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谁是历史的罪人

作者:枫叶 来源:枫叶教育网 点击:9209

进行合理的学校布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们阳店镇现有6万人口,37个行政村。29个校口,其中3所中学,3530名中学生;17所完全小学、5所初小和4个教学点,5938名小学生,429名教师。

根据学校布局实施意见,20069月前,撤校并点后校口降至21个,中小学生锐减到6600名。其中中学2个、完全小学10个、初小5个、教学点4个。

围绕“学校布局是否合理、撤校并点是否适时”的焦点问题,我认为:合理布局是关键,是建立在调查基础上的决策行为;适时撤校并点是在合理布局的决策下的操作行为。其中的得失不是个体行为和个体利益,而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享受优质教育的机遇——平等和迟早的大问题。因而,心灵触及最深刻的就是“谁是历史的罪人?”

下坡头村有将近2000口人,按地理位置是上坡头、中河和本村的教育教学最理想的中心地带,也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前办过中学,三个村的学生都就读于此。但是,由于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群众集资办学的好机遇,如今的校舍仍是20世纪80年代办中学的旧瓦房。同时,又由于村民的经济较富裕于临近的下坡头、中河两个村,再加上学校校舍、师资、质量等原因,几乎一半的学生都进城或者到镇中心小学享受优质教育。

面对无力修缮破烂不堪的校舍、面对极不稳定的教师队伍、面对六个年级仅有70个学生的规模。我们急得是教学质量,村干部急得是撤了学校得罪了群众,家长急得是撤了学校增加了负担。

究竟这个学校撤与不撤相关年级,只能让事实说话。

村干部兴致勃勃、满怀信心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协商留下相关年级、筹划新建校舍。

我说:“现在咱们村有学生70名,不办六年级仅剩50名学生了。”他们一听十分泄气。

我又说;“即使你们按照村民的意愿,建起了新校舍,生源在哪里呢?”

干部说:“收上坡头和中河的。”

我说:“上坡头现有175名学生,两年后仅剩100名;中河现有103名学生,两年后仅剩60名。人家的校舍都用不完,何必舍近求远呢?何况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出资给别人办学呢?”

一番话,村干部沮丧、也顿悟,他们在不愿当历史的罪人面前,为自己开脱、思索最佳的方略。

我建议他们回村后,开个论证会,但是主导思想要明确,面对现实分析问题,稳定思想解决问题。我这里根据生源给他们调整最理想的教师。

就这样,下坡头村由去年暑假改为初小,今年很快变成了教学点了。3/4的学生出村享受的是优质教育。今年开学检查时,仅有21名学生。

南河村和东岭村在2003年暑假前都是完全小学,我们的撤校并点就是从这两个村取得不少经验的。起初村干部寻、家长寻,软磨硬缠就是想不通、不愿意。

最后一次村干部来时,我说:“撤校并点是当前农村办学的方向,不是我们阳店镇标新立异的改革措施,我想,你们也能理解支持我。我也知道你们在村里干很作难,群众会说你们无能,在你们任期内撤了学校,是村里的罪人;家长会因此为借口,不履行本该是他们自己的义务。现在,高年级我照撤不误,这一点决不动摇。但是,我向你们保证:家长决不会再寻你们无‘理’取闹。”

村干部虽然很怀疑我的话,但他们明白我话中的意思:撤不撤校他们在我心中已经不是阻力;家长寻不寻已经与他们无关。如果,家长一寻,兴许他们不会背上撤校的黑锅。

我向中心小学和第一小学的校长通了电话,要求他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出动,深入撤销年级的每个学生家中做动员工作,同时向家长承诺:学生就餐实行顿餐制成本核算,不会增加负担;学生上下学由本村的教师负责接送,绝对不会发生以外事故;不收借读费,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

结果,我们的撤校并点计划一举成功,村干部一身轻松、老百姓齐声喝彩。

与此同时,我们将镇政府所在地的已经合并了东水头、小坞两个村高年级的第一小学(小河小学)从辅导区分离出来直接属中心学校管理,与中心小学形成拳头式的竞争对手,结果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全镇获得市一等奖3人中,中心小学2人,第一小学由去年的0突破到1人;六年级百颗星竞赛第一小学由去年的0,突破到22人。

因此,在今年的小学撤并中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取消了6个教学点。村干部和家长们由起初的被动动员到现在的主动联系送学生到临近的中心区校就读。

为了解决当前小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在暑期我们专门举办了英语培训班。

但是,仍是“谁是历史的罪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以至于用“尽其自然”的借口延缓着我们撤校并点的进度。

