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虽老,精神不老;人虽远,乡愁长存。“真正的乡愁,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忆,而且是对未来的期盼!岳乡汤阴宜沟铁木社60年发展历程新中国“三大改造”实践者的见证者。
汤阴县宜沟机械厂(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厂史
(1982 年 8 月 贾树贵等 编纂)
序
我厂始建于 1954 年,由一盘红炉、两链大锯、三间破庙、二十名职工白手起家。建厂二十八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职工从二十余人增至三百余名;业务从铁、木两种作业,拓展为铁业、木业、机钳、翻砂、白铁、皮业、蔚业、油漆、气焊、轧钢、镶牙、刻字、照相、修车、染业、镀锌、补鞋、补锅、电机修理共十九种行业;厂房、仓库、宿舍从最初三间破庙,扩建至五十六间;生产工具彻底告别手工操作,全面实现机械化,现拥有车、铣、刨、钻、冲压、空气锤、电焊机、电锯、电刨、木工站、开榫机、合绳机、纺麻机、铸钢炉等设备,并购置汽车、手扶拖拉机、5 千瓦发电机组各一部。
经济指标同样亮眼:总产值从 1954 年的 1.4 万元,增长至 1981 年的 45 万元;工资总额从 1955 年的 0.64 万元,增至 1981 年的 9.26 万元;职工年收入从 1954 年的 324 元,提升至 1981 年的 436.8 元。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艰苦创业的老职工。是党引领广大手工业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带领老工人从互助组、合作社走向集体化工厂;是老职工以 “以厂为家” 的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工厂奠定根基。他们的精神永载史册,值得全体职工传承。
撰写厂史,既是对过往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激励 —— 它能让我们发扬优良传统、汲取经验教训,鼓舞青年工人投身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意义深远。但因笔者学识有限、写作能力不足,文中难免有谬误与疏漏,恳请上级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共同完善厂史。
一、解放前与本行业相关的手工业劳动者概况
宜沟镇自古便是 “豫南首镇”,方圆六七十里的百姓皆来赶集,每日街上行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因镇内地少人多,形成了 “两多”:做生意的多、手艺人多。彼时的手艺人涵盖铁匠、木匠、白铁匠、银匠、皮匠、蔚匠、染匠、表匠、磨匠、裁缝、修车、酿酒、理发、修鞋等十 余种,经营商户不下三百户,真正是 “门面挨门面、座座有货摆”。
其中,不少工匠的技艺声名远播百里:高成俊、姜青文打造的风箱 “拉得轻、风声大”;毛德福锻打的锄板 “不钉豁、不卷刃”,削铁如泥的菜刀更是一绝;王老月制作的木轮车 “一走三响哨”;到公的白铁活 “样式美观”;鸿贵、杨万看的银质活 “精巧独特”;陈国彬的皮活 “光滑耐用”;麻匠张老栓纺制的麻线 “粗细均匀、拉力强”,为周边织网户首选原料。
尽管技艺精湛,手艺人的生活却十分困顿。他们大多 “半工半农”:农忙时给地主打短工,换些粮食糊口;农闲时,条件好些的开门营业(多为租房),条件差的便背上工具、挑着货郎担、推着独轮车,走街串乡讨生活。即便如此,仍难避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的悲惨境遇。
皮匠陈国彬曾因寒冬无棉鞋,赤脚走三十里山路修皮具,冻坏双脚;麻匠张老栓为换半袋高粱,连夜纺麻至天明,却遭中间商压价剥削。
二、建厂后的发展变化情况
