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岳乡工艺乡愁“技艺精·劳动美”宜沟农机厂的扩建之路与时代回响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155

侯银海 岳乡工艺乡愁“技艺精·劳动美”宜沟农机厂的扩建之路与时代回响

职教鲶鱼侯银海

2025-11-12 18:11

20世纪60至7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浪潮中,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在此背景下,豫北汤阴县宜沟镇的铁木社顺应时代需求,以“技艺精·劳动美”为核心精神,开启了农机厂的改扩建工程,成为地方工业发展的缩影。

一、时代使命与领导推动

1968年,赵士林同志从宜沟轧花厂调任宜沟公社,分管工业改扩建工作,并担任乡党委委员。他以三官庙铁木业社为基地,主导农机厂的规划与建设。这一举措既响应了国家“四五”计划中“加强农业机械制造”的号召,也契合了宜沟镇作为传统手工业重镇的产业转型需求。铁木社从最初的手工工具修制(1955年)起步,历经多次更名与规模扩张(如1970年更名为“农机具修造厂”,人员增至101人),至1975年已具备改扩建农机厂的产业基础。

二、基础设施与厂区布局

1975年前后,宜沟公社启动大规模道路建设,包括贯穿南北的柏油路(南接107国道,北连长沙村路)、三里长老大街及汤阴三中至火车站干线。这些道路不仅改善了区域交通,也为农机厂选址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建的农机厂位于车站路北侧前进街的洼地与排洪沟交汇处,占地约30余亩,形成西宽东窄的三角地形。厂区规划兼具功能性与实用性:

临街区域:红砖瓦房依次分布职工之家、木工房、会议室及伙房,大门处建有红砖水塔;

行政办公区:路东设销售科、生产科、技术科等职能部门办公室,厂长、支部书记办公室沿轴线排列;

生产区:西侧为车工车间、理化实验室,中部为翻砂铸工车间,东侧配置锻工车间、供电房及仓库,形成完整的农机制造链条。

这一布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既利用地形泄洪防涝,又满足生产流程的集约化需求。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

农机厂的扩建与同期地方工业发展相辅相成。数据显示,1975年宜沟农机厂(时称“农机具修造厂”)产值达43万元,较1970年增长153%,利润6.04万元,成为公社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农业,还辐射周边地区,助力粮食增产与农村机械化进程。此外,工厂的建设带动了就业与技术传承,铁木社从初创时期的17人(1954年)发展为百余人规模,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工匠队伍。

四、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

宜沟铁木社的改扩建史,是“劳动美”精神的生动诠释。从铁匠铺到现代化农机厂,几代人以“把铁炼成钢,把人炼成匠”为信念,将传统技艺与工业创新结合。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国家政策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彰显了基层劳动者在时代浪潮中的智慧与奉献。如今,其精神遗产仍激励着新一代工匠,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中续写新篇。

参考文献

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厂60年基本情况一览表及相关赋文资料。

技艺精·劳动美:宜沟铁木社借“四五”东风,谱写乡愁工业华章

在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的集体记忆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空气中不仅弥漫着乡土的气息,更回荡着机床的轰鸣与劳动建设的号角。其中,宜沟公社铁木业社(农机厂)的改扩建工程,正是这段历史中一个浓墨重彩的缩影,它深深地烙印着“技艺精·劳动美”的时代精神,并乘着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东风,完成了从传统手工业作坊向现代化社队企业的华丽蜕变。

一、 时代东风:“四五”计划下的战略与机遇

1970年,中国开始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简称“四五”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要求各地大力建设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以此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强调“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并“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股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为像宜沟这样有工业基础的公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此宏观背景下,地方政策也积极响应。1975年前后,地委、县革委大力推行“全面整顿”,核心是批判资产阶级派性,整顿领导班子,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一场以兴修水利、道路,发展社队企业为核心的地方经济建设热潮,在中原大地上蓬勃兴起。

二、 地方实践:宜沟公社的工业布局与基建先行

宜沟公社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其首要举措便是改善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铺路。1975年前后,宜沟公社兴修了第一条柏油路,这条交通动脉南接火车站与107国道,北连长少路,并将汤阴三中与火车站相连,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交通面貌。

道路的通达,直接催生了沿线的工业与教育布局。在新建的马路两侧,路南修建了双头黄酒厂与“五七联中”。黄酒厂的发展符合地委部署的壮大社队企业的方针;而“五七联中”的命名,则源于当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五七指示”,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教育实践。在路北,则规划了本次故事的核心——宜沟农机厂的宏伟新厂区。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清晰的“工业发展带”,彰显了公社领导层发展工业的坚定决心。

在这一系列改扩建工作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赵士林同志。他于1968年从宜沟轧花厂调入,分管公社工业,并将工业办公室直接设在了三官庙的铁木业社,躬身入局,亲临一线指挥,为农机厂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 匠心筑厂:农机厂新址的规划与“技艺精·劳动美”的体现

1975年,农机厂的扩建选址最终定于车站路北侧一块约30余亩的西宽东窄三角地形。这里原是洼地与排洪沟,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巧妙地保留了从西往东的泄洪沟,将其导向宜沟三中东北方向的两个泄洪大坑,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建设智慧。

新建的厂区布局规整,功能分明,是“技艺精”在工业建筑上的直接体现:

临街区域:一排红砖瓦房,设有木工房、会议室和伙房,厂大门处矗立着一座实用的红砖水塔,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

行政办公区:路东一排十间红砖瓦房,依次分布着销售科、生产科、技术科、财务科以及厂长、副厂长、支部书记办公室。办公区西头的水泥大水池,兼具消防与生产冷却之用,设计周到。

核心生产区:由外向内,依次是车工车间、理化实验室、翻砂铸工车间。大门路西则分布着锻工车间、电工房、仓库和机工车间。此外,还有专门的毛坯库、生铁库和废铁回收库。最引人注目的是回火炉的大烟囱,它如同一个工业图腾,象征着工厂蓬勃的生产力。

整个建设过程,更是“劳动美”的生动诠释。在那个机械设备匮乏的年代,农民工们靠着“土办法”和肩挑手扛,将一片洼地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每一块红砖,每一方水泥,都凝结着工人们的汗水与智慧。他们不仅是工匠,更是艺术家,用最朴素的劳动,绘制出一幅壮丽的工业画卷。

结语

宜沟农机厂的改扩建,绝非一个孤立的地方事件。它是国家“四五”计划宏图在乡镇层面的精准落地,是“农业机械化”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地方政权响应“全面整顿”、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典型样本。它融合了国家的意志、地方的执行和民众的劳动,将“技艺精·劳动美”的精神内核,物化为了厂房、机床和通往未来的柏油路。

更新:2025-11-12 19:06:1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