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侯银海 省级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获奖作品学科渗透 融合点 与 素养锚点

作者: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131

省级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获奖作品学科渗透 融合点 与 素养锚点

2025-09-25 18:09·职教鲶鱼侯银海

省级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获奖选手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 “融合点” 与 “素养锚点” 成果展示

为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5 年度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办体卫艺〔2025〕96 号)精神,充分发挥优质课示范引领作用,科学研制 “赛项 2: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 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 “融合点” 与 “素养锚点” 清单,特开展本次分析与成果展示工作。本次工作严格遵循导向性、科学性、融合性、创新性、公平性五大原则,其中导向性突出劳动教育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综合育人价值;科学性确保指标可观察、可测量、可比较,实现定量与定性结合;融合性鼓励跨学科、跨场域、跨学段协同育人;创新性倡导项目化、任务式、数字化等教学方式改革;公平性通过评委异地抽取、现场亮分、全程录像、可追溯等机制保障。以下基于 2025 年度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拟获奖名单,对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 “融合点” 与 “素养锚点” 展开深入分析与成果展示。

一、一等奖获奖课程 “融合点” 与 “素养锚点” 分析

(一)职业技术类课程

职业技术类课程在劳动教育融合中,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以技能实操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育深度绑定,是劳动教育 “增智”“树德” 功能的重要体现载体。

课程名称

学科领域

“融合点” 分析

“素养锚点” 分析

器乐排练与实践

艺术教育(音乐)

1. 技能训练融合劳动:通过乐器演奏技巧的反复练习、合奏排练的协作配合,将劳动的 “重复性打磨”“团队协作性劳动” 融入艺术学习,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劳动对技能提升的关键作用。

2. 作品呈现融合劳动:从乐谱解读到完整演奏呈现,需经历多次排练、调整、优化的劳动过程,将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与劳动的 “精益求精” 特质相融合。

1. 职业素养:培育音乐领域的 “工匠精神”,如对演奏细节的极致追求、对艺术作品的严谨态度,为未来从事音乐相关职业奠定素养基础。

2. 协作素养:在合奏排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学会在集体劳动中发挥个人价值,实现 “个人劳动” 与 “集体成果” 的统一。

3. 坚持素养:通过长期、反复的器乐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克服技能学习中的困难。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

汽车工程

1. 技术学习融合劳动:以真实汽车故障案例为导向,学生通过拆卸、检测、维修、组装等实操劳动,将汽车检修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技能,实现 “理论 + 劳动实操” 的深度融合。

2. 行业标准融合劳动:在检修过程中,严格遵循汽车行业维修标准与安全规范,将 “标准化劳动”“安全劳动” 理念融入技术学习,让学生理解行业劳动的规范性要求。

1. 专业技能素养:掌握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检修的核心劳动技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满足行业对技术型劳动人才的需求。

2. 安全素养:树立 “安全第一” 的劳动意识,在实操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培养风险预判与防范能力,确保劳动过程安全有序。

3. 责任素养:通过对汽车故障的精准排查与修复,培养学生对劳动成果负责的态度,明白每一次检修劳动都直接关系到车辆安全与使用者生命安全,强化责任担当。

劳筑匠心・动贯仁德一一自行车车胎修补技术

职业技能(通用技术)

1. 生活技能融合劳动:以自行车车胎修补这一贴近生活的劳动任务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用技能结合,让学生掌握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劳动方法,体会劳动的 “实用性价值”。

2. 品德培育融合劳动:在修补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劳动与助人” 的关系,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技能为他人修补自行车,将 “仁德” 品德融入劳动实践,实现 “劳动育德”。

1. 生活劳动素养:掌握自行车车胎修补等基础生活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培养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2. 品德素养:通过 “劳动助人” 实践,培育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树立 “劳动可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的价值观,实现 “劳动与仁德” 的协同发展。

3. 节约素养:自行车车胎修补本身是 “修旧利废” 的劳动行为,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意识,理解劳动对资源保护的意义。

无人机测绘

地理信息、测绘工程

1. 技术应用融合劳动:学生通过无人机操作、航线规划、数据采集、测绘分析等一系列劳动过程,将地理信息与测绘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测绘劳动,实现 “技术理论 + 劳动实践” 的融合,体会现代科技赋能劳动的价值。

2. 场景任务融合劳动:结合城市规划、农业监测、环境调查等真实场景的测绘需求,设计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场景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劳动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紧密联系。

1. 科技劳动素养:掌握无人机测绘的现代科技劳动技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对劳动方式的新要求,提升科技应用与创新劳动能力。

