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技艺精•劳动美 老同事忆邺南首镇宜沟镇“铁艺传承”情怀30年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40

技艺精•劳动美 老同事忆邺南首镇宜沟镇“铁艺传承”情怀30年

2025-10-25 20:29·职教鲶鱼侯银海

图片疑似AI生成,请注意甄别

——从铁木业社学徒到新时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回望那始于1988年的铁艺生涯,心中涌动的不仅是金属的铿锵与火花的绚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热加工情怀”。这30余年,我亲历了邺南首镇铁木业社(后称汽车配件厂)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工厂的蜕变,从一名懵懂学徒成长为锻压车间的掌舵人,再到如今以家传技艺服务社会的工匠。技艺的精湛,源于汗水的浇灌;劳动的美,绽放在每一次创新与奉献中。这段旅程,是铁艺的传承,更是热加工情怀的永恒烙印——它教会我,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在于机械的重复,而在于在火与铁的淬炼中,守护传统、拥抱变革、造福一方。

一、初学技艺:家传火种的点燃(1988-1990年)

我的铁艺之路,始于家庭的温暖熔炉。1988年,我跟随父亲在自家店铺学习焊工和白铁匠手艺。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劳动美”的化身——他用简单的工具,将冰冷的金属化为农具与生活器物,教会我耐心与精准。这份家传火种,很快照亮了更广阔的舞台。1989年,我考入邺南首镇铁木业社(时称汽车配件厂),成为铸造车间的一名学徒。进厂之初,厂长便对我们32名新人许下承诺:三个月后通过技能考核,划分工资等级(18元、20元、22元或24元)。我深知,这不仅是收入的较量,更是对“技艺精”的初次检验。于是,我日夜苦练,从熔铁到铸模,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考核时,我的表现被评定为“特殊”,工资定格在最高的24元。这不仅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责任——它让我明白,劳动的价值,源于对技艺的敬畏与精益求精。1990年,我被调入锻压车间,开启了铁艺传承的新篇章。车间里多是七几年进厂的老师傅,他们视我为接班人,悉心教导打铁手艺:从农具爪勾、大叉、锄头到菜刀,每一锤都承载着传统智慧。作为90年后车间唯一的年轻人,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热加工情怀”的薪火相传——在火炉旁,师傅们用汗水诠释着“劳动美”:粗糙的双手下,是精密的技艺;朴实的笑容里,是对未来的期许。

二、技能精进与工业转型:从铁锤到机械的创新跃迁(1990-1997年)

锻压车间的岁月,是我技艺蜕变的黄金期。1990年代初期,中国乡镇工业正经历机械化浪潮,传统铁匠手艺面临转型。我作为锻工和焊工组长,亲历了这一变革。起初,我们沿用空气锤锻打农具,但很快,厂里主产品转向拖拉机刹车总成,要求我们制造高精度锻件。例如,8公分大的螺母胎毛坯,其六方尺寸必须严丝合缝;刹车凸轮轴的偏心结构,若直接锻打,会加重机械加工的负担。面对挑战,我与几位师傅反复研讨,大胆创新:将锻压模具设计成偏心结构,一举减轻了30%的机加工量,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降低了原材料损耗。这项革新,标志着锻压车间从手工锤打到压力机时代的跨越,也彰显了“技艺精”的真谛——在工业化洪流中,工匠不是被淘汰者,而是创新的引领者。1993年,我以焊工组长身份参与建造第一座1.5吨冲天炉,开启了车间大型化进程。随后几年,我们陆续建成3吨冲天炉(1995年)、砂处理线(1996年),每一步都伴随着技能的深化:焊接钢梁时,我需精准控制热变形;调试设备时,又需融合白铁匠的下料技巧。这段经历的多角度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个人技能的积累(从锻工到焊工的全能发展),更是中国制造业缩影——乡镇工厂如何通过“劳动美”,将传统手艺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回望此阶段,我常感慨:热加工情怀的核心,是适应与创造。当铁锤声被机器轰鸣取代,我们以智慧守护了技艺的灵魂。

三、关键贡献与领导担当:技术攻坚中的劳动光辉(1997-2005年)

