是蝗虫的天敌,在我国分布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