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忆邺南首镇宜沟"朋辈技艺传承"与"技改工段"的峥嵘岁月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61

侯银海 忆邺南首镇宜沟"朋辈技艺传承"与"技改工段"的峥嵘岁月

2025-10-25 06:35·职教鲶鱼侯银海

【序章:铁与火的淬炼】 1990年的锻压车间,空气锤的轰鸣声与飞溅的铁屑构成了我的职业起点。在这片钢铁交响的舞台上,我与工友们以匠心为刃,开启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技改征程。从手工锻打到自动化转型,从冲天炉的烈焰到电炉的精准控温,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凝结着"朋辈技艺传承"的智慧结晶,每一道工序革新都诠释着"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技改工段大事记:1990-2016】

1993年

  • 偏心模具破困局:针对拖拉机刹车凸轮轴加工效率瓶颈,创新设计偏心锻压模具,将单班产量从200根提升至300根,劳动生产率跃升35%。
  • 1.5吨冲天炉奠基:参与建造工厂首座现代化冲天炉,为锻压车间从"铁匠铺"迈向机械化按下加速键。

1995-1997年

  • 砂处理线革命:主导建造工厂第一条砂处理线(1996),次年参与西铸车间扩建,完成2座5吨冲天炉与配套砂处理线焊接安装,奠定规模化铸造基础。
  • 热冲压工艺突围:与刘师傅改革东风EQ-140制动底板工艺,以热冲压替代冷冲压,攻克160吨冲床吨位不足难题,保障批量交付。

2003-2008年

  • 双线改造显匠心:将145开式铸造线升级为148标准线(2005),同步研发摆线传动机、冲天炉渣粒化技术,实现环保与效能双提升。
  • 电炉时代启幕:团队完成2座1吨电炉安装(2008),为淘汰高耗能冲天炉埋下伏笔。

2010年

  • 绿色转型里程碑:建成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拆除最后一座冲天炉,终结工厂40年"火与烟"的铸造史。

2016年

  • 技艺传承终章:参与最后一条树脂砂处理线建设,为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朋辈协作的技艺之光】

1994-1999年

  • 旧设备新生:将CA6140车床改制为CA6150,创新压辊柄圆弧花键槽加工工艺,累计改造十余台设备,节约资金超百万元。
  • 铣平机诞生记:与刘师傅研读专业书籍,用标准件拼出首台自动蹄铣平机,效率提升50%,成本不足专业机床1/10。

2000-2002年

  • 计算机工艺首秀:应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制动蹄模板,铸件错箱率压降至0.5mm内,不错箱率突破95%。
  • 废机床复活传奇:大修1973年产万能铣床,精度恢复至三级标准,年节约外协费用数万元。

【结语:钢花谢处匠心永存】

二十六载春秋,我们从抡大锤的"土专家"成长为玩转数控的"多面手",用汗水在邺南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技艺传承史"。那些与刘师傅们挑灯改图纸的夜晚、为0.03mm同轴度较真的执着、用1元二极管实现"快退"的巧思,正是"劳动美"最生动的注脚。如今,老车间的电炉虽已冷却,但淬火而生的匠魂,仍在新时代的制造浪潮中熠熠生辉。

附:技术革新精神内核

  1. 传承性创新:以师带徒、朋辈协作,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
  2. 低成本智慧:善用废旧设备改造,追求"小投入、大效益"。
  3. 全员参与:从车工到焊工,人人都是技改主角,彰显工人阶级集体智慧。

技艺精•劳动美——忆邺南首镇宜沟“朋辈技艺传承”与“技改工段”的奋斗岁月

在邺南首镇宜沟的热土上,“朋辈技艺传承”的火种代代相传,“技改工段”的身影始终活跃。1990至2016年间,一群怀揣匠心的劳动者以汗水为墨、以创新为笔,在设备升级、工艺革新与新产品研发的征程上,写下了属于宜沟工业发展的奋斗篇章。

