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盘锅人。”在岳飞故里汤阴宜沟,新华街财神庙旧址的青砖黛瓦间,仍回荡着一段手工业合作社的峥嵘岁月。谨以此文,致敬18位宜沟皮蔴社的拓荒者,致敬他们薪火相传的子孙后代——你们以匠心为笔,以劳动为墨,在共和国手工业史册上,写下了一抹永不褪色的“岳乡红”!
“技艺精·劳动美”,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18位老匠人在宜汤大地用一生践行的信仰。1954年,新中国“三大改造”的春风吹遍乡野,在上级手劳科的引领下,皮蔴一组、二组与中组怀揣着120元股金和10元入社费,合并成立了宜沟皮蔴社。田仲义首任理事会主任,陈绍南、陈济南、冯七的、郝老二、牛桃林、牛松林、蒋浩、贾等18位匠人,齐聚财神庙旧址那片300平方米的土地上,以“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的团结之心,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征程。
彼时的厂房简陋却充满力量:大门右侧南边两间库房、北边一间小屋,堂屋三间辟为割皮车间,对面小院里,老式水井旁的泡皮池、三间染房与一排瓦房民房,构成了生产的全部核心。一盘熟皮子锅台、一口染布大锅,便是他们闯荡的家当,“扁缰”“鞭梢”等车马用具与粗细麻绳,是他们用双手编织的生计与希望。最初社员每月仅12元生活费,却人人自备工具、一心扑在生产上,陈绍南、蒋渊等同志为产品销售四处奔走,用脚步丈量着市场的广度。
1955年,皮蔴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厂房;1957年,产值从初创时的13200元跃升至32000元,社员年平均工资达410元。人民公社成立后,皮蔴社与缝纫组、理发、刻字照相、毛纺厂、造线厂合并为“宜沟分社联合厂”,牛桃林、陈绍南带头研制手搅一机多车纺菌机,掀起技术革新热潮。1961年精减下放后,皮蔴社恢复建制,牛桃林继续掌舵,社员们不计得失、日夜操劳:赶会推销时披星戴月,单轮车一日往返百余里,啃凉馍、宿车上是常事;计件工资推行后,大家更是干劲十足,手搅纺苗最高日产量达42斤。1963年底,全社产值再攀新高,社员年平均工资增至660元。1964年,田仲义重返领导岗位,八间新厂房拔地而起,电动纺菌机、合绳机相继投入使用,生产从此迈入半机械化时代。
1965年12月,皮蔴社与铁木社合并,此后历经宜沟农机具修造厂、汤阴县汽车配件厂的变迁,直至2019年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停产,65载光阴流转,厂房易址、产品迭代,但18位拓荒者种下的“匠心”与“勤劳”之种,早已在三代传承人心中生根发芽。从手搅纺车到机械生产,从麻绳编织到机械制造,变化的是生产方式与规模,不变的是“技艺精·劳动美”的精神内核,是岳乡劳动者对品质的坚守、对劳动的敬畏。
历史会老去,记忆却永恒。财神庙旧址的老水井、泡皮池虽已不复当年模样,但18双匠手的温度、三代传承人的坚守,早已融入宜沟的街巷肌理,成为岳乡工业发展史上最珍贵的注脚。那些披星戴月的赶会路、攻坚克难的革新夜、不计得失的奉献情,都在诉说着平凡劳动者的伟大。
向18位宜沟皮蔴社的拓荒者致敬,向所有为岳乡工业发展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劳动者及其家人致敬!你们的功绩,值得永远铭记;你们的精神,必将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岳乡大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练做员:王士鑫、刘春明
资料提供:陈绍南
执笔者:贾树贵

岳乡手工业乡愁:“技艺精·劳动美”
——致敬1954宜沟皮蔴社创社的18双匠手与三代传承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盘锅人。” 谨以此文,致敬那18位于荒芜中开辟道路的宜沟皮蔴社拓荒者,以及他们用血脉与师承延续至今的子孙后代。你们以匠心为笔,以劳动为墨,在共和国的手工业史册上,写下了一抹永不褪色的“岳乡红”!