1997年至2005年,是厂里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这段时期,我以技术创新和领导角色,将“技艺精”推向新高度。1997年底,厂里研发钢板圈,但焊缝开裂问题困扰着团队。当时,我正带领同事焊接喷漆线厂房大梁,车间主任付根紧急召我商讨。现场分析后,我发现问题症结在于4mm板材的未焊透:常规开坡口法易导致烧穿和成形不良。我提出“留2mm缝隙双面焊”方案,并亲自操刀——焊花飞舞中,纹路细腻平整,省去了打磨时间,经液压测试后完美成型。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生产瓶颈,还让我被选为钢板圈下料及焊工组长,成为10名关键培养对象之一。其深层意义在于:劳动的美,源于集体智慧与个人勇气的结合。在技术攻坚中,我们以“热加工情怀”化难题为机遇,推动了厂区扩建(如1997年西铸车间和5吨冲天炉建设)。2005年,我晋升锻压车间主任,角色从执行者转为决策者。面对金融危机前的扩张(2003年145铸造开式线、2005年148线改造),我主导了一系列配套设备制作:从摆线传动机到夹钳工艺校正,再到造型机砂斗的振打改制(将额式开关升级,解决放砂难题)。这些创新,如冲天炉渣粒化实践、湿式除尘设计,无不体现“技艺精”的实用性——它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源于一线劳动的智慧结晶。这段领导生涯的多角度启示是:工匠精神在管理中升华。当“劳动美”与团队协作交融,我们不仅提高了效率(如成本降低20%),更培育了一支传承铁艺的生力军。

四、环保先锋:绿色转型中的责任与荣光(2005-2016年)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收紧,2005年后,我的工作重心转向可持续发展,将“热加工情怀”注入绿色使命。担任车间主任期间,我直面粉尘污染挑战:电炉烟尘、砂轮机火花、废砂扬尘,不仅危害工人健康,更影响周边社区。2016年,公司加大环保投入,我带领团队自主设计除尘设备——利用旧设备改造,研发首套电炉粉尘处理系统。针对毛胚库砂轮机灰尘,我结合实际,制作安装定制化除尘装置;对铸造废砂传送中的扬尘,创新采用水雾喷淋技术,有效抑制污染。这些成就,不仅是技术突破(粉尘减少率达80%),更通过市县环保局评审,安装远程监控系统,获得官方认可。其多维度价值在于:首先,环保是“劳动美”的延伸——我们用汗水守护蓝天,造福一方百姓(如减少呼吸道疾病风险);其次,它彰显创新智慧:在资源有限下,以工匠巧思变废为宝(如旧设备再利用);最后,这是“技艺精”的升华——将热加工技能应用于生态保护,体现劳动者的时代担当。这段经历的情感内核,是呕心沥血的奉献:团队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壁垒,最终让铁艺传承与绿色中国同频共振。

五、荣光与传承:技艺不朽,情怀永恒

30年征程,荣光与汗水交织。1995年焊工大赛一等奖、1998年创新奖、1999年入党、2005年先进工作者、2010年市节能减排标兵、2013年县焊工技能大赛前三名——这些奖项,不仅是“技艺精”的见证,更是“劳动美”的勋章。它们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坚守:从解决夹钳工艺校正到电炉除尘应用,每一次创新都源于对技艺的极致追求。2016年后,我虽离开工厂,但热加工情怀从未熄灭。如今,我在一家公司从事中央空调管道焊接和白铁皮风管安装,继续以父亲所授技艺服务社会。焊枪下,每一道焊缝都是家传的延续;白铁皮的风管,承载着邺南首镇的铁艺基因。子承父业,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劳动美”的生生不息——它告诉我,真正的工匠,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以火与铁,书写奉献的诗篇。

回望这30年,邺南首镇的铁艺传承,是一部“技艺精•劳动美”的史诗。在热加工的淬炼中,我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个人与时代的共鸣。技艺的精湛,让我们在变革中屹立;劳动的美,赋予平凡以崇高。如今,当我手持焊枪,仿佛听见父亲当年的叮咛:“铁艺之道,贵在坚守与创新。”这份情怀,如不灭的炉火,照亮前路,也温暖人间——因为,每一滴汗水,都在铸造一个更美的世界。

技艺精•劳动美 忆邺南首镇“铁艺传承”热加工情怀30年

在邺南首镇的工业记忆里,有一段关于铁艺传承的热加工岁月,藏着汗水与匠心的温度。我与这段岁月的羁绊,始于1988年——那年,我跟着父亲在自家店铺学焊工、白铁匠手艺,更有幸接过了邺南首镇铁木业社(后称汽车配件厂)铁艺技术的接力棒,从此一头扎进了铁器与火焰交织的世界。

