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岳乡工业乡愁共同记忆》简介 邺南首镇宜沟“技艺精·劳动美”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73

《岳乡工业乡愁共同记忆》简介 邺南首镇宜沟“技艺精·劳动美”

profile-avatar

职教鲶鱼侯银海2025-11-20 13:25

岳乡工业乡愁集体记忆:口口相传的“十六字箴言”——“把铁炼成钢,把人炼成匠;把匠变成才,把才变成德”——早已融入岳乡儿女的血脉。

《岳乡工业乡愁共同记忆》以2025年10月汤阴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振民先生与汤阴县汽车配件厂技术科老科员侯银海(1992—2004年在此学艺奋斗)共同研究非遗“邺南铁艺”的相关片段为缘起,系统梳理了这家扎根岳乡大地的工业企业从1954年到2019年的65年发展脉络。

1954年,17名铁匠、木匠在宜沟三官庙旁创办宜沟铁木业社,以手工农具打制修配开启乡村工业萌芽;1958年更名机械修配厂,迈入半机械化雏形阶段;1970年挂牌宜沟农机具修造厂,聚焦农机修造主业,推动农民向技术工人转型;1983年跨界转型为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契合工业发展浪潮;1992年经厂领导付金祯主导扩建升级,1993年获评“河南省乡镇企业利税20强”;1998年改制为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并注册“宜沟”商标;2002年职工达950人的历史峰值,200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280万元,创下发展巅峰。65年间,企业历经七次关键转型,见证了岳乡工业从手工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蝶变。

本书以“技艺精·劳动美”为核心,串联起一代代工匠的坚守与创新,既收录了非遗“邺南铁艺”在工业生产中的传承脉络,也定格了不同时期企业职工的奋斗身影。文稿的编撰得到汤阴民协的专业指导,汤阴民协秘书长程志彬、会员朱福军、张新安提供了重要支持;更有数十位企业老领导、老同事倾情助力,包括创社人家属、历任厂领导后代、技术骨干、生产一线职工等,他们提供的珍贵回忆与一手资料,让这段工业乡愁有了鲜活的注脚。

本书既是对汤阴宜沟工业发展史的系统记录,也是对岳乡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联结几代人共同记忆的文化纽带,让“岳乡工业乡愁”在文字中得以传承与延续。

致谢名单

专业指导单位及个人

- 汤阴县民间文艺家协会

- 汤阴民协会秘书长 程志彬

- 汤阴民协会员、汤阴故事会编辑 朱福军

- 汤阴民协会员 张新安

提供回忆资料的老领导及同事

1954年宜沟铁木社创社人蒋效平之子蒋东来、孙蒋合庆;1954年宜沟皮蔴工艺社创始人田仲义女婿郭进琇(郭假妮);盘锅台老工人郭揩之孙;1960年宜沟铁木合作工厂负责人李文绪之孙、原铸工炉长李克希(老铁匠李四之子);1970年宜沟农机具修造厂厂长赵士林之子赵有明、副厂长赵国栋之子赵挺玉(赵秋海)、赵挺印(赵春海)、孙赵超;1983年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厂长付金祯之子付刚、厂党支部书记刘彬之子刘红庆、副厂长罗庆国(老铁匠罗其义之子)、副厂长贾树贵;原第四车间主任韩福生(老铁匠韩玉山之子);张保军(张平,老白铁匠张新堂之子);原1970年铁木社铸造车间创始人蒋雪生之子蒋联合、蒋保合、蒋保庆;1970年铁木社铸造车间第一代铸工刘玉恩之子刘广、李志全(李三林)之子李明希;铸造技术科科员王有林、科长纪丙寅、科员王佩清;质检科长张水庆;原机工车间主任李少鹏;原技术科工艺设备科科员马保生(老木匠马长富之子);理化室化验员刘艳玲、全相检验员贾梅香;销售科科员韩方;原铸造车间主任刘保庆;原生铁库库长赵树楷(赵老怪);1992年以占地工身份进厂的侯银海(现商丘技师学院机电系高级技师)等。

更新:2025-11-22 11:53:5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