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沟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南端,素有“邺南首镇”之称。1954年至2014年的60年间,该镇依托宜沟工艺社、铁木社、农机厂及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双头黄酒业等企业,在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了独特的“朋辈教育”模式。这种以同辈协作、技艺共享为核心的传承方式,不仅推动了地方工业发展,更塑造了深厚的集体记忆。
一、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1956):集体劳动中的技艺启蒙
1953年,国家提出“一化三改”政策,宜沟镇的手工业者率先响应,成立宜沟工艺社和铁木社。这些合作社以“社员互助、技术共享”为原则,通过“老带新”的师徒制开展生产。例如,铁木社将木匠、铁匠与铜匠组成小组,通过共同制作农具、家具,实现技艺的交叉融合[1]。社员们在集体劳动中边生产边学习,形成了“技艺即团结”的集体认知。1954年《宪法》确立公有制后,合作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技术比武和经验交流会,推动技艺标准化。这一时期,“朋辈”技艺传承以生产实践为载体,奠定了宜沟镇工业技艺的根基。
二、农业基础建设与政策调整阶段(1978-2004):技术革新与记忆重构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宜沟农机厂应运而生。面对农业机械化需求,农机厂从传统铁木社转型为机械制造企业,开始生产拖拉机配件和小型农机。此时,“朋辈”技艺传承从单一技能传承转向复合型技术培训。例如,老工人通过“车间课堂”向青年工人传授图纸识读、设备操作等技能,同时引入“技术攻关小组”,鼓励同辈协作解决生产难题[2]。1990年代,农机厂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技术传承的边界。
集体记忆在这一阶段呈现“新旧交织”的特征:老工人对集体劳动的怀念与青年工人对现代化设备的热情并存。农机厂定期举办“厂史展览”,通过老照片、工具陈列等方式强化历史认同,使技艺传承与集体记忆深度绑定。
三、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进阶段(2005-2014):知识共享与记忆延续
2005年国家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后,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和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为宜沟镇产业升级的标杆。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数控机床、3D打印等技术,同时保留传统工匠精神。例如,华兴机械推行“导师制”,由资深技工与新入职大学生结对,既传授精密加工技艺,又传递“精益求精”的职业伦理[3]。汽车配件厂则通过“创新工作室”鼓励跨代际协作,青年员工负责数字化设计,老技工把控工艺细节,形成互补性知识网络。
此阶段的集体记忆逐渐符号化:企业通过编纂《技艺口述史》、设立“工匠荣誉墙”等方式,将个人经验升华为集体遗产。退休工人的“返乡讲堂”和青年员工的“技术博客”成为记忆传承的新载体,使宜沟镇的工业精神跨越时空延续。
结语:技艺与记忆的双重赓续
60年间,宜沟镇的企业通过“朋辈”技艺传承构建了动态的技艺传承体系:从合作社的师徒制到现代化企业的知识共享,技艺传承始终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而集体记忆则通过生产实践、制度设计和文化符号不断再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交织的历史进程中,宜沟镇不仅完成了产业升级,更以“技艺共同体”的形式守护了地方文化根脉。
注释
[1] 宜沟工艺社档案(1954-1956)。
[2] 宜沟农机厂技术改革报告(1978-2004)。
[3] 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口述史项目(2010)。



六十年间,一座中原小镇的工坊里,机器轰鸣与匠心坚守交织出一幅“朋辈”技艺传承的生动图景。
宜沟镇,这座有着“邺南首镇”美誉的河南汤阴县城镇,在1954至2014这六十载春秋中,上演了一场技艺传承的集体记忆。
从宜沟工艺社到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代代工匠通过“朋辈”技艺传承这一独特的传承模式,将技艺与匠心融入小镇的工业血脉。
01 工业火种的萌芽:合作社年代的技艺传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征程。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通过“一化三改”推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宜沟镇的工业火种开始萌芽。
手工合作社成为当时“朋辈”技艺传承的最早载体。年长的工匠带领年轻学徒,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将木工、铁艺等基础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在这些合作社中,技艺娴熟的老师傅与年轻学徒**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最早期的朋辈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师徒如父子”的严格等级,更强调劳动者之间的技艺交流与共享,使得手工技艺在集体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2 集体记忆的铸造:从农机厂到汽车配件厂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宜沟镇的工业形态也经历了从手工合作社到现代企业的演变。
宜沟工艺社和宜沟铁木社作为小镇工业的萌芽,汇聚了当地的手工艺人,他们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础产品和工具。
1954年,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华兴机械前身)成立。这家成立于民族英雄岳飞故乡的企业,最初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在计划经济年代,该厂通过老师傅带领新工人的“传帮带”模式,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小镇播下了机械制造的种子。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宜沟农机厂应运而生,主要负责农机具的制造和维修,服务于当时快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力需求。
那一代人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是老师傅手把手教导年轻人操作车床、识别图纸的场景。在简陋的车间里,技艺在朋辈之间的交流切磋中不断提升。
03 技术攻坚的辉煌:华兴机械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原大地,宜沟镇的工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轮毂同轴度超差大一直是困扰整个汽车配套行业的掣肘问题。
由于不能同时加工,产品质量也非常不稳定,废品率很高。这一问题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1998年,河南省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小镇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公司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持续深耕,主要生产车轮动态架、套夹钳、减速器壳、轮边减速器、制动鼓、制动器等产品。
04 “朋辈”技艺传承:技艺与记忆的双重积淀
在宜沟镇工业发展的长河中,“朋辈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技艺传承模式,贯穿了六十年的历程。
05 非遗技艺的传承:双头黄酒的匠心坚守
宜沟镇的技艺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工业领域,同样也体现在传统酿酒工艺中。
“双头黄”黄酒是宜沟镇的另一张技艺名片。与江浙一带采用大米或糯米为原料的黄酒不同,双头黄酒以产于北方的小米和稷米为主料,两者不分主次,故名“双头黄”。
郭铎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头黄酿酒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这一杯醇香。
现年96岁的郭铎老先生,生于1929年,宜沟镇新华街人。其父郭仲元,是清道光年间“福兴源”酒坊创始人郭老俊之孙,世代以酿造双头黄酒为业。
在郭铎的引领下,郭家老酒坊的第五代传承人郭和平与第六代传承人郭松霖,正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延续着这场跨越世纪的酿造传奇。