2. 精准素养:测绘劳动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通过实操培养学生的精准意识、细致态度,确保每一次数据采集、分析都精准无误,形成严谨的劳动习惯。

3. 创新素养:在航线规划、数据处理等环节,鼓励学生探索更高效、更精准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推动劳动效率提升。

会计凭证的装订

财经会计

1. 专业规范融合劳动:会计凭证装订有严格的专业规范与流程,学生通过裁剪、整理、装订、归档等劳动操作,将财经专业的 “规范性”“严谨性” 要求融入劳动过程,理解专业劳动的标准。

2. 职业责任融合劳动:会计凭证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档案,装订质量直接影响档案的保存与查阅,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次装订劳动都承载着职业责任,将 “责任意识” 融入专业劳动。

1. 专业劳动素养:熟练掌握会计凭证装订的专业劳动技能,形成符合财经行业要求的劳动习惯,为未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 严谨素养:在凭证整理、装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态度,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凭证损坏或信息缺失,强化 “细节决定成败” 的劳动认知。

3. 档案意识素养:通过凭证归档劳动,让学生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培养档案保护与规范管理的意识,认识到劳动成果的长期价值。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雷达元件更换

机电工程、智能汽车

1. 智能技术融合劳动:聚焦智能汽车智驾系统这一前沿领域,学生通过雷达元件的拆卸、安装、调试等劳动操作,将智能技术理论与实操劳动结合,感受 “智能化劳动” 的特点,实现技术与劳动的深度融合。

2. 精密操作融合劳动:雷达元件属于精密部件,更换过程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将 “精密劳动”“细致劳动” 的要求融入技术学习,让学生掌握精密部件拆装的劳动方法。

1. 智能劳动素养:掌握智能汽车领域精密部件更换的劳动技能,适应智能化产业对劳动人才的需求,提升智能技术应用与实操能力。

2. 精准劳动素养:在精密元件更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精准操作能力、专注力,形成 “精益求精” 的劳动态度,确保劳动成果符合技术标准。

3. 创新探索素养:鼓励学生在元件更换、调试过程中,思考优化操作流程、提升效率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推动智能化劳动方式的优化。

“花色蒸饺一一青菜饺” 的制作

烹饪美食

1. 生活技能与美育融合劳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揉面、擀皮、包馅等生活劳动技能,还要通过造型设计、色彩搭配(青菜馅与面皮的搭配)实现 “美食美育”,将劳动与 “育美” 功能融合,让劳动成果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

2. 传统文化融合劳动:蒸饺是中国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中融入传统饮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现 “劳动 + 文化传承” 的融合。

1. 生活劳动素养:掌握中式面点制作的基础生活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自理与美食制作能力,培养热爱生活、享受劳动成果的意识。

2. 审美素养:通过蒸饺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劳动中创造美、欣赏美,实现劳动的 “育美” 价值。

3. 文化传承素养:在美食制作劳动中,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认识到劳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传承与人文类课程

此类课程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通过非遗技艺实践、传统节日劳动、经典文化解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实现 “树德”“育美” 与文化传承的协同育人。

课程名称

学科领域

“融合点” 分析

“素养锚点” 分析

匠心融智一一非遗团扇制作

非遗文化、艺术设计

1. 非遗技艺融合劳动:以团扇制作这一非遗技艺为载体,学生通过选材、绘画、刺绣(或绘制)、组装等完整劳动流程,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劳动实践结合,让非遗 “活” 在劳动中。

2. 艺术创作融合劳动:团扇制作不仅是技艺传承,还涉及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艺术创作,将 “艺术劳动” 与 “非遗劳动” 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1. 文化传承素养:掌握团扇制作的非遗技艺,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培养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 艺术劳动素养:在团扇设计与制作中,提升艺术创作能力与手工劳动技能,学会用劳动表达艺术创意,实现 “劳动与美育” 的融合。

3. 耐心与专注素养:团扇制作工序繁杂,需要长期耐心与专注,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耐心品质与专注力,形成 “慢工出细活” 的劳动态度。

榫卯结构

传统建筑、木工技艺

1. 传统技艺融合劳动:以榫卯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核心技艺为核心,学生通过测量、切割、打磨、拼接等劳动操作,掌握榫卯结构的制作方法,将传统建筑技艺的学习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

2. 结构智慧融合劳动: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榫卯结构 “无钉无胶、严丝合缝” 的智慧,将 “劳动智慧” 与 “传统技艺” 结合,让学生体会古人在劳动中的创新与智慧。

