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获奖选手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融合点”与“素养锚点”成果展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5年度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办体卫艺〔2025〕96号)精神,充分发挥优质课的示范引领作用,科学研制“赛项2: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融合点”与“素养锚点”清单,本成果展示基于一等奖获奖课程(部分典型课程)进行深度剖析。旨在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效能。
一、“融合点”与“素养锚点”的核心内涵与研制原则
(一)核心内涵
- 融合点:指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与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等)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交叉结合部或可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设计。它是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切入点和桥梁。
- 素养锚点:指通过特定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期望学生达成的关键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些素养锚点应与学科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研制原则
- 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
- 科学性:确保“融合点”的选取和“素养锚点”的设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指标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比较的特性,实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融合性:鼓励打破学科壁垒,探索跨学科、跨场域(如校园、社区、企业、网络)、跨学段协同育人模式,使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创新性:倡导采用项目化学习、任务式驱动、数字化赋能等先进教学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公平性:在成果提炼与推广过程中,借鉴评选活动的公平性原则(如评委异地抽取、现场亮分等),确保经验总结的客观性与代表性。
二、典型获奖课程“融合点”与“素养锚点”分析
以下选取部分一等奖获奖课程,从“融合点”与“素养锚点”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类课程
代表课程:6. 匠心融智一一非遗团扇制作 (郭鋆,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8. 榫卯结构 (石芳芳,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67. “指尖上的端午”节日手作劳动实践课 (浮宁晖,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 融合点:
- 技艺习得与文化理解:将非遗团扇、榫卯结构、端午手作等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材料特性、工具使用等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匠人精神的讲解。例如,团扇的构图寓意、榫卯的力学智慧、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
- 实践操作与审美体验:通过设计完整的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参与从选材、设计到制作、装饰的全过程,在劳动中体验材料之美、结构之美、创造之美。
- 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探讨传统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意义与创新转化路径。
- 素养锚点:
- 树德:锚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耐心细致、坚韧不拔的劳动品质。
- 增智:锚定传统工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 育美:锚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理解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二)职业技能与专业应用类课程
代表课程:7.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 (张朝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16. 无人机测绘 (杭芬,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36. 会计凭证的装订 (贺清华,郑州市财贸学校);44. 商业银行柜员业务技能一一知行融合,柜台劳动育匠才 (焦喆,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 融合点:
- 专业技能与岗位劳动:直接以特定职业岗位(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无人机测绘员、会计员、银行柜员)所需的核心技能(故障诊断、飞行操作、凭证装订、业务办理)为融合点,将劳动过程、劳动规范、劳动标准融入技能教学。
- 工具使用与技术规范:强调专业工具、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严格遵守行业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体验真实的职业劳动情境。
- 问题解决与职业素养:通过模拟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如模拟故障排除、模拟测绘项目、模拟柜台业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客户等职业素养。
- 素养锚点:
- 树德:锚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严谨规范、安全第一的劳动态度;培养服务社会、贡献价值的职业认同感。
- 增智:锚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强体(间接):在某些需要体力或精细操作的岗位技能中,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耐力。
- 育美:在如会计凭证装订的规范整齐、无人机航拍的构图等方面,体现职业劳动中的秩序美与精准美。
(三)生活技能与责任担当类课程
代表课程:9. 劳筑匠心·动贯仁德一一自行车车胎修补技术 (魏德才,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32. 习劳知恩明责笃行--大学生家务劳动给生活赋能 (张青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1. 劳动微光,文明星河一一从校园劳动到社会担当 (刘志勇,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 融合点:
- 生活实践与问题解决: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技能(如自行车修补、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作为融合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 劳动价值与情感体验:通过亲历劳动过程(如修补成功的喜悦、家务劳动的辛劳与成果、校园环境美化的成就感),感悟劳动的价值,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对劳动的热爱。
- 个人责任与社会参与:从个人生活劳动延伸到校园集体劳动,再拓展到社会服务劳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社会担当意识。
- 素养锚点:
- 树德:锚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培养独立自主、自我服务的意识,感恩父母、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 增智:锚定基本生活劳动技能的掌握;提升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规划与管理个人生活的能力。
- 强体: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锻炼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 育美:通过整理家务、美化校园,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四)文化艺术与劳动精神类课程
代表课程:60.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强音一一《南泥湾》歌曲鉴赏 (王鹏,鹤壁职业技术学院);4. 器乐排练与实践 (张博,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 融合点:
- 作品赏析与劳动叙事:以反映劳动主题、歌颂劳动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南泥湾》)或器乐演奏技艺本身为载体,分析作品所蕴含的劳动场景、劳动者情感、时代背景及劳动精神内涵。器乐排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协作的集体劳动。
- 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 艺术创作与劳动实践:在器乐排练与实践中,体验合作劳动、精细打磨、追求卓越的过程,理解艺术创作中的“工匠精神”。
- 素养锚点:
- 树德:锚定传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如器乐合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增智:锚定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如乐理、演奏技巧、作品分析);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历史文化理解能力。
- 育美:深度体验音乐艺术的美,理解劳动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劳动创造美。
- 强体(间接):器乐演奏对身体协调、气息控制等有一定要求。
(五)创新技术与工匠精神类课程
代表课程:45.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雷达元件更换 (郭正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18. B货翡翠的鉴定特征 (邵志君,河南地矿职业学院)
- 融合点:
- 前沿技术与精准操作:将新能源、智能驾驶、宝玉石鉴定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作为融合点,强调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体现现代科技劳动的特点。
- 问题诊断与严谨求证:在故障诊断、元件更换、真伪鉴定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严谨分析的科学劳动态度。
- 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通过对高精度操作、复杂问题解决的探究,渗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改进与创新的可能性。
- 素养锚点:
- 树德:锚定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科学探索、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
- 增智:锚定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和实操技能;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辨析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创新潜力。
- 强体(间接):精细操作有助于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
三、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融合点”与“素养锚点”共性特征与启示
(一)共性特征
- 融合点的多元性与情境化:获奖课程的融合点不拘一格,既有具体的技能操作,也有抽象的文化精神;既有生活场景,也有职业场景和艺术场景。均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中开展教学。
- 素养锚点的综合性与育人导向:所有课程都力求在单一教学活动中实现多个素养锚点的达成,尤其突出“树德”和“增智”的结合,强调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 实践操作的核心地位: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都将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作为关键环节,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深化对劳动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 劳动精神的深度渗透:无论是传统技艺、职业技能还是文化艺术,都注重挖掘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启示
- 深挖学科内涵,寻找自然融合:各学科教师应深入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主动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找到与劳动教育自然契合的“融合点”,避免生硬嫁接。
- 聚焦核心素养,设计梯度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阶段,科学设定清晰、可达成的“素养锚点”,并设计具有梯度的劳动实践活动,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劳动热情:积极采用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数字化工具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劳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生动力。
- 构建评价体系,保障育人实效:建立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精神的养成。
-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融合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四、结语
本次省级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涌现出的大批优秀课程,为我们展示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的丰富可能性和巨大育人潜力。通过对这些获奖课程“融合点”与“素养锚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教育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可以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新的“融合点”,锚定更高远的“素养锚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