1990-2016年技改与新产品研发大事件时间轴

1. 1990年:锻压车间,正式开启在核心生产车间的技术探索之路。

2. 1993年:参与拖拉机刹车总成锻打配件生产,创新设计偏心锻压模具提升刹车凸轮轴加工效率;参与建造1吨半冲天炉;推动锻压车间从传统手工向空气锤、压力机等设备加工转型。

3. 1995年:深度参与3吨冲天炉建造,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熔炼能力奠定基础。

4. 1996年:主导搭建工厂第一条砂处理线,填补了车间在砂处理标准化生产上的空白。

5. 1997年:全程参与汽车配件厂第一条铸造生产线、砂处理线建造及西铸车间扩建,负责焊接车间钢梁搭建、2座5吨冲天炉与西铸砂处理线建设;同时投身钢板圈研发,助力新产品落地。

6. 2003年底:参与145铸造开式线建造,推动铸造生产流程向标准化、高效化升级。

7. 2005年:建造148铸造式线,将145开式线改造为148开式线并完成配套设备安装;启动摆线传动机、冲天炉渣粒化等多项技术改革,实现生产效能与环保效益双提升。

8. 2008年:带领锻压车间配合厂家,完成2座1吨电炉及冷却塔的安装调试,进一步优化熔炼设备配置。

9. 2010年:参与皮带轮磷板机线、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建造,负责毛坯库抛丸机安装及4座3吨设备、4座1吨半电炉的安装调试;主导拆除冲天炉,正式结束工厂冲天炉生产时代,迈入更高效环保的生产新阶段。

10. 2016年:参与新一条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建造,持续推动铸造辅助工艺的优化升级。

匠心闪耀:关键技术革新与成果纪实

1993年:小改进撬动大效率

- 改革CA6140车床7C2A凸轮轴头道加工工艺,创新采用组合工步法,将钻孔和倒角整合为同一工位,生产效率从每班200根跃升至300根,劳动生产率提高35%,该方法在全车间推广应用。

- 针对CB3450半自动程控转车床生产进行两项关键改进:一是将长沙130汽车制动鼓专用焊接式钩刀改为可转位机夹钩刀,大幅减少对刀时间;二是仅花费1元在退刀电磁阀加装电子二极管,实现“快退”功能,使每班加工量从40多件增至60多件,效率提升50%,获技术厂长公开表扬。

1994年:旧设备焕发新活力

参与车床改制重点项目,成功将CA6140车床改制成CA6150车床;同时将旧车床改造成加工压辊柄圆弧型花键槽的专用设备,把旧30车轴套车改造为镗孔装置,累计改制设备十几台,为公司节约设备购置资金数十万元。

1995年:工艺突破解生产难题

- 9月:与刘师傅联手改革东风EQ-140拖车制动底板生产工艺,将冷冲压工艺升级为热冲压,利用冲床滑块惯性改进下退料方式,成功解决160吨冲压设备吨位不足的瓶颈问题,实现制动底板一次性冲压成型,保障了批量供货需求,获总经理高度好评。

- 10月:调试KZ2-B型可调多孔钻床时,将传动轴改进为可调长短型,解决钻头安装不平的技术问题;参考技术文献优化钻模板安装方式,减少辅助作业时间,使工作效率提高1/3。

1996年:创新工装达行业先进

- 1月:与刘师傅创新7C2A凸轮轴圆弧加工工艺,用圆车靠模车替代传统刨床,采用1:1主轴传动转速加工,既提升了加工精度与效率,又节约了刀具消耗,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先进标准。

- 6月:联合鹤壁电器厂工程师设计制作普通车床轮壳同轴度胎具,先将加工精度控制在0.1mm以内,后通过专用工装胎具进一步优化,使同轴度精度提升至0.03mm以内,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

- 7月:与刘师傅参考专业书籍,自主设计制作第一代制动蹄铣平机,设备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组装,自动化程度达到专业机床水平,效率提高50%以上,为公司节约设备购置资金数万元。

- 8月:设计制作座式砂轮机替代手提砂轮打磨车轮铸件毛刺,使每班加工量从100多件增至200多件,既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又保障了作业安全,获技术厂长赞赏,该设备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1998年:专用设备保批量订单

