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二十余张旧地契里的百年侯氏从“织罗底”手艺人到扁担精神传家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37

二十余张旧地契里的百年侯氏从“织罗底”手艺人到扁担精神传家

2025-09-29 22:31·职教鲶鱼侯银海

千年字据会说话,二十余张旧契见证百年传承:侯氏家族的"扁担精神"与工匠史诗

千年字据会说话,泛黄的麻纸、模糊的墨迹、盖着红印的官契——二十余张沉睡了近百年的侯氏家族地契,在这个秋天被重新翻开。最早的一张落款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十一日,距今已127年;最晚的则是1949年12月1日平原省安阳区汤阴县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与数十枚1949年土地印花税票,见证了时代变迁。登记着户主侯秉義、十五口人、十九间房屋。这些带着岁月褶皱的纸片,不仅是土地变迁的见证,更解锁了一个家族从“织罗底”手艺人到靠“扁担”精神撑起祖业的百年往事。

一、光绪年间的“罗底声”:一门手艺养全家

清光绪年间的汤阴县宜沟镇,侯氏祖上以“织罗底”为业。所谓“罗底”,是传统筛面工具筛面罗的核心部件,由杞柳薄板圈成圆形框架,再绷上细密的马尾网制成,按网眼密度分为19目、22目、30目等规格,因马尾耐高温、不易变形,成为当时农户筛面粉、药铺筛中药材的必备之物。

“曾祖父文运公就是织罗底的好手,一张罗底要经过选料、泡柳、圈框、绷网、修剪等十几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侯氏后人侯银海回忆着父辈的讲述,“那时候家里的院子里,白天是杞柳的清香,晚上是绷网时马尾的‘嗡嗡’声,织好的罗底摞得比人还高,靠走街串巷的货郎或者赶大车的商人运到周边县城去卖,这门手艺养活了全家十几口人。”

从光绪年间的地契来看,侯氏当时已在宜沟镇拥有数亩土地和房屋,正是靠着“织罗底”这门实打实的手艺,家族在动荡年代站稳了脚跟。那些地契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手艺人的汗水。

二、时代变迁中的“转型路”:从织罗到修簸箕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机械化的织布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筛面工具,“织罗底”的生意日渐萧条。侯氏家族没有固守旧业,而是迅速调整方向,将目光投向了同样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簸箕维修。

簸箕是北方农村扬谷、晒粮的常用工具,由柳条编织而成,使用久了容易出现柳条断裂、边框松动等问题。侯氏手艺人凭借着祖传的编织技艺基础,很快掌握了簸箕维修的诀窍:断了的柳条要选粗细一致的新条接上,松动的边框要用浸过水的麻绳重新勒紧,还要用砂纸打磨光滑,让修好的簸箕比新的还耐用。

“那时候父亲荣公、二叔华公他们,每天挑着担子出门,一头挑着维修工具,一头挑着修好的簸箕,走村串户地吆喝‘修簸箕嘞——’。”侯银海笑着说,“村里人都知道侯家修簸箕手艺好,价格公道,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天黑了才挑着空担子回家。这‘扁担’一挑就是几十年,不仅守住了祖业的名声,还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1949年的地契上登记的“十五口人、十九间房屋”,正是家族在转型期稳步发展的见证。靠着“扁担”精神——不怕苦、能吃苦、诚信经营,侯氏家族在时代浪潮中没有被淘汰,反而让祖传的手艺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下来。

三、阁楼里的“传家宝”:三十年前的嘱托与百年的传承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侯氏家族的“德”字辈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一天,二哥侯德祯把四弟侯银海(叔伯兄弟排行12位)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岁数也不小了,该把家里的地契传给你了。这些东西现在虽然不能当房产证用,但却是咱们侯家的根,要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咱们是怎么来的。”

说着,侯德祯小心翼翼地从二楼阁楼的木箱里取出一个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包裹,打开一看,正是那些历经百年的地契。“当时二哥一层一层地揭开油布,手都在抖,反复叮嘱我要好好保管,不能弄丢了一张。”侯银海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我抱着那个包裹,感觉像是抱住了整个家族的历史。”

如今三十年过去,侯氏家族已从1949年的十五口人发展到近百口人,遍布各行各业,但“织罗底”的工匠精神和“挑扁担”的吃苦精神,却通过这些地契、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现在我把这些地契交给了爷爷最小的孙子,也是家族里“青”“海”字辈最小的孩子。”侯银海说,“我告诉他们,这些纸虽然不值钱,但上面写着咱们侯家的根,写着‘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道理。不管将来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从哪里来。”

