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郭家老酒坊:四代人的黄酒匠心,守护“双头黄”的非遗密码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23

郭家老酒坊:四代人的黄酒匠心,守护“双头黄”的非遗密码

2025-10-02 00:18·职教鲶鱼侯银海

在汤阴县宜沟镇,郭家老酒坊里飘出的不仅是一缕酒香,更是一段跨越两个世纪的匠心传承。

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一座承载着百年酿酒记忆的工坊里,94岁的郭铎老先生依然守护着家族传承的黄酒酿造技艺。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头黄酿酒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这一杯醇香。

在郭铎的引领下,郭家老酒坊的第五代传承人郭和平与第六代传承人郭松霖,正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延续着这场跨越世纪的酿造传奇,让“双头黄”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百年传承:飘香两个世纪的黄酒世家

双头黄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元年,当时一个名叫“福兴源”的酒坊在宜沟镇开张,酿造经营白酒。

店主郭老俊用心经营,生意日进斗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老俊年近古稀,将生意交给儿子郭富经营。

郭富在原有基础上另辟蹊径,想到酿造一种特殊的酒。

他拜访父亲的好友——当地“大生堂”药店中医张老时,张老时建议他去找最好的原料、最好的水源,酿造有助于养生的黄酒。

郭富随即收购当地优质的小米和稷米,又找到镇上最好的井水,着手试酿。

匠心工艺:双头黄的独特酿造密码

双头黄酒酿造技艺是中原黄酒的杰出代表,其独特之处在于原料的选取与酿造工艺。

与江浙一带采用大米或糯米为原料的黄酒不同,双头黄酒以产于北方的小米和稷米为主料,两者不分主次,故名“双头黄”。

从精选原料到最终酿成,双头黄酒的酿造过程漫长而精细,需要超过百天的耐心等待。

酿酒师首先将本地出产的小米、稷米脱壳洗净,加当地泉水浸泡、蒸熟再冷却,落缸发酵约20天。

随后视其色泽加入事先备好的酒曲,再发酵,加入焦糖,压榨。

过滤后的黄酒装入坛中,百天后,双头黄酒才酿成味道甘醇、呈棕黄色的成品。

守正创新:四代人的黄酒传承路

作为双头黄酒的传承人,郭铎不仅继承了双头黄酒的酿造工艺,更注重其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收集整理《双头黄传说故事集》,筹建“双头黄酒文化陈列室”,并在各类展会上宣传双头黄酒的故事传说。

郭铎老先生为“双头黄酒”的技艺传承和文化梳理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于2021年成功入选第五批河南省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在郭铎老先生的引领下,郭合平作为郭家老酒坊的第五代传承人,肩负起了当代传承的重任。

而更年轻的郭松霖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则代表着双头黄酒的未来。

非遗新生:古老技艺的当代价值

双头黄酒不仅是饮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为世界三大古酒(啤酒、葡萄酒和黄酒)之一,而且只有中国有黄酒,酿酒工艺独树一帜。

双头黄酒富含大量益于人体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北方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小米和稷米的营养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他原料。

当地生育后的妇女会喝一点儿双头黄酒,再加红糖饮用,有助于补血、补气。

与其他黄酒不同的是,双头黄酒发酵后呈棕黄色,在酿制过程中添加鸡蛋、蜂蜜,成品色泽通明。

文化自信:中原黄酒的复兴之路

在2021年河南宋派酒业举办的“双头黄酒酿酒技艺传承人郭铎先生收徒仪式上,郭铎先生曾指出:“黄酒是我们传统的‘国酒’,守正创新,是中原黄酒的复兴之路。”

肩负“双头黄酒”的发展使命,当地酒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和时代潮流,推出了诸多具有文化味道又有风味创新的产品。

他们致力于做一个既敬畏传统,又新潮的品牌,从品牌视觉、感觉上体宋代国潮的魅力。

在国潮宋风的趋势上、黄河战略的布局中、黄酒复兴的大潮下,以“宋派”为代表的中原黄酒正释放着更大的价值。

在郭家老酒坊里,每一滴双头黄酒都诉说着守正创新的传承故事。

94岁的郭铎老先生依然会时不时走到酒缸前,用一生的经验判断着酒的成色。

而郭和平和郭松霖,则在这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平衡点。

他们知道,手中的技艺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中华酿酒文化的一部分,值得用一生去守护,去传承,去创新。

2025庆国庆“技艺精·劳动美”寻最美非遗传人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酒酿造技艺(双头黄酒酿造技艺)汤阴县非遗工坊郭家老酒坊第五代传承人郭和平、第六代传承人郭松霖