- 10月:独立负责5.5F-16挡圈滚圆机、200D-14板材轮罔卷圆机及挡圈全套模具的设计与制作,制定完善生产工艺并指导批量生产,圆满完成生产任务。

- 12月:为满足高唐时风集团制动蹄批量供货需求,将闲置旧车床改制成6台套端面铣专用机床,有效降低设备投入,节约资金数十万元。

1999年:工艺革新创效益奇迹

5月:完成QT450-10铸造车轮气门嘴孔冲裁工艺改革,仅用两天半时间完成模具设计与制作。改革后,用1台冲床、4人两班生产替代原有5台铣床、十几人三班生产模式,效率提高十几倍,每年还能节约铣刀费用近万元,获总经理充分肯定。

2000年:先进技术提产品质量

- 8月:首次在公司引入先进加工工艺用于高唐280制动蹄铸造装备,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板、削边销定位等技术,将铸件错箱率控制在0.5mm以内,不错箱率提升至95%以上,大幅提高产品合格率。

- 12月:牵头大修1973年产57-3C万能升降铣床,成功恢复设备精度至三级标准,配齐全套附具,结束该设备长期闲置状态,减少外协加工依赖,每年节约费用数万元。

2001年:自制设备降成本增产能

- 1月:制作2台铸造生产线用松砂机,除标准件外均为公司自主加工,仅用10天完成制作,节约设备购置资金2万余元。

- 2月:负责郑州拖车厂收割机八角幅板制作项目,采用线切割技术一次性加工凸模和凹模,缩短模具生产周期;运用热处理知识完成凸凹模表面火焰淬火,达到设计技术要求,节约资金数千元。

- 6月:维修改进1973年产M6025型万能磨床,自制内圆磨副具等缺失配件,结束公司无工具磨床的历史;同时修复废旧刀具重复利用,停止磨削外协业务,每年节约费用数万元。

2002年:技术输出强生产保障

- 8月:完成二车间旧砂处理线给料机全套图纸设计,并全程负责技术指导与制作监督,确保设备顺利投入使用。

- 深度参与多款新产品开发,负责“铸造车轮模型”“东风EQ140后桥减速器壳模型”等多个关键铸件模型的钳工制作;累计加工制作工艺装备、铸造工艺装备200余套,为新产品量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从手工操作到设备升级,从工艺改进到新品研发,宜沟“朋辈技艺传承”的坚守与“技改工段”的创新,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劳动之美,更铸就了地方工业发展的坚实根基。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技术突破与奋斗故事,永远是“技艺精•劳动美”最生动的注脚。

技艺精·劳动美:忆邺南首镇宜沟“朋辈技艺传承”与“技改工段”工作纪实(1990-2016年技改与新产品研发大事件时间轴)

引言

在邺南首镇宜沟的工业发展历程中,1990年至2016年是一段充满奋斗与创新的黄金时期。从传统手工锻造到现代化铸造生产线的转型,从冲天炉时代的落幕到环保技改的突破,每一项技术革新背后,都凝聚着宜沟工厂朋辈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以技艺为纽带,以传承为使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了“劳动美”的篇章。

一、手工向机械化的跨越(1990-1997)

1990年:扎根锻压车间,开启技术革新之路1990年,作者调任锻压车间,彼时车间仍以传统手工锻打为主,效率低下。面对拖拉机刹车总成锻打配件的生产需求,团队在1993年迎来首次技术突破——创新设计偏心锻压模具,通过优化模具结构,刹车凸轮轴加工效率提升近40%,同时降低废品率。这一成果不仅为车间节省成本,更成为后续机械化转型的起点。

1993-1997年:冲天炉与砂处理线的奠基

1993年:参与建造1吨半冲天炉,推动锻造车间设备升级;同年,团队开始推动空气锤、压力机等机械化设备的引入,逐步替代传统手工操作。

1995年:参与建造3吨冲天炉,提升熔炼能力,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1996年:主导工厂第一条砂处理线的建造,实现型砂处理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铸件质量稳定性。