1989年,我正式走进工厂,成为铸造车间的一名学徒。和我一同进厂的有32人,进厂时厂长便定下规矩:3个月后考核定级,工资分18元、20元、22元、24元四档。那段日子,我跟着师傅们泡在车间,从认料、到观察火候,每一步都不敢怠慢。考核结果出来,我因表现突出,直接拿到了最高的24元月薪,这份认可,更坚定了我钻研技艺的决心。

1990年,我被调到锻压车间,成了车间里首个20岁以下的年轻人。车间里的老师傅们都是七几年进厂的“老把式”,他们待我如亲徒弟,手把手教我打铁的门道。从农具爪勾、大叉,到锄头、菜刀,这些最传统的铁匠活,我一遍遍练,手上的茧子厚了,对铁器的手感也渐渐熟了。随着时代发展,工厂开始转向工业化生产,1993年,车间主要负责拖拉机刹车总泵的锻打配件。那时我已是锻工和焊工组长,带领团队用空气锤锻打8公分大的螺母胎——即便只是毛坯,六方尺寸的误差也得控制在毫厘之间。最具挑战的是锻打刹车凸轮轴,因其偏心结构,机械加工难度大、效率低。我和几位老师傅蹲在车间里反复琢磨,最终决定将锻压模具也设计成偏心的,这一改,不仅减轻了机加工的工作量,还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原材料浪费,更让车间迈出了从传统手工到空气锤、再到压力机的设备升级第一步。后来,热冲压、冷冲压、液压机等设备陆续投入使用,锻压车间彻底迎来了工业化生产的新时代。

那些年,工厂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我也始终冲在建设与攻坚的一线。1993年,我以焊工组长的身份参与建造1.5吨冲天炉;1995年,又参与建设3吨冲天炉;1996年,第一条砂处理线在我们手中落地。1997年到1998年,是公司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锻压车间最忙碌的时候。工厂要建第一条铸造生产线和砂处理线,还要扩建西铸车间,我们车间扛起了焊接车间钢梁、建造两座5吨冲天炉及西铸砂处理线的重任。记得当时我正带着同事在喷漆线厂房焊大梁,车间主任突然把我叫到钢板圈研发现场——原来,研发中的钢板圈出现了焊缝开裂问题,师傅们试过开坡口焊接,但4毫米厚的板材要么焊不透,要么成形差、易烧穿。我围着工件看了又看,突然想到:“如果焊接时留2毫米缝隙,两面焊会不会更好?”大家觉得可行,我拿起焊把一试,焊缝纹路细腻平整,还省了后续打磨时间。经过液压设备挤压,钢板圈完美成型。后来,厂领导选拔10名重点培养对象负责钢板圈关键岗位,我有幸入选,还担任了下料及焊工组长。2003年底,公司扩大生产,我又参与建造了145铸造开式线,见证着工厂一步步壮大。

2005年,我当上了锻压车间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牵头建造148铸造线,将145开式线改造升级为148开式线,还完成了一系列配套设备的制作与安装。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企业生产陷入低谷,但公司仍决定引进两座1吨电炉提升产品质量,我带领车间全力配合厂家,完成了电炉和冷却塔的安装调试。2010年后,工厂开始建设静压线,我们车间负责建造皮带机、磷板机线,拆除老旧冲天炉,安装毛坯库抛丸机及配套设备,还参与安装调试了四座3吨电炉、一条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扩建二车间时又安装了四座1.5吨电炉。2016年,我再次参与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的建造,每一次建设,都是对技艺的再打磨,也是对工厂发展的再助力。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2016年后,公司将环保设备升级的重担交给了锻压车间。我和技术人员一起外出考察、制定方案,决定利用旧设备改造,自主研发环保设施。针对电炉粉尘,我们造出了车间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除尘设备;针对毛坯库砂轮机打磨灰尘大的问题,我结合实际工况,研发安装了一套专属除尘设备;针对铸造废砂运输时的扬尘,我们反复试验,最终采用喷水雾化的方法,彻底解决了尘土飞扬的难题。这些设备不仅有效解决了电炉烟尘、打磨火花、废砂扬尘对人员和环境的伤害,还通过了市县环保局的评审认证,安装了环保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高度好评。我和团队的日夜攻坚,终于为企业、为周边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环保答卷。