镇区里原有四所中学,位于崤底村的四中今年全部撤完,由于学生全部并入一中就读,几乎没有遇到抵触情绪和过激行为。正是由于此原因,今年按往年的正常招生,一中难以容纳崤底的学生,划分到二中、或三中招生,会引起崤地村民的怨言而产生不安定因素。再加上考虑三中的校舍条件、教学质量以及家长向往一中和二中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决定撤消三中,发挥一中和二中的资源优势,办两所规模效益、平等竞争的龙头中学。

2002年暑期开始,我们就实行了划片招生,一中和二中平均优生的方案。去年,三门峡市语数英三科竞赛中,一中在乡镇中排列第一,二中排列第四。今年中招重点高中统招生一中比去年翻一番还多,以45人的优势稳居乡镇第二名;二中在生源和师资都不及一中的劣势下,突破去年的0,考了3人。

本想着我们的办学思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招生方案,能够取得干部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我们却遇到了天大的人为困难,进行了一场谁是历史的罪人的真理较量。

三中位于下北和下南村,建校足有50年,附近有下北和下南两个小学,还有灵宝五高。承担着周围9个村1万人口的中学生就近入学任务。仅从地理位置上讲,三中理应是理想的中学办学好地方。

但是,由于三中隶属于联中,在校舍建设上镇里因为兴建一中,加上近几年经济状况不佳没有财力投资;9个村只管集资筹建本村的小学无缘改善联办的中学环境;教学能力好一点的教师陆续被选拔补充一中和二中的紧缺学科;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学生,舍近求远在二中或一中,甚至市区就读。因此,你说三中的教师没有好好干不现实,但说他们没有干好却是当真的。

三中的几任校长也曾经想从治乱中,求得提高三中的知名度和美育度,但终究令人事与愿违,知名度算是提高了,美育度并不见长。干部家长哀声怨道。

鉴于此,撤消三中的决定在党委、政府的决策会上一致通过。同时,通过的决定还有合并下北和下南两个小学,成立阳店镇实验小学,组成第三只拳头小学与中心小学和第一小学竞争。

这两个决定一并印发在一个文件上,遗憾的是也一并没有具体落到实处。

当我们宣布撤消三中后,直续了三、四天一直陷入僵局。一些群众摆出“三中历史悠久”、“撤消增加群众负担”、“政府不重视、不投资,办跨了学校,再撤消,就是历史的罪人”等等借口,先是当住拉校产的车辆,再集结群众请愿留住三中,最后到政府上访保住三中。这期间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宣传解释、说服动员也无济于事。

我们在反思:是决策失误、缺乏调查,还是决策英明、操作失误?我认为,我们工作过程中缺少一个统一思想的环节。关键是没有召开三中辐射的9个村干部的会议。当时有领导提议是不是召开村干部会议,有领导说,先行动,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结果,村干部在根本不明白情况的状态中,被群众抛在了一边,失去了控制权。

后来,还是那些群众居然迫不及待地找到我家里,要求给个答复。我说:“首先声明一点,关于撤留三中,谁是历史的罪人?自有后人评说。现在镇里决定保留,我就办学。领导班子重新组合,教师重新优化,能否办好只有靠管理、靠质量求生存了。”他们提出了校长的人选。我说:“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要汇报镇里和局里研究,不过会考虑你们的意见。”

校长、教师、生源确定下来后,那些群众准备再次上访,他们嫌教师不是最好的,分配的生源太少,认为完全是应付搞搭。尽管我解释调出教师太多,不可能给三中更好的教师,再说三中只能招收120人,不可能再增加生源后,他们仍坚持自己的意见,还要上访。我通知附近一位教师前去了解情况,说服劝阻。终于,他们没有再上访。

直到开学后一切都风平浪静。

    我们给三中划分了119个生源,开学检查时,报道42人。二、三年级基本上保持了暑假前的人数 170多名学生 ,配备了14位教师。镇二中的教学环境、师资水平、教学质量远远超过三中,而且,也完全能够容纳下这170名学生,只仅仅是比三中远了两公里半路。一年后,这些学生能不能保持不流失,很难说。

    我们考虑教学质量,家长考虑经济负担 ;我们考虑优质教育,家长考虑混到毕业。当办学目标和求学目的形成了反差时,学校布局的决策和撤校并点的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当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和教学质量成正比时,我们的教育才使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教育。

    所以,任何时候办教育我们都应当视质量为生命,以响亮的品牌赢得群众的信任,吸引家长自发地送学生到布局范围里的学校就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更新:2004-08-29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