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技艺精•劳动美 邺南首镇宜沟三关庙原址点燃技艺传承火种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60

侯银海 技艺精•劳动美 邺南首镇宜沟三关庙原址点燃技艺传承火种

职教鲶鱼侯银海2025-10-28 18:35

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位在破庙中点燃火种、在席棚下挥洒汗水的奠基者!见证星火燎原的创业征程!

清光绪十一年,邺南首镇宜沟的南城墙脚下、裤腿桥北侧,占地四五亩的三官庙破土而立。庙内供奉的天、地、人三官,传说是玉皇大帝册封下凡镇邪的三子,承载着古镇百姓对安宁的祈愿。大殿正前的石雕龙壁更显传奇——高1.6米、宽2.7米的壁体上,龙头与鲛龙雕像栩栩如生,不仅被传能逢凶化吉,更能精准预测天气,颜色转深灰蓝则雨至,壁面挂珠便迎连阴,这一奇观至今未改。1988年12月25日,这尊凝聚古代工匠智慧的龙壁,正式成为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为古镇千年传奇再添注脚。

这片浸润着匠心灵气的土地,在1954年迎来了新的使命。响应党的“组织起来”号召,中共党员蒋效平在三官庙的破垣残壁间,集结了高成俊等3名铁匠与10余名木匠,组建起“铁木生产组”。创业者们自带工具,以三间破庙为厂房,一盘红炉为核心,两架大锯作利器,在香火余烬旁点燃了手工业转型的火种。

在此之前,宜沟作为“豫北首镇”,虽有三百余家手工作坊鳞次栉比,铁匠、木匠等十余种行当汇聚市井,但技艺精湛的工匠们始终难逃困境。高成俊的风箱“拉得轻风声大”,毛德福的锄板“不钉豁、不卷刃”,王老月的木轮车“一走三吱哨”,这些在方圆六七十里享誉的招牌手艺,终究只换来“衣牛马衣、食犬彘食”的生活,农忙打短工、农闲揽活计的日子看不到尽头。

生产组的成立改写了这一切。1954至1957年的合作社时期,“自带工具、不计报酬”的组员们在席棚下挥汗如雨,“天明上班,天黑收工”成了常态。数九寒冬里,他们在雪地拉锯;酷暑烈日下,他们围炉打铁。刘全禄握着重于大锤的手锤日日超额劳作,成为全员标杆。“水车轴”“轧花辊轴”等新产品接连问世,让年产值从1.4万元跃升至3.3万元。

1958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企业历经体制更迭,从地方国营机械修配厂到铁木合作工厂,即便遭遇1960年自然灾害,职工们仍以“厂为家”,在漏雨厂房里研制出手摇钻床,守住了7万元年产值。电焊机、圆盘锯等设备的加入与“水车管子”等新品的开发,让1966年与工艺社合并时,职工增至近百人,年产值达8.5万元。

1966至1981年的特殊时期,当大厂陷入停滞,这里却实现了跨越式突破。从工具修制社到农机具修造厂,十余种新产品相继诞生,“五定一奖”制度让各车间任务“几乎日日超”。到1981年定名宜沟机械厂时,企业已拥有汽车、手扶拖拉机等设备,年产值飙升至45万元,较1966年增长5.3倍。

建厂时间、名称更迭、隶属及规模变化

1954年3月:成立"铁木生产小组",由县管理科领导。

1955年元月:转为"铁木业生产合作社",隶属县管理科。

1957年:更名为"铁木分社",分设"铁业社""木业社",由县手管科领导。

1958年:改名"地方国营宜沟机械修配厂",隶属县工业局领导。

1959年:更名为"宜沟人民公社机械厂",下放至宜沟分社领导。

1960年:改名"铁木合作工厂",由县手管局领导。

1967年:更名为"工艺具修制社",隶属县二工局领导。

1970年:更名为"农机具修造厂",1969年2月起由宜沟公社领导。

1981年:更名为"宜沟机械厂",归县二工局领导。

1983年:更名为"汤阴县汽车配件厂",隶属关系不变。

重要人物事迹

(一)模范人物

• 罗其义:锻工车间老主任,二十余年深耕岗位,带头实干,所领导车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年年被评为"模范车间",十八次荣获地区、县级"模范职工""先进个人"称号及奖品。