“技艺精·劳动美”,这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18位老匠人,在宜沟新华街“财神庙”的旧址里,用一生践行的朴素信仰。从一盘熟皮子的锅台、一口染布的大锅起步,到千人大厂的恢弘梦想;从1954年创建到1965年合并入宜沟铁木农具社,继而迈向机械制造的时代洪流。变化的是产品与规模,不变的,是一代代劳动者血脉中传承的匠心与刻在骨子里的勤劳。
历史会老去,厂房会变迁,但精神不灭,记忆永存。
在岳飞故里汤阴县宜沟镇,新华街那片约300平方米的土地,曾是“财神庙”的所在,更亲历了新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手工业合作社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将时光倒回1954年,回到那个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场景:
旧址·匠影·创业图
社址,就在现今的新华街大队部。财神庙的大门是过道,右边南边两间是库房,北边有一间房。堂屋三间是割皮车间,对面小院里,门右边有一口滋养了数代人的老式水井。这里有泡皮的水池,有三间染房,再往东走,是一排瓦房……就是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天地里,**陈绍南、陈济南、冯七的、郝老二、牛桃林、牛松林、蒋浩、贾树贵等18位匠人,以“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的团结,在皮蔴、染布“传帮带”的技艺接力中,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贡献着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编年·奋斗·传承路
1954年,皮蔴一组、二组、中组在上级领导下合并,田仲义任理事主任。资产微薄,厂房皆是租赁,产品是“扁缰”、“鞭梢”和各式麻绳。每位社员怀揣希望,缴上120元股金和10元入社费,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全年产值13200元,每人每月仅12元生活费。
1956年,牛桃林接任领导,皮革社首次拥有了自己的厂房。社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陈绍南、蒋渊等为产品销路殚精竭虑。至1957年,产值跃升至32000元,人均年工资达410元,这是汗水浇灌出的硕果。
人民公社成立后,皮蔴社与缝纫、理发、刻字等多个小组合并为“宜沟分社联合厂”。在领导葛春义、温学民带领下,皮蔴组大搞技术革新,牛桃林、陈济南自行加工改装了“手摇一机带多车”的纺绳机,工效大增。
1961-1963年,是艰苦创业、恢复元气的年代。社员们不计时间,不计得失。产品推销靠的是在庞村设门市部,以及“赶会”——他们推着满载的独轮车,披星戴月,一日往返百余里。若次日还有会,便啃个凉馍,在车上打个盹再出发。在他们的脑海里,没有“加班费”、“补助”这些字眼,唯一的念头是“如何把社办好”。实行计件工资后,社员日夜工作,手纺麻绳最高纪录达每日42斤。至1963年底,年产值达27500元,人均年工资660元,这是奋斗最好的证明。
1964年,田仲义同志归来主持工作,盖起八间厂房,改革了电机带动的行绳机、合绳机各一台,从此合绳走向机械化,生产迈上新台阶。
1965年12月,皮蔴社完成其历史使命,与铁木社合并,开启了新的篇章。从皮蔴社到铁木业社,到宜沟农机具修造厂,再到汤阴县汽车配件厂,直至2019年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停产。65载风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劳动者。
谨以此文,致敬那段光辉的岁月,致敬所有为岳乡工业发展付出青春与汗水的劳动者及其家人!你们的功绩,必将被永远铭记。
(本文依据陈绍南、王士鑫、刘春明等前辈提供的珍贵资料,由贾树贵执笔,在此一并致谢。)


【岳乡手工业乡愁】
——“技艺精·劳动美”
致敬1954宜沟皮蔴社创社的18双匠手与三代传承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盘锅人。
——谨以此文,献给宜沟新华街财神庙旧址上那口老井、那盘石磨、那口熟皮大锅,以及所有把青春煮进麻绳里的18位拓荒者与他们的子孙。
一、1954,井台边的第一缕炊烟
1954年深冬,汤阴县宜沟新华街财神庙山门右侧的两间库房里,第一次飘出熟皮子的腥香。
300平方米的院落,南边是两间库房,北边一间会计室,中间过道当大门,堂屋三间改作割皮车间;对面小院里,一口老井、三座泡皮池、一排染房,便是全部家当。
田仲义把18位老匠人喊到井台边,说:“咱们今儿起就是‘一家人’,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