1997年:在汽车配件厂(原公司)西铸车间扩建中,负责焊接车间钢梁结构设计与施工,并参与建造2座5吨冲天炉及砂处理线,为后续铸造生产线奠定基础。

二、铸造生产线的全面升级(1998-2008)

1998-2003年:钢板圈研发与铸造线奠基1997年后,团队转向新产品研发,钢板圈的研发成为重点。通过反复试验优化轧制工艺,钢板圈的强度与耐用性显著提升,成为工厂拳头产品。与此同时,1998年启动第一条铸造生产线的规划,整合砂处理、熔炼、浇注工序,推动铸造工艺标准化。

2003-2008年:技术攻坚与环保转型

2003年底:参与建造145铸造开式线,引入自动化造型设备,实现铸件批量生产。

2005年:建造148铸造开式线,并将145线改造升级,配套制作安装新型设备。此阶段,团队开启摆线传动机研发,优化传动效率;同时首创冲天炉渣粒化技术,将废渣转化为可回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008年:锻压车间完成2座1吨电炉及冷却塔的安装调试,推动熔炼工艺向电炉化转型,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三、绿色技改与智能化收官(2010-2016)

2010年:告别冲天炉,拥抱新时代2010年是技改的里程碑年份:

参与建造皮带轮磷板机线,实现磷化处理自动化,提升表面处理效率;

主导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安装,优化砂芯成型工艺,铸件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负责毛坯库抛丸机安装,强化铸件清理效率;

参与4座3吨设备与4座1吨半电炉调试,全面替代传统冲天炉,标志工厂彻底结束冲天炉时代。

技术传承与团队精神在此过程中,老技师通过“师带徒”模式,将经验与技巧倾囊相授。例如,偏心锻压模具的设计图纸由老师傅手绘传授,年轻工程师结合现代力学分析优化结构;砂处理线调试时,技术骨干24小时轮班攻关,确保设备稳定运行。这种“传帮带”的精神,成为宜沟工厂技术传承的核心动力。

结语

从1990年的手工车间到2016年的现代化工厂,宜沟技改工段以“技艺精”为追求,以“劳动美”为底色,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升级史。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匠人对极致的追求,更是团队协作的力量。如今回望这段历程,那些熔铸在设备与图纸中的智慧,仍闪耀着属于宜沟人的光芒。

“技艺精•劳动美”忆邺南首镇宜沟“朋辈技艺传承”“技改工段”工作点点滴滴

时光回溯至1990年,踏入锻压车间的大门,自此开启了在宜沟这片工业热土上,与“朋辈技艺传承”“技改工段”紧密相连的二十六年峥嵘岁月。这是一段用汗水浇灌智慧、以协作熔铸创新的旅程,更是邺南首镇工业血脉中“技艺精·劳动美”最生动的注脚。

一、薪火相传:朋辈协作中的技艺升华

“技改工段”的灵魂,在于“朋辈传承”。它不是单向的师徒授受,而是同侪间智慧碰撞、经验共享的熔炉。这种传承模式,让每一次技术攻坚都凝聚了集体智慧的光芒:

经验共享的“活教材”: 如1995年与刘师傅共克东风EQ-140制动底板热冲压工艺难关。面对160吨冲床吨位不足的困境,我们反复推演,最终利用滑块惯性创新下退料方式,变“不可能”为“成功保障”。刘师傅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我对方案落地的执着,在协作中完美融合,成为攻克难题的关键。

跨领域协作的“破壁者”: 1996年与鹤壁电器厂工程师联手攻关轮壳同轴度精度。从初始的0.1mm到最终的0.03mm,这一飞跃源于机械加工经验与精密测量技术的跨界碰撞。双方毫无保留地交流思路,反复调试胎具结构,将不同领域的“独门绝技”转化为共同的技术财富。

理论实践互哺的“转化器”:朋辈交流不仅是经验传递,更是理论落地的桥梁。1996年7月,与刘师傅设计第一代制动蹄铣平机时,我们白天泡在车间测绘、试验,夜晚则埋头专业书籍寻找理论支撑。书中“标准化设计”理念启发了我们大量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最终以极低成本实现了专业机床水平的自动化,这正是“知行合一”的朋辈力量。

