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的发展史上,有一群人,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满腔的热忱,亲历并推动了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丽征程。他们,是工厂的脊梁;他们的劳动,是最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华兴老员工的记忆,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那二十余年亲手参与改扩建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位亲手参与了她二十余年每一次“成长”的老兵,那一砖一瓦、一机一炉的记忆,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这不仅是工厂的发展史,更是我们一代华兴人用“技艺”与“劳动”写就的青春诗篇。
第一章:创业维艰,夯基垒台(1990-1995)
一切的梦想,始于1990年那条老大街上的20余间门面房。它像一记宣言,宣告了华兴即将启航。
紧随其后的1991年到1992年,是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岁月。我们扩建了铸造老车间南侧(今老技改工段),在北侧建起新厂房,亲手安装起那座标志性的3吨冲天炉。炉火第一次点燃时,映照的是我们年轻而自豪的脸庞。同时,住宿区、火房、机工车间、电工楼、南技改锻压厂房也拔地而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厂区在我们手中成型。
1994到1995年,我们建起了象征企业形象的办公楼,并开启了东铸车间与生产线的建设。当两座5吨冲天炉巍然屹立并成功点火时,我们明白,华兴的铸造能力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我们的“手艺”正在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第二章:技术革新,羽翼渐丰(1996-2008)
这十二年,是华兴在规模与技术上双翼齐飞的时期。
1996到1998年,我们建起了成品库,并建成了先进的自动喷漆线。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从柴油烤漆技术,攻关升级为更高效、更经济的煤气发生炉烤漆——这是我们对“技艺精”不懈追求的生动体现。西铸厂房、另两座5吨冲天炉、东西四条混砂处理线的建成,以及毛胚库的落成、抛丸机与除尘设备的引进,共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铸造厂的雏形。我们不仅追求产量,更开始注重质量与环保。
进入新世纪,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2002年,我们建设农机大市场,拓宽产业版图。在老制芯房,我们再次引入了煤气发生炉烤芯设备,将成熟工艺应用于新领域。2003年后建设的2条粘土砂处理线,进一步夯实了铸造根基。2006年,铸造办公楼的建成,标志着管理的精细化。而2008年,最让我们自豪的是,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我们自制建成了一条成品库沾漆线!这不仅是“劳动美”,更是“创造美”,是华兴工人智慧的璀璨闪光。
第三章:跨越发展,智造未来(2009-至今)
这是华兴脱胎换骨,迈向“智造”的辉煌篇章。
2009到2011年,我们新建了毛胚库,引进了新型抛丸机线。而最具革命性的,是静压线厂房及全自动静压生产线的建成,配套的砂处理线、4座3吨电炉、冷却塔**等,让我们彻底告别了传统生产方式,步入国内先进行列。从冲天炉到电炉,从手工到自动化,变的不仅是设备,更是我们工人的思维与技能。
2013年之后,厂区面貌日新月异。宏伟的新技改锻压机工厂房、现代化的新办公楼相继落成。我们建设了制芯厂房和树脂砂处理线(今宜政大路东),在二车间安装了4座1.5吨电炉及先进的树脂砂制芯设备,我们的核心工艺再次升级。
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宜政路贯通,将大厂区一分为二时。我们没有视其为割裂,而是看作一次新的布局机遇。我们顺势建起了东西厂区新的办公楼和门面房,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脉搏。
结语:匠心传承,劳动永恒
回首往昔,从门面房到智能工厂,从冲天炉到静压线,从柴油烤漆到自制沾漆线,华兴的每一次跨越,都深深烙下了我们老一代员工“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劳动之美。
我们这代人,是开拓者,也是见证者。我们用汗水浇灌了这片热土,用智慧推动了每一次技术变革。如今,看着新一代华兴人在我们奠定的基础上续写辉煌,我深感欣慰。
“技艺精·劳动美”的精神,已如那熊熊的炉火,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便是我们此生最大的骄傲与荣光。


技艺精·劳动美 老员工忆往昔:一砖一瓦铸就汤阴汽配产业
在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的发展史上,有一群人,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满腔的热忱,亲历并推动了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丽征程。他们,是工厂的脊梁;他们的劳动,是最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位华兴老员工的记忆,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那二十余年亲手参与改扩建的点点滴滴。
