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没有“问题”的问题

作者:枫叶 来源:枫叶教育网 点击:5274

   “问题”既是动宾词组,又是名词。学生要求老师解答“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问题,对老师而言是答题;学生要求老师解答的“这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内容更是问题。然而,我想说的是有没有“问题”,问不问“问题”。
    我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有问题,有“问题”的课堂才没问题,传统教学是把有“问题”的课堂变成没问题,现代教学是把没“问题”的课堂变成有问题,问题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动力。
有关资料介绍,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听了一堂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很有名的重点中学主讲的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当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是的,我们中国的教师善于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老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老师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质疑设问,师生互动的“去问题教育”方法固然要比灌输式的“没问题教育”方法要好的多。但“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这可以说是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我们的高才生,到美国去读书,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前认真背笔记。考试时,老师讲了6点,绝对不会答5点半,却得不到满分。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2点,还是满分。问及老师,老师说:“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6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你答了6点不错,可是这6点我都已经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他们只答了1点、2点,那虽然是从资料上获取的,但有创见,是他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结果,当然能得满分。”由此看来“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所以,我们说,作为教师不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的问题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本文参考《人民教育》有关文献。
更新:2002-08-22 00:00: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