二十余张旧地契,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变迁,更是中华民族“敬天惜地、勤俭持家、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侯氏家族的故事像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融入血脉的家风与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印花税票是1949年1月15日由华北人民政府主导、华北税务总局启用的税务凭证,标志着新中国印花税制度的创立。该税票分厚纸、薄纸两版印制,面值涵盖1元至2000元共12枚,票面以国旗地球图案为主视觉,并标注人民币单位,颜色按面值差异化设计。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于11月发行无地名无齿印花税票,次月推出有齿版本,缩减为11枚并简化颜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成立后,该税票被列为全国统一税种推广使用。1951年起,各大行政区加印“中央”“中南”等地名标识以限定使用范围,图案主体仍沿用原设计。同期,华东等地推出地方版本,实物存世印证了其历史沿革。

二十余张旧契见证百年传承:侯氏家族的"扁担精神"与工匠史诗

在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胜利街13号的青砖老宅中,二十余张泛黄的旧地契静静诉说着侯氏家族跨越三个世纪的兴衰荣辱。最早可追溯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十一日的契约,历经清末动荡、民国战火,直至1949年平原省安阳区汤阴县土地房产所有登记存根(户主侯秉義,人口十五口,房屋19间),这些跨越127年的文书不仅是家族产权的凭证,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乡土社会变迁史。

从"织罗底"到"扁担精神":手艺与生存的韧性

侯氏家族的根基,始于祖辈以织罗底为生的匠人传统。筛面罗——这种由杞柳薄板与马尾网编织而成的工具,曾遍布北方农家灶台。其目数精分(19目、22目、30目不等),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筛面粉、中药材的必备器具。侯氏匠人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将一根根杞柳条在手中翻飞成网,编织出维系家族生计的经纬线。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织罗底技艺逐渐式微。面对织布机的替代浪潮,侯家人并未固守旧业,而是以一根"扁担"挑起变革:业务从织罗底拓展至簸箕维修、竹编器具制作等领域。这种"扁担精神"——一头挑着传统手艺的坚守,一头担着时代需求的创新——成为侯氏家族百年不衰的生存哲学。

家谱中的血脉密码与时代印记

翻开侯氏家谱,"秉義、秉忠、荣、华、富、贵……"的字辈排列,承载着儒家伦理对家族秩序的建构。曾祖父文运奠基基业,祖父侯秉義(享年69岁)与侯秉忠(享年72岁)两兄弟在民国时期扛起家族重担;父辈荣(76岁)、华(92岁)、富(49岁)的人生轨迹,则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改革到集体经济,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每一代人都以不同方式诠释着"扁担精神"的内涵。

地契背后的家族叙事与文化符号

现存的18张完整地契与数张残损旧契,不仅是法律文书,更是凝固的家族记忆。契约中工整的毛笔字迹、官府印章与民间画押,交织成一部跨越清朝、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土地契约简史"。那些因年代久远难以展开的纸页,如同被岁月封印的故事,等待后人解读其中关于传承、失去与重生的隐喻。

今日,当工业制品取代手工竹器,侯氏家族的"扁担精神"却以新的形式延续:年轻一代将祖传技艺融入文创设计,用电商渠道让筛面罗走进都市生活;老宅中的地契被数字化存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这段始于光绪年间的家族史诗,仍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篇章。

(注:本文基于用户提供的家族史料创作,部分历史背景参考了2025年新书推荐中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研究视角。)

‌《地契里的织罗人生》‌

‌一、油布包里的时光‌

1995年秋,汤阴县宜沟镇的老宅阁楼上,侯德祯颤抖着揭开油布包裹。十八张泛黄的地契层层叠叠,最早一张落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墨迹已淡如烟柳。这些曾代表十五亩薄田、十九间瓦房的纸片,此刻成了家族命运的密码——它们记录着侯氏从织罗匠到扁担挑夫的百年迁徙。

‌二、马尾网上的春秋‌

祖辈的织罗底曾是方圆百里的活计。筛面罗用杞柳板与马尾网经纬交织,19目筛麦粉,30目滤药末,耐高温的技艺让侯家作坊在民国年间养活了三代十五口人。祖父侯秉义兄弟俩的织机声,常伴着地契上朱砂官印的油墨香。直到1950年代,铁皮罗筛取代了手工,匠人们才收起梭子,挑起扁担走街串巷修簸箕。

‌三、扁担挑出的族谱‌

地契第三联记载的1949年登记,户主侯秉义名下十五口人挤在胜利街13号。而如今家族近百人,名字仍按家谱辈分绵延:德字辈的银海接过地契时,族中最小辈的建字辈孩童已能背出华富贵德福禄的排序。那些无法揭开的残契,像极了四叔侯富49岁早逝的遗憾;而二叔华92岁的高寿,则与地契上19间房的记载一样,成为族中传奇。

‌四、传家宝的新生‌

这些不能换粮的地契,最终被塑封进族谱。当年轻一辈在电子屏上刷到家族抖音号时,仍会听见长辈念叨:你太爷爷织的罗,能筛出三伏天的麦香。地契上的官印与织罗底上的柳纹,共同构成了侯氏的精神图腾——那便是用扁担挑起的坚韧,用马尾网滤出的岁月澄明。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9-30 07:10:1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