• 刘希:木工车间老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多次出席地区、县级表彰大会,是职工公认的榜样。

(二)技术革新能手

• 刘润:建厂老工人,主导革新扁头锤、压力机,在转档、钢碗、轴承、自动机等新产品试制中攻克多项技术难关。

• 赵廷玉:机钳车间职工,自制电动设备,参与革新鼓风机、铡草机、脱粒机、万能磨等新产品,突破多项工艺难题。

• 博金祯:机钳车间主任,与累交丽、调者诚合作,自行加工安装"中床"和"万能铣床"各一部,提升了加工能力。

• 张全礼:原机械车间工人,后任采购员,配合牛良、事化田革新制造"滚蜂机"两台、套镍机一台,深度参与"空气锤"研发生产。

• 贾树贵:车工岗位,成功研制"不停车卡具""刀排子""滚压软齿轮"等工具,试制"瓶化机",1980至1982年获县团委"新长征突击手""技术革新能手"称号。

• 李文仁:擅长锻打淬火工艺,在电馆、播花机、收割机等设备制造中攻克关键技术,被称为"技术尖子"。

(三)历任主要领导及任职成效

蒋效平(1954-1955年任职):建厂创始人,将分散手工业者组织成互助组,奠定企业根基。

刘文生(1955-1956年任职):带领职工实现从"开不起工资"到"足额发薪"的转变,改善社员生活。

罗其然(1956-1958年任职):推行计时工资与奖励制度,组织技术革新活动,推动生产发展。

刘太清(1958-1961年任职):结合国家形势开展技术革新与生产革新,组织职工参与农业劳动,支持大办钢铁与农业事业。

李义绪(1961-1968年任职):任期内新增机械干部,增建厂房5间、门市12间,企业规模稳步扩大。

赵士林(1968-1980年1月任职):任职十二年,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增全套机械设备,购置汽车、手扶拖拉机、发电机组,建造厂房、会议室、仓库、门市及宿舍共120间,利润大幅增长。

郝富(1980年1月):在国民经济调整期推行净利润分成制度,开拓货源,克服经营困难,1981年提前完成生产计划,新增营锯、警擦后动机等设备,建成铸钢车间、门市及职工宿舍。

付金侦1983年3月,宜沟镇党委政府任命付金侦同志为汽车配件厂副厂长,兼汽车配件厂分厂厂长。

名牌产品及荣誉表彰

• 锄板:在地区手管局专项评比会议上被评为"一等产品",获证书表彰。

• 石滚粉碎机、水车机:分别于1976年、1977年获地区科委科技奖金。

• 集体荣誉:多次荣获地区工业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颁发的"学大庆先进单位""支农先进单位"锦旗及"嘉奖令"牌匾。

二十九载沧桑巨变,离不开历任领导的接力耕耘。蒋效平奠基组织,刘文生实现“开得起工资”的跨越,尚其联推行奖惩制度,赵士林十二年新增30台设备、新建120间厂房,领导以净利润分成等举措提前完成1981年计划。技术革新更从未停歇:利润的扁担当锤、赵廷玉修配行、张全礼的“滚丝机”革新,青年车工贾树贵的“不停车卡具”更让他连续三年获评“新长征突击手”。锄板获地区“一等产品”,石滚碾、水轮机斩获科技奖金,“学大庆先进单位”等荣誉见证着品牌实力。

三官庙的旧痕已隐,现代化厂房里车、铣、刨、钻设备齐全。职工从20余人增至200余,行业从2种扩展到19种,总产值增长32倍,年收入提升35%。当新一代职工操作数控设备时,老一辈“以社为家”的奉献精神依旧滚烫。

从破庙红炉到机械轰鸣,从个体劳作到集体奋进,宜沟三官庙原址点燃的不仅是技艺传承的火种,更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精神火炬。这火炬照亮了二十九载创业路,更将激励着后人在劳动中续写传奇,让技艺之美、劳动之美永远传承。

2025年10月28日

更新:2025-10-28 18:41:3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