二、锐意革新:技改工段里的智慧闪光

技改工段是创新实践的战场。二十六年间,我们以“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巧思,驱动着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

工艺优化,效率倍增:1993年改革CA6140车床凸轮轴加工工艺,将钻孔与倒角整合为同一工位,班产提升50%。这看似简单的“组合工步”,实则是无数次观察操作、分析动作浪费后凝练的智慧结晶,它让设备潜力在细微处迸发。

“土法上马”,变废为宝:1998年,面对高唐时风集团激增的制动蹄订单,我们没有等待新设备,而是将目光投向闲置的旧车床。短短时间内,6台套端面铣专机成功“复活”,数十万设备投资得以节省。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以厂为家”责任感的驱动——每一台旧设备的改制,都凝结着对集体资源的珍视。

尖端嫁接,突破瓶颈:2000年,为攻克高唐280制动蹄铸件错箱难题,我们率先引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板与削边销定位技术。当计算机辅助制造的精密火花在传统铸造领域绽放,错箱率被牢牢控制在0.5mm内,不错箱率跃升至95%以上。这标志着我们从“经验主导”迈向了“精密可控”的新阶段。

绿色转型,时代先声: 2010年,随着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的建成与4座电炉的投用,冲天炉这一传统熔炼设备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拆除的不仅是炉体,更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时代。我们亲手终结了“火与烟”的旧篇章,开启了“电与智”的清洁生产新纪元。

三、岁月铭刻:1990-2016技改与研发大事件时间轴

1990年:调任锻压车间,投身工业一线。

1993年: 创新设计偏心锻压模具提升刹车凸轮轴效率;参与建造1.5吨冲天炉;推动锻压车间机械化转型。

1995年:参与建造3吨冲天炉;与刘师傅改革制动底板热冲压工艺,解决设备吨位难题。

1996年:主导建造工厂首条砂处理线;创新凸轮轴圆弧加工工艺;设计首代制动蹄铣平机;发明座式砂轮机提升安全效率。

1997年:参与公司首条铸造线、砂处理线建造及西铸车间扩建,负责焊接钢梁、建造5吨冲天炉;参与钢板圈研发。

1998年:设计制作滚圆机、卷圆机及模具;改制6台旧车床为端面铣专机应对批量需求。

1999年: 改革车轮气门嘴孔冲裁工艺,效率提升十余倍,年省近万铣刀费用。

2000年:率先应用电火花线切割技术提升铸件精度;大修万能铣床恢复生产价值。

2001年:自制松砂机;创新模具加工与淬火工艺;修复万能磨床填补公司工具磨空白。

2002年: 设计旧砂处理线给料机;参与开发多款新产品,制作模型及工装200余套。

2003年底:参与建造145铸造开式线。

2005年: 建造及改造148铸造线;开启摆线传动、冲天炉渣粒化等多项技改。

2008年: 带领团队完成2座1吨电炉及冷却塔安装调试。

2010年: 参与建造皮带轮磷板机线、树脂砂处理线;负责抛丸机安装;完成多座电炉调试;拆除冲天炉,终结冲天炉时代。

2016年:参与建造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

> 工匠语录:“每一次扳手与钢铁的碰撞,都是经验在低语;每一次图纸与现实的校准,都是智慧在闪光。朋辈肩并肩的探索,让冰冷的机器有了温度,让重复的劳动有了灵魂。”

二十六载光阴流转,宜沟“技改工段”的灯火映照着一代代工匠的身影。那些在机床旁争论不休的夜晚,在图纸上勾画蓝图的专注,在改制设备成功运转时的欢呼,共同铸就了“技艺精·劳动美”的丰碑。朋辈相携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份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这精神如同我们亲手改制的设备,历经岁月打磨,依然在邺南首镇的工业脉搏中强劲跳动,照亮着“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坚实足迹。

回顾在宜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朋辈携手、技艺传承与技术革新的点点滴滴。

技艺精·劳动美——忆邺南首镇宜沟的工业奋进曲

在豫北大地,邺南首镇宜沟,曾有一片机器轰鸣的热土。这里,不仅是一座工厂的变迁史,更是一代产业工人以智慧与汗水,书写“技艺精、劳动美”的生动篇章。从1990年到2016年,二十六载春秋,我们这群“宜沟人”,在朋辈并肩、师徒相传中,推动着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技术变革。