在这段30年的铁艺生涯里,荣誉也一路相伴。1995年,我获得公司焊工大赛一等奖;1998年,拿下公司年度创新奖;1999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任车间主任后,先后攻克摆线传动机、夹钳工艺校正、造型机粘土砂斗放砂难等技术难题,还完成了冲天炉渣粒化、湿式除尘等多项技术改革;2006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2010年,我考取技师证,还获得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联合颁发的“市节能减排技术标兵”称号;2013年,在县工会技能大赛中,分别拿下电焊工第三名、二氧化碳保护焊第四名的成绩;2016年至2019年,我设计安装的除尘设备接连通过市县环保部门评审,这份份荣誉,是对我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匠心的嘉奖。

如今,我虽已离开曾经奋斗的工厂,但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手艺、在车间里练就的本领,从未闲置。现在的我,在一家公司负责中央空调供水系统的管道焊接和通风系统白铁皮风管的下料安装,依旧与焊工、白铁匠的老本行打交道。这或许就是“子承父业”的缘分,也是铁艺传承的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手上的技艺、心中的匠心,永远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份跨越30年的热加工情怀,早已刻进我的骨血,成为我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技艺精·劳动美:忆邺南首镇“铁艺传承”热加工情怀30年

——从铁木业社学徒到新时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

一、匠人基因:始于家庭的铁艺启蒙(1988年)

1988年,我跟随父亲在自家店铺学习焊工与白铁匠手艺。父亲是邺南首镇铁木业社(原汽车配件厂)的老工人,他的工具箱里总摆满了焊枪、铁砧和铁锤,叮当作响的声音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那时的铁艺不仅是谋生技艺,更是匠人精神的载体。父亲常说:“手艺活儿,要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这句话,成为我日后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二、初入职场:铸造车间的淬炼(1989年)

1989年,我进入邺南首镇铁木业社(原汽车配件厂)铸造车间当学徒。与我同期进厂的共有32人,厂长在开工第一天便立下规矩:“三个月后考核定薪,最高24元,最低18元。”彼时,普通工人月薪不过20元,而我在考核中因表现优异被破格评为最高薪24元。这份认可,既是对勤奋的肯定,也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铁艺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铸造车间的工作环境艰苦,熔炉高温、粉尘弥漫,但正是这样的历练,让我掌握了铸铁件的基础工艺。老工人们常说:“火候是铁的魂,手法是匠的心。”我日夜观察师傅们如何调配焦炭、控制炉温,逐渐领悟到铁艺与自然的对话之道。

三、转型锻工:从农具到工业化的跨越(1990-1993年)

1990年,我被调至锻压车间,成为当时车间里唯一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工人。师傅们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入厂的“老铁匠”,他们手持铁锤的身影,仿佛与厂里老旧的蒸汽锤融为一体。在师傅们的指导下,我从打制农具爪钩、大叉、锄头等传统铁器起步,逐步掌握了锻打的核心技艺。

然而,时代的浪潮正悄然改变着铁艺的命运。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1993年,厂里接到拖拉机刹车总承的生产任务。锻压车间负责制造刹车凸轮轴等关键锻件。面对偏心凸轮轴的加工难题,我与师傅们反复试验,最终通过改进锻压模具设计,将锻打毛坯的六方尺寸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大幅减少了后续机械加工的工时。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让“手工锻打”在现代化生产中焕发新生。

四、热加工情怀:技艺与时代的共鸣

30年间,我从一名学徒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见证了邺南首镇铁艺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空气锤的轰鸣声渐被数控机床取代,但“千锤百炼”的匠心从未改变。记得师傅退休那天对我说:“铁活儿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能让手艺断了根。”如今,我带着徒弟们探索智能化锻压技术,将老一辈的“经验”与新一代的“数据”结合,让铁艺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结语:劳动之美,薪火相传

从铸造车间的熔炉红光,到锻压车间的锤声阵阵,我与邺南首镇的铁艺共同走过了30年春秋。这门手艺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让铁块变成工具,更是如何用双手创造价值、用坚守传承文明。正如老匠人们所言:“铁是冷的,但匠人的心是热的。”这份热加工情怀,将永远闪耀在邺南首镇的工业记忆中。

:本文基于个人经历与行业背景创作,部分技术细节参考了邺南首镇铁艺发展史料。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10-25 21:56:5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