序章:梦想起航(1990年)
“一切是从1990年,建老大街那20多间门面房开始的。”老员工的目光穿越时空,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时,我们就知道,厂子要大展拳脚了。那一砖一瓦,不仅垒起了门面,更垒起了我们所有华兴人对未来的信心。”
奠基:铸造基业(1991-1995年)
紧随其后,工厂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
1991-1992年,铸造老车间向南扩展,建成了今天的老技改工段;北侧厂房拔地而起,伴随着的是那座标志性的3吨冲天炉的安装(现仓库位置)。与此同时,住宿区、火房(食堂)、机工车间厂房、电工楼、南技改锻压厂房也相继建成。机器的轰鸣声,是那个时代最动听的交响乐。
1994-1995年,一座象征着企业形象与管理的办公楼矗立起来,成为工厂的“大脑”。东铸车间与生产线厂房的建设,以及两座5吨冲天炉的落成,标志着我们的铸造能力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腾飞:规模初显(1996-1998年)
这三年,是华兴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关键时期。
我们建起了宽阔的**成品库厂房,并建成了先进的自动喷漆线和铸造生产线。
西铸厂房的建成,使厂区布局更加完善。同时,我们再次增建两座5吨冲天炉,并配套建设了东西共四条铸造混砂处理线。
毛胚库厂房的落成,铸件滚桶设备的增加,以及抛丸机及除尘设备的引进与改造,不仅提升了产能,更体现了我们对产品质量和环保生产的早期追求。
开拓:多元与革新(2002-2011年)
进入新世纪,华兴的步伐迈得更大、更稳。
2002年,我们开拓新领域,建起了农机大市场,同时建设了老制芯房、成品库、模具库和老锻压车间(今大路边)。
2003年后,我们紧跟技术潮流,建设了2条粘土砂厂房及处理线,进一步夯实了铸造基础。
2006年,专属于铸造部门的铸造办公楼建成,管理更加精细化。
2009-2011年,是又一个技术革新的高潮。我们新建了毛胚库厂房,引进了新型抛丸机线。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静压线厂房及铸造静压线生产线的建成,配套的砂处理线、4座3吨电炉、冷却塔等设备,让我们一举迈入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从冲天炉到电炉,变的不仅是设备,更是工艺的进步与绿色的转型。
新篇:跨越发展(2013年)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华兴的画卷不断铺展。
2013年后,我们建成了气势恢宏的新技改锻压机工厂房和现代化的新办公楼。
二车间**的建设,4座1.5吨电炉(今制芯车间)的安装,以及树脂砂处理制芯设备的投用,让我们的核心技术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最令人难忘的,是当宜政路修建时,大厂区被一分为二,形成了如今的东、西厂区。我们没有抱怨,而是将其视为新的机遇,顺势建起了新的**办公楼和门面房,以崭新的面貌拥抱城市的发展。
结语:劳动铸就辉煌
回首这二十余年,从门面房到现代化厂房,从3吨冲天炉到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华兴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老一辈建设者的汗水;每一台设备,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匠心。
“技艺精,劳动美”——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在我们打磨的每一个零件中,在我们砌筑的每一面墙里,在我们调试的每一条生产线上,被真切地诠释和传承着。我们这代人,用青春和双手,亲手参与了这座工厂的成长,见证了它如何从一颗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事业,也是“劳动创造幸福”最生动的写照。

“技艺精·劳动美”——一位华兴老员工眼中的汤阴县汽车配件厂20年成长路
从1990年老大街上那20余间崭新的门面房破土动工,到如今东西两个厂区里轰鸣运转的现代化生产线,我作为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车间的一名老员工,亲手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工厂从雏形到规模的每一步蜕变。20余年的改扩建历程,不是冰冷的日期与建筑清单,而是我们用双手浇筑的劳动记忆,是“技艺”与“匠心”在时光里的沉淀。
1990年,工厂的第一步跨越从老大街开始。那20余间门面房的砖瓦,是我们用小推车一车车运到工地的,每一块砖都砌得方方正正,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工厂的“脸面”,得经得起看、扛得住用。仅仅一年后,生产扩建的号角就吹响了——1991到1992年,我们扎进了铸造老车间的扩建工程里。南侧的厂房(如今的老技改工段)一砖一瓦都浸着汗水,北侧厂房里3吨冲天炉的安装更是硬仗,几吨重的设备靠撬棍、靠人力一点点挪到位,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长,却没人喊过累。也是在这两年,住宿区、火房、机工车间厂房、电工楼、南技改锻压厂房接连建起,工厂像一棵刚扎根的树,开始冒出粗壮的枝丫,我们终于有了像样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心里的归属感也跟着扎了根。