1. 文化传承素养:深入了解榫卯结构背后的传统建筑文化,掌握传统木工技艺,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2. 智慧劳动素养:通过榫卯制作,体会劳动中的智慧,培养观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劳动中运用智慧优化劳动方法。

3. 工匠精神素养:榫卯制作对精度要求极高,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通过劳动培育学生的 “工匠精神”,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

“指尖上的端午” 节日手作劳动实践课

传统节日、手工艺术

1. 节日习俗融合劳动:结合端午节 “挂香囊、包粽子、编五彩绳” 等传统习俗,设计手作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节日手作的劳动过程中,感受端午文化内涵,实现 “节日文化 + 劳动实践” 的融合。

2. 情感表达融合劳动:引导学生将手作劳动成果(如香囊、五彩绳)赠予家人、朋友,将 “劳动与情感表达” 结合,让劳动成为传递亲情、友情的载体。

1. 文化认同素养:通过节日手作劳动,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与喜爱,培养文化自信。

2. 情感劳动素养:学会通过劳动表达情感,理解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成果,还能传递情感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

3. 实践创新素养:鼓励学生在传统手作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如创新香囊图案、五彩绳款式),培养创新思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劳动创新融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强音一一《南泥湾》歌曲鉴赏

音乐教育、红色文化

1. 红色文化融合劳动:通过鉴赏《南泥湾》歌曲,结合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劳动精神,将红色文化学习与劳动精神培育融合,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感受劳动的时代价值。

2. 情感共鸣融合劳动:通过学唱歌曲、讲述南泥湾劳动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认同 “劳动创造幸福” 的理念,实现 “情感认同 + 劳动精神” 的融合。

1. 劳动精神素养:深刻理解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南泥湾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

2. 红色文化素养:通过歌曲鉴赏与历史背景学习,了解红色历史中的劳动故事,培养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认识到劳动在革命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 情感素养:通过音乐与故事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

劳动的歌 - 一船工号子

音乐教育、民俗文化

1. 民俗文化融合劳动:船工号子是船工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民间音乐,反映了船工的劳动场景与情感,通过学习、演唱船工号子,将民俗音乐文化与劳动场景、劳动情感融合,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 “劳动音乐” 的魅力。

2. 劳动协作融合劳动:船工号子具有统一节奏、协调动作的功能,是船工团队协作劳动的 “指挥信号”,通过模拟船工劳动场景(如拉纤、划船)与演唱号子,让学生体会劳动中的协作价值,实现 “协作劳动 + 音乐” 的融合。

1. 民俗文化素养:了解船工号子的民俗文化背景,感受民间劳动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2. 协作劳动素养:通过模拟船工协作劳动场景,体会团队协作在劳动中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学会在集体劳动中配合他人。

3. 劳动情感素养:从船工号子中感受劳动人民的坚韧、乐观情感,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

(三)综合育人与价值观类课程

这类课程以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与社会担当、职业成长、安全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校园劳动、主题班会、安全实训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 “树德”“强体”(安全防护能力)的综合育人价值。

课程名称

学科领域

“融合点” 分析

“素养锚点” 分析

劳动微光,文明星河一一从校园劳动到社会担当

综合实践、德育

1. 校园劳动融合劳动:以校园卫生清扫、绿植养护、食堂志愿服务等校园劳动为基础,让学生在身边的劳动中积累劳动经验,感受劳动的 “基础性价值”。

2. 社会担当融合劳动:从校园劳动延伸到社会劳动(如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关系,将 “劳动与社会担当” 结合,实现 “校园劳动 + 社会劳动” 的进阶融合。

1. 责任担当素养:通过校园劳动与社会劳动,培养学生对校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会用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形成 “劳动推动文明进步” 的认知。

2. 劳动价值观素养:树立 “劳动无高低贵贱”“劳动创造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尊重每一份劳动,认同劳动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 实践创新素养:鼓励学生在校园与社会劳动中,探索更高效、更有意义的劳动方式(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组织社区公益劳动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习劳知恩明责笃行 -- 大学生家务劳动给生活赋能

德育、生活教育

1. 家务劳动融合劳动:以大学生日常家务劳动(如洗衣、做饭、整理房间)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结合,让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体会 “劳动与生活” 的紧密联系。

2. 品德培育融合劳动:通过家务劳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家务劳动付出,学会感恩;同时,让学生承担家庭劳动责任,实现 “劳动与知恩、明责” 的品德融合,让劳动成为品德培育的实践载体。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5-09-25 19:07:4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