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阴汽车配件厂老员工侯银海的记忆深处,上世纪90年代铸造车间里铁水奔流的炽热、砂型翻动的铿锵,与付金祯厂长坚定有力的步伐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工业交响。那段以“技艺精·劳动美”铸就的岁月,承载着一个小厂依托“农用三轮车球墨铸铁车轮”实现产能与荣耀飞跃的传奇。
一、慧眼识势:全国农机会叩开变革之门
付金祯厂长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捕捉到中国农村机械化浪潮的澎湃动力。他连续三年亲赴全国农业机械订货会,在农机轰鸣与人声鼎沸中洞悉到一个巨大机遇——农用三轮车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已近在眼前。面对“巨力”、“金蛙”、“时风”等行业巨头对高品质车轮的迫切需求,他力排众议,做出关键决策:全力进军农用三轮车球墨铸铁车轮领域。这一战略转向,不仅是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更是将企业命运与中国亿万农民生产方式的升级紧紧相连。
二、铸铁成金:产能万吨背后的技术攻坚与规模跃迁
产能突破的雄心:在付金祯的蓝图里,“万吨产能”不是空洞口号。当行业龙头车企的月度钢圈需求飙升至4万只时,他深知唯有规模化与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1992年,他果断斥资350万元(相当于当时巨资),大手笔扩展厂区49亩,为产能飞跃奠定空间基础。
技术装备的革命:资金化作了车间里跃动的生产力——20余台关键设备相继引入,铸造、砂处理、油漆喷涂三条现代化生产线拔地而起。球墨铸铁工艺的突破是核心,其强度、韧性远超普通铸铁,完美匹配农用车轮高负荷、耐磨损的严苛需求。每一只车轮的诞生,都凝结着对“技艺精”的极致追求。
效益腾飞的见证:技术设施脱胎换骨直接引爆生产效能。1993年,企业总产值飙升至503万元,利润24.1万元,上缴税金25.8万元。同年,金光闪闪的“河南省乡镇企业利税20强企业”奖牌,是对这场变革最有力的肯定。付金祯个人亦于1994年获评“安阳市先进工作者”,实至名归。
三、车轮滚滚:驱动企业与社会共荣的十一年辉煌
付金祯的远见铸就了汤阴配件厂(后为公司)持续十余年的黄金时代:
规模与实力剧增:至2003年,职工人数跃升至1000人,成为地方就业支柱。工业总产值达5280.7万元,利润201.8万元,上缴利税388.9万元,均创建厂60年历史峰值。
累积贡献显担当:1992-2003这关键的11年间,企业创造了数亿元工业总产值,累计上缴国家税金2460万元,实现利润1160万元。
反哺桑梓情意深:企业深知根基在乡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为支农、救灾、修路等公益事业捐款120万元,将发展成果回馈脚下热土。
四、乡愁如铸:技艺与精神的不灭印记
当侯银海们回望那段岁月,轰鸣的车间、飞溅的铁花、质检员专注的眼神,以及付厂长在生产线旁凝思的身影,共同构成了汤阴工业史上最厚重的“乡愁”。这乡愁,是“技艺精”的执着——对球墨铸铁配方与工艺千百次的调试打磨;更是“劳动美”的绽放——千名工人以汗水浇灌出万吨产能与亿元产值。付金祯带领全厂在时代浪潮中锻造的,不仅是远销全国的优质车轮,更是一种敢为人先的魄力、精益求精的匠魂、产业报国的情怀。
那些曾承载中国农村奔向现代化的铸铁车轮,如今或许已沉寂于历史角落,但汤阴配件厂铸造车间里不熄的炉火,仍在时代记忆中灼灼闪耀。付金祯以“万吨产能”写下的革新篇章证明:最厚重的工业乡愁,永远铭刻在“择势而谋”的远见与“千锤百炼”的匠心之上——当技艺与劳动交织成美,便能在乡土深处铸就跨越时代的产业丰碑。
岳乡工业乡愁“技艺精·劳动美”——老员工侯银海忆汤阴汽车配件厂球墨铸铁车轮革新传奇
汤阴,岳武穆忠义文脉绵延千年的土地,藏着一代工业人的奋斗记忆。老员工侯银海每当回望往昔,汤阴汽车配件厂的炉火与铁花便清晰浮现,那段由付金祯厂长领航,以球墨铸铁车轮革新书写的辉煌岁月,是岳乡工业史上最鲜活的注脚,更是“技艺精·劳动美”的生动诠释。
上世纪90年代,农用三轮车风靡乡村,成为生产生活的“刚需装备”。时任厂长的付金祯,连续三届亲赴全国农机会,在喧嚣的展会中精准捕捉行业机遇:传统铸铁车轮韧性差、易损耗,已难满足市场需求,而球墨铸铁技术的突破,正是车轮升级的关键。“要想立住脚,必须敢革新!”从农机会归来,付金祯果断拍板,开启农用三轮车球墨铸铁车轮“大上快上”的革新之路,这一慧眼决策,为企业撬开了发展新大门。
革新之路从非坦途,技术攻坚的重任落在了敢闯敢试的匠人群体中。侯银海与工友们跟着付厂长一头扎进车间,没有现成经验就对照图纸反复推演,缺少核心数据就奔波于科研院所求教,从炉料配比、熔炼温度到浇铸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上百次调试。郑州农机会成为重要的“市场练兵场”,在这里,付厂长带领团队结识山西卓力机械厂等兄弟单位,凭借技术交流与产品适配测试,不仅获得宝贵支持,更让球墨铸铁车轮顺利通过市场检验。
过硬的品质换来市场的青睐。汤阴汽车配件厂的球墨铸铁车轮成功跻身行业前列,长期为巨力、金蛙、时风等当时销量排名全国第一的农用三轮车品牌供货,巅峰时期单家企业月订单就达4万只钢圈,车间内机器轰鸣、人潮涌动,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为匹配市场需求,1992年企业先后投资350万元,扩展厂区49亩,引进20台设备,建成铸造、砂处理、油漆喷涂三条生产线,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革新红利持续释放,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1993年,工厂总产值达503万元,实现利润24.1万元,上缴税金25.8万元,凭借亮眼业绩获评“河南省乡镇企业利税20强企业”;1994年4月,付金祯厂长荣获“安阳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领航革新的最佳认可。至2003年,企业(汤阴县华兴公司)职工增至1000人,工业总产值飙升至5280.7万元,利润201.8万元,上缴利税388.9万元,创下建厂6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992年至2003年的11年间,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上缴税金2460万元,实现利润1160万元,更主动投身社会公益,为支农、救灾、修路事业捐款120万元,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企业温度。
如今,旧厂房的轮廓虽渐模糊,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沉淀为岳乡工业的集体记忆。侯银海常说:“是付厂长的远见照亮了方向,是匠人们的坚守筑牢了根基,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打磨,都藏着‘技艺精·劳动美’的真谛。”这段跨越十余年的革新之路,不仅镌刻着一座企业的崛起轨迹,更传承着岳乡人敢闯敢试、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核,在岁月长河中,书写着永不褪色的工业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