一、千年古酒,双头流香

在“岳飞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河南汤阴县宜沟镇,有一种以大黄米、小黄米为原料,因“双米合璧”而得名的“双头黄”酒。清咸丰元年(1851),郭老俊创“福兴源”酒坊,取古井泉水,佐以麦芽、蜂蜜、冰糖,酿出橙红透亮、醇香甘冽的养生黄酒。清末庚子,慈禧光绪返京途经宜沟,饮后大悦,钦赐黄马褂,双头黄自此名动中原。

二、非遗工坊,郭家老酒坊

2024 年,汤阴县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名单,“郭家老酒坊”作为“双头黄酒酿造技艺”保护主体赫然在列。作坊仍沿用“福兴源”原址,青砖灰瓦、杉木甑桶、龙泉井水,一缸一瓮皆百年旧物;车间外,省级非遗标识牌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成为国庆佳节最亮丽的“文化打卡点”。

三、五代守正——郭和平

郭和平,70后,郭老俊嫡脉玄孙,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九十年,他放弃工厂“铁饭碗”,回到老酒坊跟父亲郭铎学艺。三十余年来,他严守“麦季制曲、腊月浸米、冬酿春成”祖制,坚持“三锅分段”“掐头去尾”看花摘酒,将发酵期精准控制在 49 天,窑洞储存 18 个月以上。

2008 年,他筹资修复 百年老窖池;整理口述史数万字,为“双头黄酒”成功申报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奠定基石;2021 年,携 94 岁高龄父亲郭铎一起收徒,被电视台《手艺》栏目称为“中原最执着的父子传承”。

四、六代创新——郭松霖

郭松霖,九十年生人,郑州某职业院校毕业,第六代传承人。

他“把实验室搬进酒坊”,与省农科院合作优选“火龙岗 1 号”黍米,建立可溯源原料基地;引入自动化温控、无菌灌装,让糖化、发酵误差不超过 0.2 ℃;开发“低糖双头黄”“气泡黄酒”等新品,酒精度 8 °、残糖 ≤ 20 g/L,既保留琥珀酒色,又契合年轻人口感。

2023 年,他牵头搭建“云上非遗”直播间,单场最高销售数万瓶;2024 年,与博物院等单位联名推出“殷墟/:”纪念酒,把商周金文、饕餮纹 3D 打印于瓶身,让“千年古酒”变身“国潮 IP”,一举斩获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五、师徒父子,匠心接力

清晨 5 点,郭和平手把手教郭松霖“开耙”——木耙贴缸壁,三提三压,米香随雾气蒸腾;傍晚 7 点,郭松霖把当日发酵数据上传云端,曲线图实时回传到父亲手机。

“老手艺不能丢,新工具不能少。”这是郭合平对儿子的要求;“让黄酒走出河南,让世界读懂中国。”这是郭松霖对父亲的承诺。父子二人,一个守正,一个创新,共同把“双头黄酒”从汤阴古井带到国际展会,香飘巴黎、东京、曼谷。

六、技艺精·劳动美——最美非遗传人

2025 年国庆前夕,汤阴县“技艺精·劳动美”最美非遗传人评选揭晓,郭和平、郭松霖双双入选。颁奖词写道:

“他们用一个甲子的岁月,把黍米酿成琥珀;用五代人的坚守,让古酒焕发新香;用青春与数据,让传统对接未来。他们是中原大地的平凡劳作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不息传人!”

七、结语

当五星红旗飘扬在郭家老酒坊的灰墙黛瓦之上,琥珀般的双头黄酒注入杯中,散发出的是五谷的芬芳,也是家国的醇厚。郭合平、郭松霖,这对父子传承人,用一滴滴琼浆告诉我们: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我们手中生生不息的明天。”

: 中国汤阴网《关于第二批汤阴县非遗工坊名单的公示》

: 中国日报网、搜狐、中国江苏网《中原黄酒酿造大师郭铎:守正创新,是中原黄酒的复兴之路》,2022-09-15

: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2021-02-23

: 今日头条《中国县城概况:汤阴——岳飞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2025-04-25

: 百度百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12-24

: 百度百科、跳跳粒《双头黄酒》词条

: 雪球《宋派:用美酒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复兴》,2022-11-23

2025庆国庆“技艺精·劳动美”寻最美非遗传人

——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酒酿造技艺(双头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人郭和平、郭松霖

在河南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串联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2025年国庆之际,“技艺精·劳动美”寻最美非遗传人活动走进汤阴县非遗工坊,聚焦郭家老酒坊第五代传承人郭和平与第六代传承人郭松霖,探寻双头黄酒酿造技艺的匠心传承与时代新生。