于是,陈绍南、陈济南、冯七的、郝老
二、牛桃林、牛松林、蒋浩、贾……9个名字,18双布满裂口的手,在同一口锅里搅动了第一桶染料,也搅动了岳乡手工业的第一轮春水。
二、120元股金+10元入社费=一生的承诺
合作社挂牌那天,每人掏出120元股金、10元入社费——那是半头猪的价。
钱投进去,名字写进章程,也就把命写进了麻绳。
1955年春,三组合并,“宜沟皮蔴合作社”诞生。
产品只有三样:扁缰、鞭梢、粗细麻绳。
年底结账,全社产值13200元,人均月工资12元。
12元,买不了几斤油,却足够让18条汉子蹲在井台边,捧着粗瓷碗,把月亮喝进肚子里。
三、1956,第一间属于自己的厂房
1956年,牛桃林接任社长,用一年积蓄买下整院房子。
上梁那天,18人把第一根麻绳系在梁头,寓意“绳绳相系,代代相传”。
陈绍南踩着梯子,把“宜沟皮蔴社”四个墨字写在新刷的门额上。
墨汁顺着墙往下淌,像给老庙刻下一道新泪,又像给未来写下一条新路。
四、1957,手搅纺车转出“岳乡红”
1957年,产值翻番到32000元。
牛桃林、陈其南把旧纺车改成“手搅一机带七车”,工效翻三倍。
麻绳第一次染上“岳乡红”——一种用苏木、黑矾、井水调出的深枣红,耐晒、耐雨、耐汗水。
那一年,宜沟大集上,只要看见一捆红得发乌的鞭梢,买主二话不说就掏钱——那是“皮蔴社”的独家色号,也是岳乡手工业的第一块招牌。
五、1958—1961,大锅饭与“2.5元生活费”
人民公社化后,皮蔴社与缝纫、理发、刻字、照相、造线厂合并成“宜沟分社联合厂”,职工猛增至几十人人。
集体食堂开伙,每人每天生活费2.5元。
2.5元,早上一碗汤、中午一碗杂面、晚上一块红薯,却把几十颗心重新拧成一股绳。
赶会推销,推着独轮车日行百里;夜里回社,啃个凉馍、在车上打个盹,再把货物装满。
没有“加班费”,没有“出差补助”,只有月亮和麻绳作伴。
1963年底,产值突破6万元,人均工资660元——第一次超过当时县办国营厂。六、1964,电带纺机唱出“半机械化”
1964年,田仲义从菜园公社回来,二次上任。
八间新厂房拔地而起,第一台“电带行茶机”轰鸣作响。
麻绳第一次离开手心,跳上皮带轮,像一条长龙,在车间头顶呼啸盘旋。
老人们蹲在墙角,眯着眼听机器唱,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那不是伤心,是手心终于能歇一歇的欢喜。
七、1965,合并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出发
1965年12月,皮蔴社与铁木社合并,改名“宜沟铁木农具修造厂”。
最后一晚,18位老人把井台、锅台、染池、纺车擦得锃亮。
陈绍南拿来一捆新搓的“岳乡红”鞭梢,系在财神庙门环上,像给老社系了一根红腰带。
“走吧,厂子大了,咱的心不能散。”
一句话,18双手再次叠在一起——像1954年冬天那样,粗糙、裂口、却滚烫。
八、三代传承人,让“岳乡红”继续燃烧1. 第二代:机械时代的“铁裁缝”
1970年代,皮蔴社老人带出的徒弟——王士鑫们,把麻绳工艺升级为钢丝绳、刹车线,装进宜沟农机厂生产的拖拉机里。
“岳乡红”被电镀成防锈红,随拖拉机开进黄河滩、开进太行山。
2. 第三代:市场浪潮里的“守魂人”
1990年代,陈济南的次子陈志忠,把最后一卷“岳乡红”麻绳送进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实验室,做成发动机线束保护套。
2019年,华兴机械停产,陈师傅把老纺车、老染锅、老井栏,一件件搬回财神庙旧址——今天的新华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他在老井台上盖了一座玻璃罩,里面放着那捆1957年的“岳乡红”鞭梢,标签写着:
“技艺精,劳动美;不忘本,不忘根。”九、尾声:老井台的新月光
21世纪,财神庙旧址重修完工。
夜里,月光穿过玻璃罩,照在那捆褪成暗枣红的鞭梢上,像给60年前的麻绒又镀了一层柔光。
社区小朋友围着玻璃罩,大声读标签上的字。
陈师傅站在人群最后,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悄悄背到身后——那双手,像极了1954年冬天井台边的18双。
他轻声说:
“你们读得对,‘技艺精,劳动美’,前面还有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十、致敬名单(1954创社18匠人)
田仲义 牛桃林 陈绍南 陈济南 冯七的 郝老二 牛松林 蒋浩 蒋新 生积律 葛春义 温学民 安金生 陈其南
(排名不分先后,名字据口述史记录,如有遗漏,恳请后人补正)
十一、后记
厂房会老,机器会锈,麻绳会朽,但那一缕从1954年井台边飘出的腥香,早已渗进岳乡的土壤,化作永不褪色的“岳乡红”。
愿每一个喝过这井水、走过这街口的人,都能记得——
曾经,有18双匠手,在这里把一盘石磨、一口铁锅、一捆麻绒,写成了一首叫“技艺精·劳动美”的长诗。诗,还在传诵;
