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案例】我是有礼貌的乖宝宝

案例背景:
今天的区域活动开始后,我再次走进了蛋糕店,这次大家很热情,不管是“服务员”还是“厨师”都和我说“欢迎光临”,大家说的很大声。我对“服务员”说:“你好,我要一杯奶茶、一个汉堡。”凡凡点了下头,说:“我去帮你拿!”不一会儿,她端来了汉堡、奶茶,我对她说:“谢谢你!”她很开心的笑了起来,说:“不用谢!”吃完东西,我站起身,对蛋糕店的“厨师”和“服务员”说:“我吃完了,谢谢你们,你们做的东西真好吃,再见!”大家都很开心的和我说再见。我又在边上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有几个小“顾客”也学我在和“服务员”说“你好”、“谢谢”、“再见”之类的礼貌用语,而“服务员”也明显能自然地招待顾客。
分析策略:
幼儿的交往能力到了应该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出去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包办。孩子们与人交往的经验非常贫瘠,因此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较慢,但孩子特别喜欢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行为,特别是老师的。在上次讨论了一些礼貌用语后,这次我特意在孩子们面前演示了一遍,结果效果非常好,孩子们都模仿我使用礼貌用语,而且他们觉得很好玩。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是第一步,接下来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在讲评中,我表扬了今天蛋糕店的“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小“顾客”的表现,表扬他们很有礼貌,继续提问,还有哪些场合可以使用礼貌用语呢?孩子们说“做客时”“买菜时”“买药时”等等,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游戏更熟悉的掌握这些礼貌用语。
采取措施:
1.通过与同伴交往的亲身体验,感受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会让人受到欢迎。
幼儿的认识是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们可能记了,但不容易理解,不易与行为联系在一起。正如前面的例子或许平时幼儿会说;“你好、不用谢。”等,但真正运用并自觉使用,实非易事。因此,应该注意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就前面的例子。教师做为引导者,应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用语习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幼儿亲身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谐、团结、友爱,这样,他们就会留恋,热爱这个集体,同时也更乐意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
2.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发自内心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爱心教育要从幼儿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到深、逐步升华。比如引导幼儿说说:“你从小受到谁的照顾?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那你们又该如何对待他们? ”开展学会关心,学会爱的主题活动。如:《我爱我家》、《我爱小朋友》《我爱老师》等等,让幼儿通过亲眼观察,体会老师、父母的辛苦和关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把这种关心付诸行动。当这种活动深入幼儿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家里表现出爱的行为。如:父母下班回家后幼儿就会说:“爸爸妈妈亲苦了,请喝茶。”父母做家务时幼儿会说:“爸爸妈妈我来帮助你。”在幼儿园老师上完课,有的小朋友会跑过来问:“老师你要喝水吗?让我来给你捶捶背吧。”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您请坐”。在和同伴交往时能学会谦让、分享与礼貌用语。
3.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为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设符合教育任务和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讲文明、懂礼貌的环境。
教学反思: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很多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怎样和别人相处。然而良好的品格及礼仪、行为习惯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命运。基本礼仪常识是让人们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礼仪展示无非就是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鞠躬打招呼;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能主动打招呼;知道要尊重别人等等。在家中家长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作为家长,他们的一言一行也会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