解放后,百姓分得了土地与房屋,衷心拥护共产党。1954 年,在 “组织起来” 的号召下,中共党员蒋效平同志牵头,联合田生念、刘坤、高诚俊、刘全禄等三名铁匠、十余名木匠,成立 “铁木生产组”。组员自带简单工具,在镇南门外的三间庙里正式开业,生产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主要产品为马车、桌椅板凳、锄板、折页等生活与生产用具,年产值 1.4 万元。为彰显集体优越性,组员们自愿交粮、集体吃饭,蒋效平同志还常背着布袋四处借粮。因刚成立、家底薄,暂无正规制度,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1955 年,全国掀起合作化高潮,县工商管理科多次派人指导,生产组吸收冯国珍、刘润景等十二名新成员,每人缴纳三个月公积金与十元入社费,正式成立 “铁木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无厂房便搭席棚,酷暑顶着烈日打铁,严冬在雪地里拉锯,人人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天明上班、天黑收工”。同年,社员入社带来一部手摇式破车床,产品新增水车轴、轧花机轴等机械加工品类,还开展停车业务,年产值增至 3.3 万元,年工资总额 0.9664 万元,职工年均工资 302 元。同时,合作社积极服务农业,建立农机修配站,通过下乡调查、建立农机具档案、下乡修配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经验。
1955 年至 1957 年,合作社逐步完善管理:实行计时工资与定额奖励制,“当天统计、当天公布、超额当天奖励”;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有效调动社员积极性。铁匠刘全禄常用比现有大锤还重的手锤作业,汗流浃背仍天天超额完成任务,多次受上级表扬。一次他下乡打铁至素下扣,圆满完成任务后获赠红旗,为及时回社汇报,他连夜步行返厂,被县财贸系统开会表彰并颁发奖金。彼时合作社设理事会与监事会,成员民主选举,社员能大胆监督不合理现象,真正成为 “社里的主人”。至 1957 年,社员增至 70 名,年产值 7.56 万元,年工资总额 2.268 万元,职工年均工资 324 元。
1958 年至 1959 年,正值 “大跃进” 时期,职工人数大幅增加,生产方向转向支持 “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先后生产轴档、轴承、压入机、切菜机、红薯切片机等产品。工人们白天搞技术革新,晚上加班参与农业生产,但受当时形势影响,盲目上马生铁 “轴钢碗”“风打水车” 等产品,造成人力与钢材浪费。期间实行集体吃饭与供给制,每人每月生活补贴 2.5 元至 6 元不等。
1960 年至 1961 年,国家实行 “精简下放” 政策,受 “共产风” 影响的人员全部精简回家,职工减至 40 余人,生产方向回归生活用品与小农具。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物价上涨,部分职工(如苗春林、王老月)因生活困难退社,但多数职工坚定信心,坚持生产。至 1962 年底,年产值 7 万元,年工资总额 1.5788 万元,职工年均工资 394.7 元。
1962 年至 1966 年,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工厂迎来新变化:设备新增电焊机、圆盘锯、扁头锤、压入机;产品新增 “水车管子”“水车链子”。1965 年 12 月,茶社与本厂合并(茶社此前历史无记载)。至 1966 年,职工增至 100 余人,年产值 15 万元,年工资总额 2.2485 万元,职工年均工资 308 元。
1966 年至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大厂停工停产导致市场产品短缺,我厂抓住机遇扩大生产,多方面实现突破:革新生产了卷扬机、汽车换胎设备、电动机等;增设气焊车间、油漆车间、电机车间,各车间合理安排人员、降低成本、主动找活,任务几乎日日超额。即便在国民经济调整、业务受限的背景下,凭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生产仍持续推进。至 1981 年底,职工人数增至 320 名,年产值 45 万元,年工资总额 9.26 万元,职工年均工资 436.8 元。
