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技能成才的逻辑 从全国技能大赛看职业教育的多元价值与现实挑战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102

侯银海 技能成才的逻辑 从全国技能大赛看职业教育的多元价值与现实挑战

2025-09-27 09:44·职教鲶鱼侯银海

图片疑似AI生成,请注意甄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捷报频传,既展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引发了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思考。奖牌背后,既有“卖油翁”式的熟能生巧精神,也折射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本文结合黄炎培的职教理念、技能大赛的实践经验以及技工教育的历史变迁,探讨技能成才的逻辑边界与现实适用性。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技能成才的根基与人格完整性的统一

黄炎培提出的“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理念,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价值坐标。这一思想强调,技能培养并非孤立的技术训练,而是与知识积累、人格塑造形成有机整体。在技能大赛的语境下,“切实的知识”是技能精进的理论支撑,“精熟的技能”是长期实践的成果,而“完整的人格”则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核。例如,工具钳工高级技师侯银海从业20余年的经历表明,技能突破既需要“每日千次重复”的专注,也离不开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与职业精神的坚守。


二、技能大赛的“精英逻辑”:专业精进与模式局限的双重性

从近三届大赛获奖选手特征可见,专业精进型选手占据绝对优势。这种“卖油翁式”的训练模式——通过高强度、重复性训练达到技术精熟——在竞赛场景中成效显著。但这一模式具有显著的局限性:其一,它依赖于“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传统,而当前多数学校受制于实训资源与师资水平,难以复制;其二,它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与抗压能力,而职业教育生源的多样性导致这种模式难以普惠。侯银海回忆,其90年代从企业技校转型为公办职校教师时,师资从“多面手”转向“专业精进”的阵痛期,正是这种模式转型的缩影。


三、技工教育的历史嬗变:体制变革中的师资与模式困境

我国技工教育历经行业办校(如企业技校)、政府统管(行业改制划拨)两次重大体制转型。早期“前校后厂”模式下,教师兼具工程师与教育者双重身份,技能传授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而90年代改制后,师资需适应“一专多能”的市场化要求,但实际发展中,多数教师陷入“理论薄弱、技能滞后”的困境。这种转型导致两个悖论:一是竞赛导向的“精英化”培养与职业教育大众化定位的冲突;二是师资培养周期与产业技术迭代速度的不匹配。

四、反思与重构:技能成才逻辑的多元路径

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建立“竞赛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级培养通道,避免“一刀切”的技能训练模式。对于多数学校,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强化校企联合实训,而非盲目追求竞赛成绩。

师资能力重构:通过“职教硕士+企业导师”双轨制提升师资水平,既保障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又维持技术跟新的敏锐度。侯银海提出的“基础学科服务技能成长”理念,正是对“疲于奔命式训练”的纠偏。

评价维度拓展: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纳入评价体系,改变“金牌至上”的单一导向。黄炎培所言“人格完整”在智能制造时代更具现实意义——技术迭代中,持续学习能力比短期技能优势更重要。

结语

技能大赛的辉煌不应遮蔽职业教育的多元价值。从侯银海的个体成长到千万职教学子的命运,技能成才的本质在于构建“知识—技能—人格”的良性生态。唯有破除“金牌崇拜”,回归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初心,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而非少数人的竞技场。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9-28 05:28:0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