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传家风 爷爷的脊梁与侯家的根,扁担精神代代传。河南汤阴宜沟镇胜利街六号,那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间瓦房,是我记忆的起点。屋顶下那道幽暗的“二棚”,如同家族史册中一页被尘封的章节。童年时它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直到某日,一架木梯引我踏入时光的密室——尘埃在斜射的光束中飞舞,静静横卧的,是爷爷侯秉义留下的一副桑木扁担与两只硕大的旧箩筐。父母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岁月的回响:“这是你爷爷给你们留下的传家宝——扁担精神。”
二、扁担上的山河:三十公里风霜路
那根扁担,沉默地诉说着五六十年代中原大地的艰辛。桑木坚韧,两端微翘,中央已被磨出温润的凹痕,那是爷爷侯秉义肩头血肉与时光共同雕琢的印记。箩筐的竹篾早已泛出深褐,边缘磨损,残留着鸡蛋清干涸的微弱气息与泥土的芬芳。这简陋的器具,是那个交通闭塞年代谋生的倚仗。
爷爷的身影便在想象中清晰起来:天未破晓,他躬身挑起百斤鸡蛋的重担,箩筐沉坠,扁担在肩头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呻吟。从宜沟镇到鹤壁集,三十公里蜿蜒土路,今日驱车不过半小时风驰电掣,于他却是大半天汗水浸透衣背的跋涉。每一步都踏碎晨露,每一里都丈量着生存的韧度。他肩扛的何止是鸡蛋?那是全家糊口的指望,是子女未来的微光,更是平原汉子用肩膀在贫瘠土地上犁出的生存壕沟。这“扁担精神”的雏形,便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压下淬炼成型——以肉身作舟,以意志为桨,在生活的湍流中奋力泅渡。
三、骡铃新声:扁担精神的薪火承递
当家境在辛劳中稍显宽裕,爷爷购置了骡子与大车。崭新的骡铃在乡道上叮当回响,宣告着效率的飞跃。然而,那副旧扁担并未被弃如敝履,反而被他郑重地请上“二棚”,如同供奉起一尊精神的图腾。这绝非守旧,而是对来路的清醒铭记与对勤俭本色的无声恪守。他深知,骡车是扁担开出的花,而根脉永远深扎在“担得起、走得稳、不惧远”的信念土壤里。他以此告诫子孙:工具可更新,道路可变迁,但脊梁里的那股“担”劲——那份对责任的自觉承载、对困苦的坦然笑纳、对目标的执着奔赴——才是家族立身的永恒龙骨。
于是,这份精神便如遗传密码,悄然刻入侯氏子孙的姓名与血脉:
“荣、华、富、贵”:是爷爷在扁担重压下对后辈最朴素的物质愿景,期盼他们免于饥寒。
“德福、德禄、德祯、德祥”:当“德”字辈崛起,精神坐标已然升华。福禄祯祥的祈愿,皆以“德”为基石——财富须以厚德载之,福泽当凭正道求之,扁担精神的内核,由此注入道德的重量。
“青、玉、海、新、建、勇”:及至新一代,“青玉”喻品格无瑕如美玉,“海新”展开拓胸襟似瀚海,“建勇”则直指以勇毅建设家国。扁担精神在此完成了从生存技艺到品格锻造、再到社会责任担当的壮阔演进,从谋生之“器”升华为立世之“道”与济世之“志”。
四、箩筐盛日月:永不卸肩的生命行囊
如今,老宅或许隐入尘烟,那副扁担与箩筐也已成为“二棚”记忆中的静物。然而,当“德”字辈在各自领域以诚信立德,当“青”字辈以创新勇毅开拓向前,侯氏子孙的每一次前行,都回荡着那根桑木扁担穿越时空的“吱呀”声。它早已超越了挑运鸡蛋的原始功用,化作一副无形的精神扁担,稳稳架在每个后裔肩头——一头担着“勤俭持家”的祖训,如箩筐盛满岁月沉淀的智慧;一头担着“厚德勇毅”的担当,似新程召唤的无限可能。
这根扁担,是刻进骨血的碑文,是行囊里最沉的行李。它提醒我们,纵使前路已通衢,骡马换高铁,生命真正的分量,仍需以祖辈那般挺直的脊梁去承担、去丈量。所谓传家宝,不在阁楼尘封的旧物,而在血脉里奔涌的、永不磨灭的“扁担精神”——以勤为径,以俭养德,以肩担责,以足量天,在时代的沃野上,走出属于自己、亦不负先人的壮阔行迹。
扁担传家风 爷爷的脊梁与侯家的根扁担精神代代传
在河南汤阴宜沟镇胜利街6号那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瓦房里,有个我童年从未涉足的二棚。直到某天,借着木梯攀上去,才看见角落里静静躺着一副黝黑的扁担和两只破旧的箩筐。父母轻声告诉我,这是爷爷侯秉义留下的传家宝,更是我们侯家代代相传的"扁担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闭塞,爷爷便靠着这副扁担、两只箩筐,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常从宜沟镇挑着近百斤的鸡蛋,徒步送往三十公里外的鹤壁集。如今半小时的车程,当年却要耗上大半天。扁担压在肩头,汗水浸湿衣衫,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这便是爷爷用脊梁骨撑起的勤俭与担当。
日子稍好后,爷爷靠着这份吃苦精神,置地、买骡、添车,家境日渐殷实。他给子孙取名"荣华富贵",又续"德福、德禄、德祯、德祥",再到"青玉海新建勇",不仅是对后辈的期许,更藏着他对家族稳稳当当、步步向前的祈愿。
如今,扁担和箩筐仍在二棚里。它们不再挑鸡蛋,却挑着爷爷的坚韧,挑着侯家的家风。这"扁担精神",早已成了我们血脉里的东西——不贪捷径,踏实做事,把日子越过越稳,把家传得越来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