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职教鲶鱼侯银海走进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新华街,探访了当地非遗手工纯棉织布工坊的传承人——师娘范玉凤。这座由范玉凤于2019年创办的家庭纺织工坊,不仅传承了传统纯棉织布技艺,还通过引入6台非遗传承织布机,带动乡村农户增收,成为汤阴县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生动缩影。
匠心传承:从木模工到织布传承人
范玉凤的技艺传承之路,离不开两位关键人物:她的丈夫赵春海与她自己。赵春海曾是汤阴县宜沟乡农机场的技术骨干,1969年进入农机场工作,1987年升任技术副科长,1988年担任技术工艺设备科长,2010年退休。他一生钻研机械技术,为农机场的设备革新贡献了青春,也为后来支持妻子投身织布事业奠定了基础。
范玉凤自幼接触传统纺织技艺,婚后在赵春海的支持下,将这份手艺转化为家庭工坊的生计。2019年,她积极响应非遗保护政策,引进6台传统纯棉线织布机,将濒临失传的手工织布技艺重新带回乡村。工坊成立后,她不仅自己坚守织布一线,还带动周边村民学习技艺,共同参与生产,让“一梭一线”的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非遗赋能:小织布机织就乡村振兴路
范玉凤的工坊坐落在汤阴县宜沟镇新华街,这里曾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聚集地。工坊内,织布机吱呀作响,棉线在范玉凤手中翻飞成布,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她坚持使用纯棉原料,从纺线到织布全程手工完成,保留了传统棉布的质朴与温度。
工坊的运营模式以“家庭传承+农户合作”为主,范玉凤不仅传授技艺,还通过订单合作帮助乡村妇女灵活就业。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土壤。正如汤阴县近年来推动的“非遗+乡村振兴”战略,范玉凤的工坊已成为当地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典范。
“技艺精·劳动美”的生动诠释
在范玉凤看来,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劳动精神的传递。她常说:“织布就像做人,一针一线都要踏实。”这种工匠态度感染了工坊的每一位参与者,也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2025年汤阴县庆国庆非遗展览活动中,范玉凤的纯棉织布作品作为代表性非遗项目亮相,展现了“豫北小江南”的文化底蕴。
未来,范玉凤希望进一步扩大工坊规模,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让手工纯棉织布这一“活化石”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生生不息。正如她与赵春海的故事所昭示的:无论是精密的机械制造,还是细腻的手工织布,匠心的本质始终是对品质的坚守与对劳动的敬畏。
(注:文中赵春海技术履历及工坊创办细节源自用户提供信息,汤阴县非遗活动背景参考,乡村振兴结合案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