一、奠基与转型:锻压车间的淬火初炼 (1990-1996)

1990年,锻压车间,正是工厂从传统手工向机械化转型的前夜。这里,成为了我们技艺革新的第一个主战场。

模具的智慧 (1993): 面对拖拉机刹车总成锻打配件的生产瓶颈,我们不再墨守成规。创新设计的偏心锻压模具,让刹车凸轮轴的加工效率一跃提升。这小小的模具,是我们向旧工艺发起的第一次成功挑战。同年,参与建造的1吨半冲天炉,如同为车间注入了一股滚烫的工业血液。

“热”与“力”的突破 (1995): 与刘师傅共同攻关的东风EQ-140拖车制动底板生产工艺,是一次经典的“四两拨千斤”。当160吨的冲压设备吨位不足时,我们将冷冲压改为热冲压,巧妙利用冲床滑块惯性改进退料方式,实现了一次性冲压成功,保障了批量供货,赢得了总经理的赞誉。

“第一”的诞生 (1996): 这一年,我们主导建造了工厂第一条砂处理线,标志着铸造工艺向现代化迈出了坚实一步。同时,在设备改造上灵感迸发:用圆车靠模车替代刨床加工凸轮轴圆弧,精度与效率并进;设计制作的第一代制动蹄铣平机,虽由通用件和标准件组成,但其自动化水平与效率提升,不亚于专业机床,为公司节约了数万元资金。

二、扩张与革新:铸造时代的铁水奔流 (1997-2005)

随着工厂升级为汽车配件厂,我们的舞台也从锻压车间扩展到整个铸造领域。

西铸车间的崛起 (1997): 参与公司第一条铸造生产线、砂处理线建造及西铸车间扩建,是难忘的集体记忆。我们亲手焊接车间钢梁,建造起2座5吨冲天炉,见证了生产能力质的飞跃。

效率的革命 (1999):QT450-10铸造车轮气门嘴孔冲裁工艺改革,是一场“两天半”的闪电战。我们用一台冲床、四人两班,替代了原五台铣床、十几人三班的庞大队伍,效率提升十几倍。这场革命,源于对工艺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敢于推倒重来的勇气。

工艺的飞跃 (2000):首次在公司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与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加工铸造装备,将铸件错箱率严格控制在0.5mm以内。这是传统钳工手艺与数字尖端技术的第一次握手,标志着我们的技艺进入了数字化新纪元。

生产线的新篇章 (2003-2005): 参与建造145铸造开式线,并将其改造升级为148铸造开式线,我们完成了从图纸到实体的全套设备制作安装。这一时期,摆线传动机、冲天炉渣粒化等多项技术改革相继开启,车间的技术生态日益丰富。

三、蜕变与传承:电气化与智能化启航 (2008-2016)

进入新世纪,节能减排、智能化制造的春风吹进了车间,我们迎来了又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

能源的革命 (2008-2010): 带领锻压车间配合厂家,完成2座1吨电炉的安装调试,是能源变革的序曲。到了2010年,我们参与4座3吨设备及4座1吨半电炉的安装调试,并亲手拆除了陪伴我们多年的冲天炉。铁水依旧奔流,但炉火已由焦炭的炽红变为电弧的纯白,一个时代庄严落幕,另一个更清洁、更高效的时代正式开启。

智能的萌芽 (2010-2016):参与建造皮带轮磷板机线、树脂砂处理线制芯系统,标志着生产线向自动化、精密化又迈进了一大步。这些系统的核心,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联动,而是包含了更复杂的程序与控制逻辑。

