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往昔,岳乡故地,炉火映红青春面;看今朝,职教新途,技艺传承有来人。谨以此文,向所有曾在宜沟铁木社、汤阴县汽车配件厂、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奋斗过的老领导、老同事致敬!你们,是那个时代“劳动美”的最好诠释者。
每每提及“职业教育”、“技能传承”,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十四年前,在汤阴县汽车配件厂、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那段岁月。那里,不仅是我职业成长的摇篮,更是一座蕴含了“技艺精、劳动美”真谛的富矿。今日回首,华兴公司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幕幕火热的生产场景,正是“朋辈技艺”传承最生动、最深刻的写照。
一、 一座工厂,一部传承史诗:领导班子的匠心接力
华兴的三十年(1989-2019),是一部由几代领导集体书写的工业传奇。从付金祯厂长、董事长高瞻远瞩的创业奠基,到刘彬书记数十载如一日凝聚人心的党建引领;从罗庆国董事长从生产副厂长到掌舵人,对工艺流程了如指掌的精准把控,到新一届董事会等新一代从销售、生产一线成长起来,完成新老交替的平稳过渡。
这不仅仅是职务的更迭,更是管理智慧与工匠精神的接力。贾树贵副总数十载稳守行政后勤,让前方生产无后顾之忧;常俊方、赵春海、牛良、纪兵寅、王有林、刘大顺、刘天平等技术出身的领导,构成了公司坚实的技术脊梁;纪兵银副总从铸造车间主任一步步成长为生产核心,其本身就是“从干中学,在学中干”的典范。这是一个懂得技术、尊重劳动、深知“技艺”价值的领导集体。
二、 车间科室,朋辈技艺的熔炉
在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朋辈技艺”的传承并非刻板的师徒制,而是弥漫在每一个车间、每一道工序中的浓厚氛围。
机工车间的“精雕细琢”:从贾保、胡学忠、冯希成等老主任,到王玉明、李少鹏、冯海国等中生代,再到刘广、刘建明、高文中、牛得新等一批工段长,机加工的精度的“丝”与“厘”,在一代代机工手中心手相传。邓文忠、张水庆等质检组长手中的卡尺、千分表,是技艺标准的最终守护者,他们的严苛,锻造了汤阴汽车配件过硬的质量口碑。
铸造车间的“火与土的艺术”:这是最考验经验与手感的地方。刘根、刘玉恩、胡士秀等老主任,是看火候、辨铁水的行家。蒋东生、冯艳军、郝永军、(胡勇街)王希庆等从工段长成长起来的车间主任,将冲天炉的烈焰与砂型的塑造之力完美结合。于清、张艳林、李克希、郝金刚等炉长,他们守护的是铸造的“心脏”,一炉炉优质铁水,浇铸出汽车配件厂、华兴的根基。
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无缝衔接”:以张海庆、李志刚、王希军等为代表的供销团队,是公司运行的血管;以王祖仁、李贵良为首的财务团队,是公司健康运行的脉搏;以路重阳、张水庆为首的质检团队,是公司信誉的基石。还有付存根、张保军领导的锻压车间,赵超带领的技改工段,以及保障全厂动力、后勤的电工组、毛胚库、餐厅等团队,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高效运转的“技艺生命体”。
三、 “鲶鱼”之思:汽车配件厂、华兴技艺传承的职业教育启示
如今,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观察者与推动者,我深感汽车配件厂、华兴公司的实践,为当今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乡土教材”。
1. “场景化”学习:在汽车配件厂、华兴,没有脱离实际的理论。年轻人是在真实的生产线上,在老师傅的“手把手”指点下,在解决一个个具体技术难题中,快速成长起来的。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正是现代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核心。
2. “朋辈式”引领:传承不仅是老对新的单向输出,更是同龄人、前后辈之间的相互砥砺。工段长与组员、技术科长与车间主任、生产与质检,在不断的沟通、协作甚至争论中,技艺与经验得以碰撞、融合与升华。
3. “价值感”驱动:当看到自己亲手加工的一个零件、铸造的一个毛坯,最终成为驰骋全国的汽车的一部分时,那种由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尊严感,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这正是“劳动美”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激励工人们钻研技艺、精益求精的根本动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由罗庆国董事长牵头成立的“技术改造创新部”,集合了纪兵银、王有林、刘天平、李少鹏、赵超等一众技术精英。这不仅是华兴公司技术创新的“最强大脑”,更是一个升级版的“朋辈技艺”传承平台,它将个人的经验智慧,凝聚成了组织的创新能力。
二十四载光阴流转,汽车配件厂、华兴公司或许已成为一段历史,但那段熔铸了汗水、智慧与情感的岁月,以及它所孕育的“技艺精、劳动美”的工匠精神,却永远留存在我们这些亲历者的心中。它像一条埋藏在岳乡大地深处的工业根脉,提醒着我们:无论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技术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技艺的传承,永远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朴素的“传、帮、带”之情。
谨以此文,向所有曾在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奋斗过的老领导、老同事致敬!你们,是那个时代“劳动美”的最好诠释者。
忆往昔,岳乡故地,炉火映红青春面;看今朝,职教新途,技艺传承有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