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2025年五年间,一个自发组织的劳动教育团队如何破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难题,让数十万师生在数字时代共同传承劳动精神?
2020年5月,以河南商丘技师学院侯银海老师为牵头人的一群教育工作者,组建了劳动教育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他们怀揣着"传习耕读文明、赓续劳动精神、争做劳动育人先锋"的使命,开启了为期五年的探索之旅。
团队秉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为全国广大一线职业院校提供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示范。
01 团队组建与理念创新:破解劳动教育难题
2020年初,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文件和指示精神。面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资源匮乏、方法陈旧等问题,侯银海老师与全国职业院校志同道合的老师为核心成员,成立了这一学术服务团队。
团队提出了创新性的劳动教育理实一体理念,即“三协同”——协同备课多元化、协同育人生态化、协同发展体系化。通过共建共创教研团队,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方法难题,让教与学更新更宽更广。
团队还制定了五年计划,2020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三协同"整体解决方案;2025年发布第二个五年计划,升级为"三融"模式,提出"五金"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数字化与国际化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02 传播劳动思想:增强劳动意识与观念
五年来,团队致力于传播劳动思想,增强师生劳动意识,接受劳动熏陶。他们突破空间限制,逐步探索了线上线下"教学做展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团队创设了校企联合"协同备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三协同劳动教育研究模式,开发了"劳育通"、"五育通"、"数智劳动教育云平台"三个现代化教育教学微信小程序。
以"五育通"等智能教育云平台为媒介,团队打造了"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资源智能生态化、发展创新共同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借助云平台的优势,团队开设了"千校万师"线上线下公开课,吸引了全国数十万师生参与,推动了劳动教育在各地各校的蓬勃发展。
03 传承劳动精神:出力流汗接受锻炼
团队秉持"劳育为公、惠达学子"的理念,从中原大地河南商丘起步,开始了实践"三传劳"的漫漫征程。他们不拘于教师专业壁垒,不受困于学校地域限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凝聚起一大批有志于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识之士。
五年来,团队共组织线上线下校际劳动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52余场;开展线上线下劳动教育讲座37余场;组织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培训会25场;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9个。
这些不懈的努力,让劳动教育思想在教师中广泛传播,劳动精神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劳动技能在出力流汗中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10月,校际、校企产教融合学术交流已达133站次,惠及师生数十万人次。
04 传习劳动技能: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在传习劳动技能方面,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果。五年来,团队获得劳动教育省部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各一项。
团队编写了"互联网+新形态"一体化师生学用精品教材5部,其中一部获评"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完成省部级劳动教育课题2项。
团队还开发了非备案职业"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指南"系列培训课程,建设了标准化题库。全国近200多名教师已顺利通过人才测评,并获得证书。
培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校、名劳动教育教研员已过双百;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校际校企交流近百场次、培育师资数千人之多。
05 平台搭建与数字化创新:劳育通赋能千校万师
团队在全国牵头组建三协同劳动教育学术服务团队,创设了全国第一个面向3000所学校开通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校校通、班班通、生生通、"千校万师万班"线上线下互动互通的"劳育通"平台。
该平台吸引了全国众多教师和学生参与,曾吸引全国3055名教师与41314名同学参与。平台还以共建共享模式组建了各校劳动教育服务管理团队,有效缓解劳动教育师资紧缺问题,指导学生劳动教育学习实践。
2024年,共同体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批准成立,正式纳入首批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序列。以"劳育通"小程序为核心支撑,构建起"三协同"数字化育人模式,依托该平台实现千校万师跨区域联动。
06 模式创设与推广:五进五育五创五成实践
团队创设了三协同育人整体方案,包括:一个核心(劳动教育目标)、二个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课程方案)、三个日志(学校日志、班集体日志和个人日志)。
方案还包括四个维度评价(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五位一体(教、学、做、展、评一体化)新时代线上线下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2021年暑期,团队开展了"五进五育五创五成"劳动教育实践。吸引了全国11所学校2万多名师生共同参加,通过批阅提交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报告材料,证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07 学术交流与成果辐射:从海南到昆明的全国研修
团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24年1月,在海南召开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三协同"名师培育阶段性成果展示研修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教育专家、名师代表,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如何高质量发展,教学成果奖如何凝炼等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线上线下研讨。
2025年,团队在昆明举办了研修班,主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与品牌建设"一校一品"典型案例成果奖培育,包括劳动教育品牌建设、申报书撰写辅导、案例分享等,吸引了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参与。
这些活动持续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帮助职业院校教师了解新时代各级、各类劳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迭代教研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方向。
08 标准建设与师资培育:打造劳动教育"先锋队"
团队牵头起草了《劳动教育三协同服务团体标准》和《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为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团队开发了劳动教育指导师测评体系,培训教师数千人,200余人获专业认证;培育百名品牌校、百名优秀教研员,打造劳动教育师资"先锋队"。