三、本厂建厂时间、更换厂名、隶属变更及规模变化情况
时间 | 关键节点 | 隶属单位 | 规模变化补充 |
1954 年 3 月 | 成立 “铁木生产小组” | 县管理科 | 3 间庙房,20 人,红炉、大锯各 1 |
1955 年元月 | 转为 “铁木业生产合作社” | 县管理科 | 新增席棚车间 2 处,70 人 |
1957 年 | 更名为 “铁木分社”,分设 “铁业社”“木业社” | 县手管科 | 厂房 12 间,职工 85 人 |
1958 年 | 更名为 “地方国营宜沟机械修配厂” | 县工业局 | 合并周边 2 个生产组,职工 150 人 |
1959 年 | 更名为 “宜沟人民公社机械厂” | 宜沟公社 | 新增简易机床 5 台,产值破 10 万元 |
1960 年 | 更名为 “铁木合作工厂” | 县手管局 | 精简后 42 人,保留核心设备 8 台 |
1967 年 | 更名为 “工艺具修制社” | 县二工局 | 职工回升至 98 人,新增电焊机 |
1970 年 | 更名为 “农机具修造厂” | 宜沟公社 | 扩建厂房 10 间,购置发电机 |
1981 年 | 更名为 “宜沟机械厂” | 县二工局 | 职工 320 人,设备 42 台,厂房 56 间 |
1983 年 | 更名为 “汤阴县汽车配件厂” | 县二工局 | (预更名,筹备汽配生产线) |
四、各时期重要人物活动情况
(一)先进模范人物
1. 罗其义同志:曾任锻工车间主任,二十余年来对工作满腔热忱、带头实干,所领导的车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年年被评为 “模范车间”,他本人十八次荣获地区、县颁发的 “模范职工”“先进个人” 奖状与奖品。1978 年带领车间攻克汽车轴承锻造工艺,为后续转型汽配产业奠定基础。
2. 刘希同志:木工车间老职工,一心为公、爱岗敬业,多次出席地区、县表模大会。1969 年暴雨冲毁仓库,他带头跳入水中抢救木料,获评 “护厂模范”。
(二)技术革新能手
1. 刘润同志:建厂老工人,以锻工为主,率先革新扁头锤、压力机,在轴档、钢碗、轴承等新产品试制中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其改进的锻打工艺使生产效率提升 3 倍。
2. 赵廷玉同志:机钳车间老职工,自制电行设备,在粮食化工设备改进中贡献突出,与刘合成合作试制的脱粒机获 1975 年县农机推广奖。
3. 傅金祯同志:现任机钳车间主任,1979 年与累交丽、调者诚合作,自行加工、安装 “车床” 与 “万能铣床” 各一部,节省设备购置资金 2.3 万元。
4. 张全礼同志:原机械车间工人,现任采购员,配合牛良、事化田革新制造 “滚丝机” 两台,在 “空气锤” 研发中解决锤头淬火开裂难题。
5. 贾树贵同志:车工,成功研制 “不停车卡具”“刀排子” 等,1980-1982 年被县团委评为 “新长征突击手”,其技术革新使车床加工精度达 0.02 毫米。
6. 李文仁同志:在收割机锻打、淬火工艺中攻克难关,1977 年研发的耐磨犁铧被推广至周边三县使用。
五、历任主要领导人员及任职期间厂里变化
1. 蒋效平同志(1954 年 - 1955 年):建厂创始人,响应手工业改造号召,将分散手工业者组织成互助组,争取到 3 间庙房作为厂房,为工厂奠定最初基础。
2. 刘文生同志(1955 年 - 1956 年):领导职工承接周边公社农具订单,实现从 “开不出工资” 到 “月均发薪 25 元” 的突破,组织集体食堂解决职工吃饭问题。
3. 罗其然同志(1956 年 - 1958 年):推行计时工资与奖励制度,牵头开展技术革新,使锄板产量从日均 10 块提升至 30 块,1957 年获地区 “手工业先进工作者”。
4. 刘太清同志(1958 年 - 1961 年):组织职工参与 “大炼钢铁”,虽受形势影响造成部分浪费,但建成首个机械加工车间,保留了核心技术骨干。
5. 李文绪同志(1961 年 - 1968 年):在经济困难时期稳定职工队伍,新增电焊机、圆盘锯等关键设备,扩建厂房 12 间,使年产值从 7 万元增至 15 万元。
6. 赵士林同志(1968 年 - 1980 年 1 月):十二年任期内实现巨大飞跃 —— 新增设备 32 台,购置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建造厂房、宿舍等 56 间,利润增长 10 倍。
