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21时36分。 当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付金祯次子付刚先生,将珍藏多年的父亲荣光——2001年12月由农业部授予付金祯同志的“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金色奖杯照片——传递给我时,时光的闸门轰然洞开。那奖杯的光芒穿透二十余载岁月,依然耀眼夺目,瞬间将我拉回1992至2003年间,在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后改制为华兴公司)从一名普通车工起步,历经技术科、技改岗位奋斗的峥嵘岁月。这不仅是付金祯同志个人的至高荣誉,更是一部浓缩的岳乡工业奋斗史诗,其核心“技艺精·劳动美”的工匠精神与企业家担当,至今熠熠生辉。
在汤阴县宜沟镇的工业记忆中,付金祯同志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镌刻着“技艺精·劳动美”的匠心传承。他一生践行“把铁炼成钢,把人炼成匠;把匠变成才,把才变成德”的十六字箴言,不仅带领企业从初创走向辉煌,更以乡愁为纽带,为地方工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从“创”到“扩”:扎根乡土的工业奠基
1954年,蒋效平、田仲义两位创始人以“创”字为旗,在汤阴宜沟南关三官庙遗址和新华街财神庙遗址创立了宜沟铁木业社和皮蔴工艺社。他们以简陋的锅台为起点,用铁锤与木工工具敲响了宜沟工业的序曲。至1978—1980年,赵士林厂长以“扩”字为战略,将地方国营品牌推向新高度,在老厂区周边开疆拓土,甚至南迁至车站路北新建厂区,引进设备、扩充队伍,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十年蜕变:从农机厂到华兴机械的跃升
1988年,付金祯接过企业发展的接力棒。短短十年间,他带领宜沟农机厂完成华丽转身,更名为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后改制为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一时期,他不仅注重技术革新,更以“技改”为核心,推动企业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制造转型。职工从车工到技术员,从车间到研发科,无不浸润着“技艺精”的追求。正如用户回忆,1992年至2003年在厂工作期间,付金祯的工匠精神与劳动情怀,成为一代工人的精神灯塔。
荣誉与传承:全国乡镇企业家的“德”与“才”
2001年12月,付金祯被农业部授予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这枚奖杯的金黄光芒,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折射出乡镇企业崛起的时代光芒。奖杯背后,是付金祯将“人炼成匠”的理念化为实践:他重视人才培养,以“德”塑魂,以“技”立身,让华兴机械成为汤阴工业的一张名片。直至2025年,其子付刚将珍藏的奖杯照片重发,这段历史依然鲜活如初,激励着新一代工匠。
乡愁与振兴:工业精神的永恒回响
付金祯的故事,是岳乡工业乡愁的缩影。从铁木社的炉火到华兴机械的轰鸣,从“创”到“扩”的开拓,再到“技改”的创新,他以一生诠释了“劳动美”的深意。如今,这种精神仍在延续——如岳阳“岳工杯”技能大赛中弘扬的工匠精神,亦如全国工业设计大赛对技能的至高追求,付金祯的“十六字箴言”始终是工业人心中不灭的火焰。
结语
付金祯同志用一生书写了一部“技艺精·劳动美”的奋斗史诗。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工业精神的传承。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今天,这份匠心与情怀,仍将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宝贵财富。
岳乡工业乡愁“技艺精·劳动美”:忆付金祯同志与全国乡镇企业家精神
在豫北平原的汤阴大地,一座县办工厂的变迁史,镌刻着中国乡镇工业发展的缩影。2025年11月23日,原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后改制为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付金祯之子付刚,将其父亲付金祯2001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的奖杯照片公之于众。金黄色的奖杯历经二十余年,光芒依旧璀璨,映照出一段关于匠心、坚守与变革的工业记忆。
一、创业维艰:从铁木社到汽车配件厂的跨越
1954年,宜沟南关三官庙与新华街财神庙的遗址上,蒋效平、田仲义两位创始人以“创”字为基,建立宜沟铁木业社和皮蔴工艺社,奠定了岳乡工业的初始脉络。1978至1980年,赵士林厂长以地方国营品牌为依托,通过“扩”字战略,在老厂区周边开疆拓土。直至土地资源饱和,他推动“南迁计划”,于车站路北前进封洼地新征50余亩土地,建设新厂区、购置设备、培训工人,为企业升级蓄力。
1988年,付金祯同志接过宜沟农机厂(后更名为汤阴县汽车配件厂)的重担。面对三排平房、一座化铁炉和70余名农机修造匠,他提出“把铁疙瘩做成会跑的零件”,上马1.5万吨铸造生产线,当年实现产值100万元、利润17万元,终结企业“吃补贴”的历史。 1998年,企业改制为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完成从集体所有制到现代企业的转型。
二、十六字箴言:工匠精神的血脉传承
“把铁炼成钢,把人炼成匠;把匠变成才,把才变成德”——这十六字箴言,如同洪炉之火,锻打着几代工人的精神底色。付金祯将其融入企业管理,通过三项制度创新,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名师带徒:厂级首席技师每年须带3名以上农村籍学徒,签订《技艺传承责任状》,考核合格后奖励师傅;
三证上岗:一线农民工人手持有“初级技能证”“安全操作证”“质量责任证”,培训费用由厂部全额承担;
创新命名:小改小革被采纳后,以发明者姓名命名工位或工装,让农民工人首次拥有“技术署名权”。
至2004年,全厂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中农民工人名字赫然在列。多人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多人当选市、县人大代表,真正实现“工人向上、技艺升值、乡村受益”。
三、质量堡垒:理化室与技改的精密护航
在侯银海的记忆中,理化室是铸件质量的“司法中心”。直读光谱仪如“火眼金睛”捕捉铁水成分,万能试验机对铸件施以“压力拷问”,显微镜下的金相检验如“病理切片”,揭示材料内部的细微瑕疵。1990年代,企业完成从白口铸铁到球墨铸铁的技术跃迁,理化室的检测标准从“合格/不合格”细化为球化率≥85%、球径5-15μm的精确门槛。
与此同时,机工车间与毛坯库系统的升级,成为企业发展的另一引擎。1993年建成的3亩机工车间内,40余台车床、数控中心与半自动转塔车床组成钢铁军阵。毛坯库从王其有单枪匹马管理的旧滚筒,到刘合阳执掌的现代化喷丸系统,见证着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变革。
四、乡愁底色:劳动美与工业图腾的永恒见证
付金祯同志的一生,是“技艺精·劳动美”的生动注脚。他带领企业从农机修造迈向汽车零部件制造,从乡镇企业跻身“河南省乡镇企业利税20强”。那些红砖瓦房里的砂纸打磨声、通风柜前的专注眼神、显微镜下的紧锁眉头,共同构成岳乡工业乡愁的底片。当2025年的阳光穿透理化室的玻璃窗,1990年代的铁水仿佛仍在光谱仪的火花中流淌,球墨铸铁的珍珠仍在金相照片里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