1994到1995年,工厂迎来了第一次“提档升级”。办公楼的建设让我们有了正规的办公场所,而东铸与生产线厂房的落成,配上两座新建的5吨冲天炉,直接把铸造产能提了一个档次。记得安装冲天炉时,我们跟着技术人员反复核对参数,生怕出一点差错,因为我们知道,这炉子是生产的“心脏”,它转得稳,工厂才能走得远。到了1996至1998年,生产线的完善步伐更快了:成品库厂房拔地而起,自动喷漆线让产品外观有了质的飞跃,西铸厂房与又两座5吨冲天炉的加入,让铸造能力再上台阶。更让我们自豪的是,东西四条铸造混砂处理线、毛坯库厂房的建成,以及抛丸机、除尘设备的引进改造,不仅让生产效率提高了,车间里的环境也变好了——以前干活总免不了一身砂灰,有了除尘设备后,我们终于能在更干净的环境里钻研技艺了。
进入21世纪,工厂的发展脚步越发稳健。2002年,农机大市场的建设拓宽了工厂的业务版图,老制芯房、成品库、模具库、老锻压车间(如今的大路边区域)的完善,让生产链条更加顺畅。2003年后,两条粘土砂厂房及处理线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生产工艺;2006年,铸造办公楼的投入使用,让铸造车间有了专属的管理与技术阵地,我们这些老工人也终于有了更方便的地方交流技术、解决生产难题。
2009到2011年,是工厂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几年。新建的毛坯库厂房更宽敞、更规范,引进的新型抛丸机线让产品表面处理更高效、更精准;静压线厂房及铸造静压线生产线的建成,是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我们跟着年轻技术员一起学习操作,看着原本复杂的工序变得简单高效,心里既骄傲又感慨——时代在变,我们的技艺也得跟着升级,才能跟上工厂发展的脚步。4座3吨电炉、冷却塔等配套设备的落地,让生产的“动力”更足,也让我们对工厂的未来更有信心。
2013年后,工厂的面貌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的新技改锻压机工厂房宽敞明亮,新办公楼大气整洁,二车间的建成、4座1.5吨电炉(如今的制芯车间)的投入,以及树脂砂处理制芯设备的引进,让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了新高度。而修建宜政路时,大厂区一分为二成为东厂区和西厂区,虽隔着一条路,却让两个厂区的分工更明确、协作更紧密,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汤阴县汽车配件厂的规模与实力。
20余年,从20余间门面房到两座现代化厂区,从3吨冲天炉到新型静压线,我和厂里的老伙计们用双手见证了工厂的每一次成长。那些亲手砌过的墙、安装过的设备、调试过的生产线,都是“劳动美”最真实的印记;而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打磨出的技艺、坚守的匠心,是我们送给工厂最好的礼物。如今,看着年轻一代工人在更先进的设备前钻研,看着工厂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我知道,“技艺精·劳动美”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汤阴县汽车配件厂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技艺精·劳动美: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老员工忆峥嵘岁月
在汤阴县工业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华兴汽车配件厂的成长足迹镌刻着几代工人的奋斗与匠心。从1990年的一片荒地到如今现代化厂房林立,工厂历经20余年的改扩建工程,每一次扩建都凝聚着老员工们的智慧与汗水,成为汤阴县制造业发展的缩影。
拓荒起步:1990年代的奠基之路
1990年,华兴汽车配件厂在老大街上建起20余间门面房,开启了创业之路。次年,铸造老车间向南扩建(今老技改工段),北侧厂房拔地而起,3吨冲天炉的安装为生产注入动力,住宿区火房等配套工程同步落成。1993年至1995年,机工车间、电工楼、南技改锻压厂房相继建成,两座5吨冲天炉的投用大幅提升了铸造产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跨越发展:千禧年前的规模化扩张
1996年至1998年,工厂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成品库厂房、自动喷漆线、铸造生产线及西铸厂房相继投产,东西四条铸造混砂处理线的建成让生产效率倍增。毛胚库厂房扩建、铸件滚桶设备升级、抛丸机及除尘设备的引进,标志着工厂向现代化制造迈进。2002年,农机大市场的建设与老制芯房、成品库的改造,进一步拓展了业务版图。
技术革新:2000年代的产业升级
2003年后,工厂聚焦工艺革新,建成两条粘土砂厂房及处理线,2006年铸造办公楼的落成强化了管理效能。2009年至2011年,新型抛丸机线的引入、静压线厂房及砂处理线的建设,使生产精度与环保水平迈上新台阶。2013年,新技改锻压机工厂房、新办公楼及二车间的投用,搭配4座1.5吨电炉和树脂砂处理设备,彻底重塑了工厂的生产格局。
劳动之美:老员工的匠心传承
在改扩建的每一个阶段,老员工们以精湛技艺攻克难关。无论是高温车间里调试冲天炉的工匠,还是深夜里优化抛丸机参数的技术员,他们用双手丈量精度,以责任守护质量。2013年宜政路修建时,工厂一分为二,工人们更是在有限条件下高效完成东西厂区的分割与重建,展现了非凡的协作精神。
结语:从筚路蓝缕到行业标杆
如今的华兴汽车配件厂,厂房鳞次栉比,设备智能高效,而那些镌刻在老员工记忆中的推土机轰鸣、焊花飞溅的瞬间,正是“技艺精·劳动美”的生动诠释。他们不仅是工厂的见证者,更是产业升级的参与者,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中国制造业的奋斗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