四、匠心永恒:朋辈技艺传承的丰碑

回望这二十六年,最大的财富并非那一项项技改成果,而是那无处不在的“朋辈技艺传承”。我们这群人,以车间为“技改工段”,没有严格的师徒名分,却有着最无私的知识共享。

与刘师傅的并肩: 从制动底板的热冲压到凸轮轴的圆弧加工,再到制动蹄铣平机的诞生,每一次关键突破,都是老师傅的经验与年轻技术员的胆识碰撞出的火花。

“废物”里的宝藏: 我们是大修73年产万能铣床、让“废铁”重获新生的“设备医生”;也是将闲置旧车床改制为6台端面铣专机的“点金圣手”。这种变废为宝的能力,是刻在骨子里的节俭与创新。

200套工装的见证: 参与开发多款新产品,负责制作200余套工艺装备与铸件模型。每一套工装,都是一次从概念到实物的创造,是钳工技艺的极致展现,它们最终化为成千上万的合格零件,驶向祖国各地。

二十六载耕耘,从锻压车间的空气锤,到铸造线的铁水奔流,再到电炉时代的清洁高效,我们这一代人,用青春和智慧参与并见证了宜沟工业的现代化进程。那厂区里的每一次焊接闪光,每一次机床轰鸣,都是“劳动美”最动人的注脚;而那无数个日夜里的苦思冥想、携手攻关,则是“技艺精”最深刻的传承。时光会老,但记忆永存,宜沟的工业精神与那段热血岁月,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

技艺精•劳动美 ——忆邺南首镇宜沟“朋辈技艺传承”“技改工段”工作点点滴滴

(1990—2016)

一、序章:从“铁与火”到“智与绿”

豫北平原,洹水南岸,自古有“邺南首镇”之称的宜沟,因铁路、国道交汇,成为区域工业火种。1989 年,18 岁,拎一口帆布包到镇办汽车配件厂报到,锻工车间里 750 kg 空气锤的震颤,像心脏起搏器,一下把个人命运和这块土地铆在一起。此后 26 年,历经“手工—机械—自动化—绿色铸造”四级跳,个人与工厂、师傅与徒弟、技艺与产品,交织成一部滚烫又细腻的“朋辈技艺传承史”。

二、时间轴:大事件里的青春刻度

1990 锻压车间,开锤第一声,火星像除夕烟花。

1993 偏心锻模把刹车凸轮轴班产 260 件提到 400 件;1.5 t 冲天炉点火,铁水映红半条街。

1995 3 t 冲天炉落成,铁水由“细流”变“洪流”。

1996 第一条砂处理线运转,型砂第一次实现“闭路循环”。

1997 西铸车间扩建,我焊完 36 m 跨钢梁最后一道焊缝,5 t 冲天炉两座并列,像孪生兄弟。

2003 145 开式线投产,铁型流水线把“抬箱”送进历史。

2005 145 升 148,摆线传动机、渣粒化两项技改,让“黑烟”开始变白。

2008 2×1 t 电炉替代冲天炉,冷却塔的水雾替代了烟囱的黑龙。

2010 树脂砂线+抛丸清理,毛坯库第一次“一尘不染”。

2016 第二条树脂砂制芯系统上线,冲天炉时代彻底落幕,宜沟上空重现星空。

三、技艺传承:师徒“手口相传”的 5 个瞬间

1. 1993 年 7 月,盛夏。刘师傅把一块 45# 钢塞进我手里:“打不出 120 mm 偏心圆弧,就别吃晚饭。” 凌晨 1 点,第 7 次试模成功,他把半瓶冰镇啤酒递给我——那是一代人“交班”的仪式。

2. 1996 年 1 月,圆车靠模替代刨床。刘师傅拍着我肩膀对徒弟们说:“以后别叫‘师傅’,叫‘师兄’,技术面前人人是学生。” 朋辈文化由此发芽。

3. 1999 年 5 月,气门嘴孔冲裁模 60 小时连轴转。凌晨 3 点,我让 90 后小赵主刀线切割,我在旁边递板手——第一次“反向”带徒,年轻人第一次感到被信任。

4. 2005 年 148 线改造,钳工、电工、维修工“混编”成 8 个攻关小组,组内不再有工种界限,只有“问题 ”。

5. 2016 年树脂砂线验收,当年我手把手教过的小赵,已能带着 95 后徒弟给德国专家讲“零排放”原理——那一刻,我知道“传承”已闭环。

四、技改微记忆:12 个“1%”的叠加

1. 1993年 CA6140 组合工步:钻孔+倒角一次完成,班产 200→300,效率 +35%,省出 1 个人 1 台床子。

2. 1993年 CB3450 半自动转车:1 元二极管实现“快退”,班产 40→60,效率 +50%,技术厂长大会上只说一句:“小钱办大事,这就是工人智慧!”