一、千年古法,匠心守艺

双头黄酒酿造技艺是中原酒文化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以汤阴县为核心传承地。郭家老酒坊历经五代人坚守,完整保留了“双头发酵、双重窖藏”的独特工艺。第五代传承人郭和平自幼浸淫酒坊,师承父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结合,创新酿造流程,使黄酒口感更醇厚、风味更独特。其子郭松霖作为第六代传人,毕业于食品工程专业,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推动传统技艺走向大众。

二、古法新生,数智赋能

在河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浪潮中,郭家老酒坊积极拥抱创新。郭松霖带领团队开发“双头黄酒数字体验馆”,通过VR技术还原古代酿酒场景,游客可沉浸式感受从选粮到窖藏的全流程;同时,借助直播平台开设“非遗课堂”,展示制曲、发酵等核心技艺,吸引年轻群体关注。2025年“豫非遗 正青春”数智创新展中,郭家老酒坊的数字化成果亮相,线上销售额猛增,成为河南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三、文化传承,劳动之美

郭氏父子深知,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人”。他们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培养年轻传承人,通过“师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与高校联合开设非遗研学课程,年均培训学员超百人。郭和平常说:“黄酒是活着的文物,每一滴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与智慧。”而郭松霖则致力于将黄酒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推出低度养生酒、文创酒标等跨界产品,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

四、黄河儿女,共谱华章

作为黄河流域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头黄酒酿造技艺承载着中原农耕文明的记忆。2025年“黄河岸边话非遗”活动中,郭家老酒坊与青海、四川等沿黄省份的非遗项目联动,以酒为媒,讲述黄河故事。其酿造技艺展演通过央视直播,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一碗黄酒话千年”的文化魅力。

结语

从郭和平的坚守到郭松霖的创新,双头黄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之路,正是“技艺精·劳动美”的生动诠释。他们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拥抱时代,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值此国庆佳节,让我们致敬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是他们用双手编织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技艺精·劳动美|郭和平、郭松霖:父子接力酿出千年酒香

在2025年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循着醇厚酒香走进汤阴县宜沟镇郭家老酒坊,第五代传承人郭和平正俯身查看酒缸里的发酵情况,第六代传承人郭松霖在旁细心记录参数。这对父子用数十年的坚守与传承,让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头黄酒酿造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诠释着"技艺精·劳动美"的深刻内涵。

守艺半世纪:把古法酿成信仰

"酿酒如做人,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50多岁的郭和平指尖抚过布满岁月痕迹的陶坛,话语里满是执着。自18岁跟随父辈学艺,他已与这门手艺相伴半个世纪,完整掌握了双头黄酒酿造的全部技艺。

双头黄酒的独特,从原料便已注定。郭合平始终坚持选用汤阴火龙岗出产的优质小米和稷米,这两种北方特有的粮食作物生长期长,营养更丰,正是"双头黄"得名的由来 。水源则取自酒坊后院的古泉,清冽甘醇的泉水为酒香埋下伏笔 。从选料、去皮、浸米,到煮饭、散冷、糖化,再到封缸、催陈、配酒,12道核心工序,郭合平坚守纯手工操作,仅浸米环节就需根据季节调整时长,夏季3天、冬季7天,全凭手感与经验把控。

最令人称道的是封缸与调色工艺。郭和平沿用古法,以麦秸泥仔细密封酒缸,确保发酵环境稳定;调色时则按祖训加入红冰糖与蜂蜜,这源于百年前的意外发现,如今已成为双头黄酒色泽通明、香气独特的关键密码 。"光绪帝曾题诗夸它'邺南黄玉浆',这味道可不能在我手里变了。"郭合平说。

接力新征程:让老味对接市场

30岁的郭松霖是郭家老酒坊的"新鲜血液"。他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学艺,成为第六代传承人。"起初觉得传统工艺繁琐,直到尝到父亲酿的陈酒,才懂这慢功夫里的门道。"

在坚守古法的基础上,郭松霖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他将现代食品标准融入生产流程,对浸米水温、发酵湿度等参数进行精准记录,形成可追溯的工艺档案;针对年轻消费者需求,开发出便携小瓶装与低糖款产品,保留"毋须加热、可加冰饮用"的传统特色之余,更适配现代生活场景 。

借助电商平台与短视频,郭松霖让双头黄酒走出豫北。他拍摄的酿酒技艺短视频收获百万播放,酒坊年销售额较十年前增长三倍,还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就业。"爷爷常说,周恩来总理当年关怀让这酒重获新生,我们得让它活得更红火。"郭松霖的话语里满是担当。

从光绪帝御笔题诗的佳话,到田中角荣访华时的惦念,双头黄酒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如今,郭和平的掌心老茧与郭松霖的创新思路交织,让这坛"黄玉浆"在新时代的餐桌上飘香。这对非遗传承父子,用匠心守艺、以劳动圆梦,成为国庆时节里最美的"守味人"。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10-02 10:15:1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