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维癸卯,序属孟春,距傅公金祯同志辞世,已历二十二载春秋。忆昔癸未年正月十一,朔风含悲,寒雨凝噎,河南省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前身为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原董事长、原厂长傅公,溘然长辞,撒手人寰。彼时,太行垂首,似悼英才;永通呜咽,如诉离殇。今日,昔年与公并肩奋斗之故友旧部,执笔为文,遥寄哀思,以慰公之英灵。
邺南首镇宜沟,华兴机械原董事长傅金祯同志虽已逝世二十余载,但老员工们至今仍能清晰忆起:2003年2月11日,先生灵堂两侧悬挂的挽联,字字如铭,道尽其一生风骨——“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实乃宜沟功臣,淡泊名利清白一生堪为做人楷模”
灵前悼语更凝众人心声:
- 邺南工业功勋
- 人民心中好人
- 英年早逝痛哉
- 奉公呕心沥血
- 为民鞠躬尽瘁
在豫北大地的工业版图上,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曾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而这颗明星的 “掌舵人”—— 原董事长傅金祯同志,用一生的坚守与深耕,诠释了 “技艺精” 的执着与 “劳动美” 的厚重。如今,当 “职教鲶鱼” 侯银海回忆起这位良师益友时,那些关于匠心、实业与报国的故事,依然如昨日般清晰,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动人。
一、机床旁的 “匠人底色”:从学徒到行业标杆的蜕变
“傅董事长的手,是一双能‘对话’机床的手。” 侯银海的回忆,从傅金祯早年的学徒生涯开始。上世纪 70 年代,刚踏入机械制造行业的付金祯,面对轰鸣的机床与复杂的图纸,没有丝毫退缩。为了掌握一道精密零件的加工工艺,他常常在机床旁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反复琢磨刀具的角度、转速的调控,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却始终抱着 “差一丝都不行” 的较真态度。
在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至今还留存着傅金祯当年亲手加工的零件 —— 精度误差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数控设备,全靠经验和手感。傅董事长常说,‘机械制造是良心活,每一个零件都关系着产品的生命,更是企业的信誉’。” 侯银海记得,有一次一批零件因精度未达标准,傅金祯当着全体员工的面,亲手将这批价值数万元的零件销毁,“他说宁可亏本,也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出厂门,这是对客户负责,更是对‘中国制造’的尊严负责。”
正是这份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让傅金祯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行业内知名的技术专家,也让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产品远销全国 20 多个省市,成为当地机械制造行业的 “领头羊”。
二、实业中的 “报国情怀”:扎根地方,助力产业振兴
“傅董事长常说,做实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更要想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点实事,为国家的工业强大出份力。” 在侯银海眼中,傅金祯的 “匠心” 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他对实业报国的坚守上。
上世纪 90 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不少机械制造企业选择 “短平快” 的发展路径,而傅金祯却顶住压力,坚持深耕主业。当时,汤阴当地的农机制造产业面临技术瓶颈,许多农户因农机零件质量不过关而影响生产。傅金祯得知后,主动带领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农机使用中的痛点,耗时两年研发出适配本地土壤和作物的农机专用零件,不仅解决了农户的难题,还带动了当地农机配套产业的发展。
为了让企业始终紧跟行业技术前沿,傅金祯每年将营收的 15% 投入研发,先后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人才,建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在他的推动下,公司先后获得 多项国家专利,其中 多项“高精度加工工艺” 更是填补了河南省内的技术空白。“他总说,中国的工业要想强大,不能总依赖进口技术,我们自己的企业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这代实业人的责任。” 侯银海的话语中,满是对傅金祯的敬佩。
此外,傅金祯还十分关注地方就业问题。多年来,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累计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 800 多个,其中不少员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傅董事长不仅给我们提供工作,还会组织技术培训,让我们从‘门外汉’变成技术能手。” 一位在公司工作了 20 多年的老员工说,“他就像我们的大家长,不仅教会我们手艺,更教会我们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三、职教里的 “传承之光”:点亮技能人才成长之路
作为深耕职教领域的 “鲶鱼”,侯银海与傅金祯的交集,更多源于两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共识。“傅董事长深知,技艺的传承、实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所以他一直很支持职业教育。” 侯银海回忆道。
早在 1992 年,付金祯就主动与当地汤阴县第一职业高职中合作,建立了 “华兴机械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变成学生的 “第二课堂”。他亲自参与制定实训课程体系,安排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训老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实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他常对学生说,‘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练习练出来的,只要你们肯吃苦、肯钻研,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需要的技能人才’。”
为了鼓励更多学生投身机械制造行业,傅金祯还在职业院校设立了 “华兴奖学金”,每年资助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多年来,从 “华兴机械实训基地” 走出的学生,不少已成为行业内的技术骨干,有的甚至回到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作,延续着傅金祯的匠心精神。
“傅董事长常跟我说,职业教育是实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掌握过硬的技能,中国的实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侯银海说,正是受傅金祯的影响,他在推动职教改革时,始终坚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的理念,努力为企业培养更多 “懂技术、能操作、善创新” 的技能人才。
四、精神的 “永恒传承”:以匠心照亮未来
如今,傅金祯同志虽已离世,但他的匠心精神与实业情怀,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也影响着更多像侯银海这样的职教人和实业人。
在当年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展厅里,傅金祯当年使用过的工具、获得的荣誉证书整齐地陈列着,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关于坚守与奋斗的故事。“每当有新员工入厂都会组织新员工来这里参观,让他们了解傅董事长的事迹,传承他的匠心精神。” 公司现任负责人说。
而侯银海也将傅金祯的理念融入到职教工作中,他带领团队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的 “桥梁”。“傅董事长用一生告诉我们,‘技艺精’是立足之本,‘劳动美’是价值之基,‘实业报国’是使命之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培养更多有匠心、有担当的技能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机床旁的精益求精,到实业中的报国担当,再到职教里的无私传承,傅金祯同志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 “以匠心铸魂,以实业报国” 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不仅是汤阴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无数劳动者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在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迈进的今天,这份匠心与情怀,必将继续闪耀光芒,指引着更多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奋斗中实现梦想。
公虽远去,精神永存。二十二载岁月流转,华兴人从未忘记公之教诲,从未辜负公之期望。公留下的不仅是蒸蒸日上的奋斗精神,更是“勤勉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他的人格如高山仰止,为我辈树立了榜样;他的品德似瑰宝璀璨,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功过是非,自有公论;英名功绩,世代传颂。
202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