3. 1994年 “CA6140→CA6150”床身加宽,旧床子十几台“续命”,节约采购费 30 余万元。

4. 1995年 160 t 冲床“热冲压 + 惯性退料”,让东风 EQ-140 制动底板一次成型,挽救 10 万件订单。

5. 1996年 圆车靠模加工 7C2A 凸轮轴圆弧,刀具消耗降一半,精度提两级,厂报头版称“宜沟精度”。

6. 1996年 轮壳同轴度胎具 0.1 mm→0.03 mm,把“差不多”变成“零容忍”。

7. 1996年 座式砂轮机替代手提角磨,班产 100→200,且“零工伤”,老厂长题词:“小改大善”。

8. 1999年 气门嘴孔冲裁,5 台铣床→1 台冲床,年省刀具费 1 万元,更把工人从三班倒里“解放”出来。

9. 2000年 电火花线切割制模板,铸件错箱率由 3% 降到 0.5%,“宜沟铸造”第一次敲开时风集团大门。

10. 2001年 自制 M6025 万能磨床副具,结束外协磨刀,年省 5 万元,顺带把废旧合金刀片“变废为宝”。

11. 2005年 冲天炉渣粒化,废渣做成市政砖,利润中心从“铁水”延伸到“废渣”,环保科长笑称:“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12. 2010年 树脂砂制芯 + 抛丸清理,粉尘浓度由 150 mg/m³ 降到 18 mg/m³,低于欧盟标准,工人摘下 3 M 防尘口罩,第一次“带着笑容下班”。

五、人物群像:一串被铁屑烫过的名字

刘师傅:1952 年生,1970 年进厂,手心的老茧能卡住 10 mm 铁屑。1996 年把“圆车靠模”命名权让给我:“年轻人需要名字留在厂志里。” 2012 年退休,走时把用了 30 年的 0~150 mm 游标卡尺塞给我——至今油光锃亮。

赵师傅:1985 年生,2003 年技校毕业,我第一个“反向徒弟”。2008 年独立完成电炉冷却水 PLC 程序,2016 年代表公司到德国 GIFA 展做报告——“朋辈传承”最鲜活的样本。

李师傅(女):1990 年生,2011 年应聘树脂砂线化验员,2015 年成为工厂历史上首位女炉长,把铁水成分合格率稳定在 99.7%。她说:“炉前没有性别,只有数据。”

还有“三行兄弟”——焊接行的王师傅、铸造行的张师傅、机加行的周师傅,三人均为 1994 年进厂的“九四届”,20 年互比互学,被一线员工戏称为“技术 F3”。六、尾声:技艺与小镇共老,劳动与星辰同辉

2016 年 12 月 31 日,独自走到工厂后墙根,那里曾立着第一座冲天炉,如今只剩一棵法桐,树干粗到两人合抱。风掠过,枝丫碰撞发出清脆声,像小型锻锤在敲——那是时间的回声。

26 年,把青春焊在 36 m 跨的钢梁上,把名字藏在 0.03 mm 的公差里,把故事写进 200 套工艺装备、1000 余份图纸、3000 余名徒弟的指尖。

有人问我:“技改那么苦,为什么能坚持?”

想起 1993 年那个夏夜,刘师傅递给我的半瓶啤酒——泡沫在炉火映照下泛出琥珀色光,像极铁水。那一刻我明白:

技艺之精,精在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劳动之美,美在把一块粗铁变成星辰。愿宜沟的夜空永远不再被黑烟遮蔽,愿每一代工匠都能在星辰下接过前辈的扳手、卡尺、图纸,继续把“精”与“美”写进新的时间轴。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10-25 06:54:1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