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中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技能精进的真谛。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捷报频传,一块块奖牌的背后,是技能成才逻辑的生动体现。然而,这枚奖牌并非适合所有学校、所有师资、所有学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技工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这恰是百年巨匠、职教奠基人黄炎培先生的育人精髓。
职教“鲶鱼”侯银海,作为2009年就获得工具钳工高级技师、深耕行业20多年的老技工,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见证了技工教育与技工师资成长的波折历程:从建国初期行业办技校、企业办技校的“前校后厂”模式,到90年代初企业改制后学校划拨给政府职能部门,办学体制和师资成长经历了巨大变革。彼时,“师资要迎合市场需求、一专多能”的呼声高涨,但纵观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最终还是“专业精进”者占据参赛优势。这正如卖油翁所言,没有长期苦练,难以成就精湛技艺。每一项技能的突破,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专注打磨,而非浅尝辄止的“万金油”式培养。
同时,基础知识是服务专业技能成长的根基。“疲于奔命式”“见缝插针”式的技能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终究难以培养出顶尖选手。技能成才的逻辑,在于“手熟”与“知深”的辩证统一:既要像卖油翁般锤炼过硬本领,也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羽翼,方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在行业中立足长远。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捷报,不仅是对选手的肯定,更是对技工教育的启示:回归技能本质,坚守专业深耕,夯实知识基础,方能走出一条真正的技能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