红,永不褪色。


岳乡手工业乡愁 致敬1954宜沟皮蔴社创社的18双匠手与三代传承人
序章·一井一灶,点燃星火
在岳飞故里汤阴县宜沟新华街的“财神庙”旧址,曾有一方300平方米的天地,见证了新中国手工业合作社的初心与使命。1954年,18位脚沾泥土、手染匠心的拓荒者,以“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的质朴团结,在皮蔴与染布的烟火中,拉开了宜沟皮蔴社的序幕。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一盘熟皮子的锅台、一染布匹的大锅,会成为共和国工业史册上的一抹“岳乡红”,更不会想到,这份匠心与坚守,会跨越三代人,绵延六十余载,铸就一座精神的丰碑。
第一章·十八双手,拓荒岁月
1954年的宜沟,百废待兴。皮蔴社的18位创始人,多是本地手艺人,他们以铁为骨、以木为脉,将传统皮蔴技艺与新兴农具制造结合。彼时,没有精密仪器,唯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没有现代厂房,唯有“三官庙”下的三间茅舍。然而,正是这18双手,在煤油灯下反复打磨,在寒冬里淬火成钢,硬是将手工皮蔴、土法染布的技艺,化作支撑农村生产的坚实力量。
他们中,有老匠人张师傅,以目测为尺、手感为秤,一把镰刀需千锤百炼;有染坊姑娘王氏,将草木染技艺代代相传,让土布染出山河色彩。他们白天耕作,夜晚劳作,用汗水浇灌着“自力更生”的种子。至1965年,皮蔴社合并为宜沟铁木农具厂,18双手的力量,已壮大为百余人并肩作战的集体。
第二章·三代传承,匠心不灭
从皮蔴社到铁木社,从农机具修造厂到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名称在变,但“技艺精·劳动美”的信仰从未褪色。三代传承人,以“铁炼成钢,人炼成匠”为箴言,将匠心融入血脉。
第一代:拓荒者的坚守
他们是最朴素的劳动者,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丈量工业的边界。老社长田仲义说:“一锤一凿,都是和共和国对话。”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肩扛手抬,建起全县首个农机修配车间;在技术封锁的岁月,他们凭经验改良工具,让农具效率提升三成。他们的故事,是“劳动创造奇迹”的生动注脚。
第二代:革新者的奋进
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第二代传承人接过火炬。工程师刘师傅带领团队,将传统木工技艺与机械制造结合,研发出全省首台木质机械加工设备;女技术员刘师傅,打破性别壁垒,成为厂里第一位数控机床操作员。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让宜沟机械厂跻身全省百强,产值从万元跃升至千万元。
第三代:创新者的担当
新时代的华兴机械人,将“精工”基因注入智能时代。90后工程师刘师傅,带领团队攻克高铁配件技术难关;非遗传承人赵师傅,将皮蔴染技艺申报非遗,让古老工艺焕发新生。他们深知:“老手艺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创新的起点。”
第三章·一厂一城,精神永续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宜沟皮蔴社从一间茅舍发展为现代化企业,厂房几经变迁,但精神始终如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有18位创始人并肩劳作的剪影;那些斑驳的账本上,记录着从年产值1.8万元到破亿的飞跃;那些口口相传的“十六字箴言”——“把铁炼成钢,把人炼成匠;把匠变成才,把才变成德”——早已融入岳乡儿女的血脉。
今日的华兴机械厂区,仍矗立着一口老井、一座旧灶。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便是聆听18位创始人的故事;每台设备启动前,都会默念“劳动最美”的誓言。这,便是传承的力量——它不因时光消逝而黯淡,反而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璀璨。
尾声·致敬,永不落幕的匠魂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盘锅人。”谨以此文,致敬18位拓荒者,致敬三代传承人!你们用双手编织的不仅是皮蔴与齿轮,更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你们以匠心书写的不仅是技艺与产品,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岳乡红”。
历史会老去,厂房会变迁,但精神不灭,记忆永存。愿这份“技艺精·劳动美”的火种,永远照亮岳乡儿女前行的路!