郭和平作为70后,是郭老俊嫡脉玄孙,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放弃工厂“铁饭碗”,回到老酒坊跟父亲郭铎学艺。三十余年来,他严守“麦季制曲、腊月浸米、冬酿春成”祖制。
而更年轻的郭松霖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则代表着双头黄酒的未来。他“把实验室搬进酒坊”,与省农科院合作优选“火龙岗1号”黍米,建立可溯源原料基地。
引入自动化温控、无菌灌装,让糖化、发酵误差不超过0.2℃。
他还开发“低糖双头黄”、“气泡黄酒”等新品,既保留琥珀酒色,又契合年轻人口感。
2023年,他牵头搭建“云上非遗”直播间。
06 城乡发展的缩影:工农业交织的集体记忆
宜沟镇六十年的技艺传承与工业发展,是中国众多小镇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调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增加农业投入。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宜沟镇的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形成了良性互动。
华兴机械等企业为农业机械提供零部件,支持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则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形成了工农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2005年,国家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反哺农业。
宜沟镇的工业企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标志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的新阶段。
宜沟镇的工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华兴机械等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在这一进程中,朋辈教育的传承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最初的手把手传授,到后来的技术团队攻关,再到现在的产学研结合,技艺传承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朋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始终是核心。
老街上的老师傅们还能回忆起工艺社里传帮带的岁月,而年轻一代则谈论着数控技术、云端直播与非遗创新。
六十年的集体记忆沉淀在每一件产品、每一滴黄酒中,也烙印在代代相传的技艺里。
在1954年至2014年的60年间,宜沟镇经历了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变迁。在这一时期,“朋辈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技艺传承方式,在宜沟镇的集体记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通过口述史的方法,记录和分析宜沟工艺社、宜沟铁木社、宜沟农机厂、汤阴县汽车配件厂、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中的技艺传承与集体记忆,探讨国家政策如何影响地方工业发展,以及工人如何适应和传承技艺。
一、宜沟镇的工业发展背景宜沟镇,位于邺南,被誉为“首镇”,自1954年以来,其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1956):1953年,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宜沟镇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宜沟工艺社和宜沟铁木社在这一时期成立,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起点。
2. 农业基础建设与政策调整阶段(1978-2004):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宜沟镇开始注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宜沟农机厂在这一时期成立,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3.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进阶段(2005-2014):2005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宜沟镇开始注重工业反哺农业,汤阴县汽车配件厂和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期成立,标志着宜沟镇工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二、“朋辈教育”在技艺传承中的作用“朋辈”技艺传承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技艺传承方式,在宜沟镇的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老一辈工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新一代工人。宜沟工艺社: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老一辈工艺人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也培养了新一代的工艺人。宜沟铁木社:以铁木加工为主,工人之间的技艺传承多依赖于工作中的相互学习和模仿,这种“朋辈”技艺传承方式使得技艺得以在工人之间流传。宜沟农机厂: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厂的工人需要掌握更多的机械知识和技能,老一辈工人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向新一代工人传授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汤阴县汽车配件厂与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汽车配件和机械制造领域,技艺的传承更加依赖于标准化和系统化,但“朋辈”技艺传承依然在新工人的培训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
三、国家政策对技艺传承的影响国家对工农业的重大方针政策对宜沟镇的技艺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国家政策的引导使得宜沟镇的工业发展起步,技艺传承主要在国有企业内部进行,传承方式较为正式和规范。农业基础建设与政策调整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技艺传承开始注重实用性和效率,非正式的“朋辈教育”方式得到发展。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进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使得技艺传承更加依赖于技术和知识,传统的“朋辈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传承模式。
四、集体记忆与技艺传承宜沟镇的集体记忆与技艺传承紧密相连,老一辈工人的记忆和经验成为了技艺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传承的集体记忆:老一辈工人对过去工作条件、技艺要求和工作环境的记忆,成为了新一代工人学习和适应的参考。政策影响的集体记忆:国家对工农业的政策变化,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为了宜沟镇居民共同的记忆,影响了技艺传承的方式和内容。工业发展的集体记忆:从宜沟工艺社到汤阴县华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发展,记录了宜沟镇工业发展的历程,也成为了技艺传承的历史背景。
五、结论在1954年至2014年的60年间,宜沟镇的“朋辈”技艺传承在技艺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老一辈工人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新一代工人。国家的政策变化对技艺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伴随着技艺传承方式的变化。宜沟镇的集体记忆与技艺传承紧密相连,老一辈工人的记忆和经验成为了技艺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述史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宜沟镇的技艺传承与集体记忆,为未来的工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