7. 郝富同志(1980 年 1 月 - 1981 年):推行 “净利润分成” 制度,开拓安阳地区汽配加工业务,1981 年提前 3 个月完成生产计划,为转型汽车配件厂铺路。
六、皮麻社发展史
本厂皮麻业务源于宜沟镇传统手工业,1956 年合作化高潮时期正式组建 “皮麻生产组”,1962 年并入本厂成为独立车间,其发展历程可分三阶段:
(一)解放前的皮麻手工业(1949 年前)
宜沟镇皮麻工匠自古聚集,清末至民国时期形成 “西头皮坊、东头麻铺” 的格局。皮匠以陈国彬、杨春和为代表,采用 “硝皮古法” 制作皮具,产品涵盖马鞍、皮绳、鞋面等,因 “皮料厚实、针脚细密” 远销安阳、鹤壁。麻匠则以张老栓家族为核心,手工纺制的麻线用于织网、纳鞋底,每日纺线仅半斤,却要受中间商层层盘剥。
彼时皮麻工匠多为家庭作坊式经营,皮匠需自备硝石、皮革,寒冬浸泡皮革时双手常溃烂;麻匠则需昼夜搓麻,多数人落下腰疾。1948 年汤阴解放时,全镇仅存 8 家皮坊、12 户麻铺,从业者不足 50 人。
(二)合作化后的初步发展(1956 年 - 1965 年)
1956 年,在县手管科指导下,16 名皮匠、22 名麻匠联合成立 “皮麻生产组”,隶属铁木业合作社管理。初期借用两间民房作车间,皮匠带硝缸、麻匠带纺车入组,主要生产农具皮套、捆扎麻线等农用产品。1958 年添置 “脚踏轧麻机”,使麻线产量从日均半斤提升至 3 斤;1962 年并入本厂后,新增 “合绳机”“纺麻机” 各 1 台,职工增至 45 人,年产值达 1.8 万元。
这一时期皮麻社形成独特技艺传承:陈国彬带徒传授硝皮秘方,使皮具耐折次数达 3 万次以上;张老栓改进纺麻工艺,研发出 “三股拧劲麻线”,获 1964 年县手工业评比二等奖。
(三)并入机械厂后的规模化发展(1966 年 - 1982 年)
1966 年工厂增设 “皮麻车间”,将皮麻业务与机械加工结合:麻线用于制作机床传送带,皮具拓展至工具箱、设备防护罩等工业用品。1970 年购置 “电动纺麻机” 10 台,实现麻线生产机械化;1975 年研发 “防水皮革工艺”,产品供应安阳地区农机厂。
至 1981 年,皮麻车间职工达 68 人,拥有纺麻机 15 台、硝皮池 8 个,年产值 4.2 万元,占全厂总产值的 9.3%。车间主任杨春和(陈国彬徒弟)多次获评 “技术能手”,其带领制作的 “耐磨农机皮垫” 被评为 1980 年地区优质产品。
七、本厂的名牌产品及工厂受奖情况
1. 名牌产品荣誉:
1954 年 4 月,锄板在 “地区手管局‘开心’专区手工业评比会议” 上被评为 “一等产品”,获证书及银质奖章 1 枚,该产品至 1960 年累计生产 12 万件,覆盖汤阴、浚县等五县。
1966 年,“石滚磨” 获安阳地区科委科技奖金 300 元,其磨粉效率较传统石磨提升 2 倍,推广至周边 20 个公社。
1976 年,“水车机” 获地区科委科技奖金 500 元,解决了丘陵地区灌溉难题,累计销售 800 余台。
1. 集体荣誉:
1965 年、1972 年、1978 年三次获安阳地区工业局 “支农先进单位” 锦旗;
1970 年、1975 年两次获地区 “学大庆先进单位” 称号,授予木质嘉奖令匾;
1981 年因提前完成生产计划,获县二工局 “增产模范单位” 表彰。
后记
本史编纂自 1982 年 3 月启动,历时五月而成。期间召集老工人、老干部座谈会三次,参会者包括刘彬、王士鑫、赵廷玉等 23 人,查阅文书资料 67 份、会计账簿 12 册。全书共二十页,约七千字,系统梳理了工厂从手工业互助组到机械化工厂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三代工人的创业艰辛。
当前,安阳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具雏形,本厂正筹备转型汽车配件生产,此史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后人以史为鉴,传承 “艰苦创业、技术革新” 的厂魂,在汽配产业浪潮中续写新篇。
编纂者:贾树贵等
1982 年 8 月 15 日
报送单位:宜沟机械厂、汤阴县二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