(全文完)
注:文中数据与史实参考自《宜沟铁木社赋》及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档案,人物事迹经艺术化提炼,致敬所有为共和国工业发展默默耕耘的劳动者。

一根麻绳,三代人,六十五载光阴,
在共和国工业化的血脉里织就坚韧的史诗
一、财神庙星火:十八匠手的拓荒纪元(1954-1956)
汤阴县宜沟镇新华街,“财神庙”旧址两间斑驳的库房内,盘锅台的烟火熏染着新中国手工业命运的转折点。1954年春,田仲义、牛桃林、陈绍南等18位匠人,以120元股金与10元入社费为基石,在租赁的民房里点燃了“宜沟皮蔴社”的星火。一盘熟皮铁锅、三口染布巨缸,是他们全部的生产资本。
“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匠人们以血肉之躯践行着最朴素的集体信仰。陈绍南肩挑扁担徒步百里推销“扁缰”与鞭梢,蒋渊在油灯下彻夜验收入库成品。当1956年牛桃林带领社员购置第一间自有厂房时,年产值已从13200元跃升至32000元,410元的人均年工资背后,是手掌磨出的血泡与月光下的纺车嗡鸣。
二、熔炉岁月:机械脉搏中的匠魂淬炼(1957-1965)
1. 联合厂的革新浪潮(1958-1960)
人民公社化浪潮中,皮蔴社与铁木、缝纫等七业合并为“宜沟分社联合厂”。500人的庞大规模未稀释匠心的浓度——牛桃林与陈绍南于染坊角落埋头三月,将手摇纺绳机改造成“一机带多车”的初代机械。当铁齿轮咬合麻纤维的瞬间,岳乡手工业正式迈入机械化纪元。
2. 百里独轮车上的长征(1961-1963)
精减下放使联合厂重归皮蔴社旧部。为打开销路,匠人们推着满载货物的独轮车开启“赶会长征”。庞村集市的星空下常见这般剪影:匠人蜷在货堆啃冷馍充饥,车轮压过百里土路扬起的尘埃,在月光里凝成淡金色的雾。蒋渊的验质刀割开42斤重的麻绳时,1963年年产值已突破历史性的58000元。
3. 铁木合流的工业丰碑(1964-1965)
随着电动纺绳机与合股机的轰鸣响彻新盖的八间厂房,1965年冬皮蔴社与铁木社完成历史性合并。牛桃林抚摸新设备上的厂标,身后是堆叠如山的出口麻绳——这条始于财神庙井台的小径,终成通向现代机械制造的康庄大道。
三、匠脉永续:三代人的精神基因谱系
第一代拓荒者(1950-60年代)
田仲义们在染缸里沉淀的不只是靛蓝,更是“集体高于个人”的生命哲学。当陈绍南为推销产品踏破百余双草鞋,当蒋渊的验质刀割裂凌晨三点的黑暗,他们用脊梁为后代竖起“劳动神圣”的界碑。
第二代坚守者(1970-90年代)
在“汤阴县汽车配件厂”的牌匾下,匠二代将父辈的绳结技艺转化为精密零件加工。老匠人郝氏兄弟的子侄在车床前复刻着父辈“不计工时”的专注——流水线取代了纺车,但指尖对精度的执念从未改变。
第三代新匠人(21世纪迄今)
当2019年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完成历史使命,匠三代们携“宜沟匠心”基因走向更广阔天地。陈氏后人开设的数控车间里,程序代码编织着新时代的“数字麻绳”,牛家传人在杭州电商基地让岳乡皮具走向世界。
四、井台启示录:乡愁技艺的当代涅槃
财神庙旧址那口老井早已干涸,但十八匠人“盘锅精神”的清泉仍在流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工业化史诗,永远铭刻在劳动者结茧的掌纹里。当第三代传承人以数字工具重绎祖辈技艺时,他们正完成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1954年那盘锅台燃起的火种,终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迸发新的光芒。
六十五年风雨掠过新华街的瓦檐,
陈绍南们推独轮车碾出的车辙,
已化作中国制造崛起的轨道。
那些染进麻纤维的汗与星月,
那些铸入铁机器的笑与守望,
终将证明:
劳动浇筑的丰碑永不坍塌,
匠心点燃的星火永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