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赋能”:“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学术服务团队品牌校建设规范化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指导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制定本建设方案。本方案旨在以“协同、创新、赋能”为核心理念,通过联盟校(共同体)的形式,整合优质学术与服务资源,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服务团队,并重点扶持一批品牌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规范化建设模式,推动联盟内各校劳动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内涵式发展,最终培育出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名校、名师、名课。
一、 课程体系建设:筑牢育人根基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术服务团队指导品牌校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方式,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基础必修+兴趣选修+项目探究”三位一体的劳动课程体系。基础必修课侧重通用劳动技能与习惯培养;兴趣选修课(如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传统工艺、服务设计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项目探究课强调跨学科学习与创新实践。
制定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联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指南》,为品牌校提供课程设计、内容深度、课时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依据和规范蓝本。
设计系列化实践活动: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设计贯穿全学年的“主题月”、“技能赛”、“项目周”等序列化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教育性。
二、 课程资源开发:丰富教学载体
特色教材开发:联盟学术服务团队牵头,联合品牌校骨干教师,编写出版体现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科技前沿的《劳动实践指导》系列教材及教师用书。
建设数智教学资源库: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微课、VR/AR实训视频、动画、案例库等数字化资源。搭建联盟“劳动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评。
三、 平台建设(含评价):构建智慧生态
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集课程管理、资源调度、实践记录、成果展示、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实践。
创新多元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线上记录+线下认证”、“个体评价+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型。开发学生“劳动素养数字画像”,记录其劳动过程、技能提升、成果创新和价值观养成,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可视化和激励性。
四、 师资培训(含考证):提升专业素养
实施分层分类培训:面向品牌校管理者、劳动课程专任教师、学科融合教师等不同群体,开展政策解读、课程设计、技能实操、安全防护等专题培训。
建立“双师”认证机制: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技能等级认证制度,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园艺师、烹饪师等),打造“教师+技师”的“双师型”队伍。
成立名师工作坊:由联盟内特级教师、教学能手领衔,建立跨校名师工作坊,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发挥传帮带作用。
五、 实践指导(实践活动开展指导):确保实施效能
提供活动方案咨询:学术服务团队为品牌校开展的大型实践项目(如校园丰收节、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提供全过程方案设计、流程优化与风险评估咨询。
组织线上巡导与答疑:通过平台进行远程巡课与指导,及时解答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汇编优秀实践案例:定期征集、评选、汇编联盟内优秀实践活动案例集,为各校提供范本和灵感。
六、 校内外基地建设:拓展实践空间
标准化校内基地建设:制定《联盟劳动实践教室/基地建设标准》,指导品牌校规范建设校园农场、创客空间、烹饪教室、金木工坊等特色实践场所。
共建校外实践网络:联盟牵头,与现代农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博物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挂牌成立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一校多基地”的实践网络。
七、 教学成果培育:凝练教育智慧
联合课题攻关:围绕劳动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由学术服务团队牵头,组织品牌校申报省市级、国家级课题,开展协同研究。
培育优秀教学成果:系统总结品牌校在课程构建、教学改革、评价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凝练成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优秀教学成果,积极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
举办年度学术论坛:每年举办联盟劳动教育学术年会,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研讨趋势,提升联盟的整体学术影响力。
八、 品牌建设(名校、名师、名课):发挥辐射效应
打造“劳动教育名校”:通过上述体系的全面建设,培育一批教学理念新、课程体系优、实践成果丰、社会评价高的品牌学校,授予联盟“劳动教育示范校”称号,并向外推广其建设模式。
培育“劳动教育名师”:通过培训、考证、课题、工作坊等机制,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劳动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授予联盟“劳动教育名师”称号,并组建讲师团巡回分享。
锻造“劳动教育名课”:重点扶持和打磨一批优质课程,包括精品线上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和品牌实践活动课程,形成联盟“金牌课程库”,并向全社会开放。
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成立联盟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负责方案的审议、决策与学术指导;设立常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与推进。
经费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专项资金、联盟校自筹经费和社会支持,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实施。
机制保障:建立年度评估、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对品牌校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建设质量和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