团队创立了劳动教育教学劳动教育清单和相关服务团体标准,统一指导千校万师万班开展教学,有效化解各自为战问题,让劳动教育(方案)放之多校而皆准。
团队还创优劳动教育课程服务团体标准,博学众学派优秀成果,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让教与学有据可依,有效锻造高品质劳动教育。
09 成果收获与社会影响:从教学成果到媒体关注
五年来,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了获得省部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外,团队还得到了《学习强国》、《中国城市报》、《文化参考报》、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官方媒体的报道和推广宣传。
2023年,团队获第六届教博会"SERVE"提名奖,2024年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相关案例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通过《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推广,形成了示范效应。
团队构建的"五维三阶"评价模型,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劳动素养报告,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就业参考。
10 未来展望:劳动教育新征程
团队正联合推出"双百名劳动教育教研员和数智赋能劳动育人建设校"计划,筹划建立劳动教育研究平台。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传播劳动思想,增强劳动观念,唤醒'想劳动'的源动力;传承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开启'爱劳动'的发动机;传习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能力,培养'会劳动'的接班人"为目标,服务更多学校和师生。
团队将实现从"学理念—手把手—带入门,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职业目标的新手阶段",到"练技能 —离开手—练提升,专业能力训练 素质持续提升"的熟手阶段,再到"精应用 —带助手—育精英,突破思维极限,塑造成功精英"的高手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2026年的即将到来,"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正筹划着新的五年计划。他们将继续坚定根植于劳动教育一线,秉持"三传劳"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这支团队的故事证明,当教育者怀着对劳动的热爱与敬畏,携手共同努力,就能够克服资源与地域的限制,让劳动教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2020-2025年“三传劳”五传研工作纪实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劳”,劳动奠定五育根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铸就知行合一。在新时代劳动形态深刻变革的浪潮下,自2020年启航,“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以“传播劳动思想、传承劳动精神、传习劳动技能”(三传劳)为使命,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劳动教育探索之旅,在全国范围内播撒劳动教育的火种,深耕细作,成效斐然。
一、团队架构与使命愿景
2020年5月,在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热切呼唤中,由河南商丘技师学院侯银海老师发起,众多来自全国职业院校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共同组建了这支充满活力与使命感的团队。团队以“传习耕读文明、赓续劳动精神、争做育人先锋”为己任 ,致力于打破校际、校企、区域间的壁垒,搭建起劳动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平台,让劳动教育惠及每一位学子。
二、“三协同”创新模式,凝聚育人合力
1. 协同备课:团队组织跨校、跨企的教师共同参与备课,汇聚各方智慧,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案。例如在工业制造类劳动课程备课中,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深入探讨,将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融入教学内容。
2. 协同育人: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企业提供实践岗位和技术指导,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学生管理,社会则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场景,如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实现全方位育人。
3. 协同发展:联盟校之间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师资互派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比如发达地区学校向欠发达地区学校分享数字化劳动教育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三、“三传劳”实践路径,深耕劳动教育
1. 传播劳动思想: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公益讲座、学术研讨会、高端论坛等活动,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份,开展校际、校企、区域交流116站次,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近300场(含“三传劳”141场 ,“四传研”153场),向广大师生传播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例如在吉林白城医专开启“三深入”首场实践,线下400名学子聆听《勤为径劳作舟》第一课,线上近万人同步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热情;在南京高校研讨会学习“四度四可”理论,融入主流学术圈,提升团队理论高度,为传播劳动思想注入理论深度。
2. 传承劳动精神:深入挖掘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非遗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内涵,开展劳动之星评选、非遗传承实践、拜访劳动教育名家等活动。在贵阳商贸学校的大型公开课评选“劳动之星”,彭雨莎等学子在技能劳育中感悟“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河南镇平工艺美专,运用“劳育通”惠及千名师生,让“举世无双”的玉雕作品成为“劳育为公”的生动注脚;通过拜访许红平校长等黄炎培奖获得者,汲取杰出教育者的精神养分,让劳动精神代代相传。
3. 传习劳动技能: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劳育融合实践,参与人社部课题研究推动智能评价落地,并编写“互联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海南技师学院工作室学习全国首家省级中职劳育工作室经验,推动德州陵城职中等基地专业化建设;在金华职院“劳动别样美”工作室探索农学专业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新路径;在徐州技师学院参与人社部课题结题,展示数智赋能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惠及7933名师生;编写的5部教材中,1部入选“十四五”国规教材,为劳动技能传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数智赋能,拓展劳动教育新空间
1. 自主研发小程序:团队自主研发“劳育通”“五育通”“数智劳动教育云平台”等微信小程序,构建智能化教学、实践、评价生态。教师可通过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布置作业、开展线上教学;学生能便捷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在线学习劳动技能课程;评价系统则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劳动表现进行评估。
2. 线上公益讲座与公开课:线上公益讲座单场最高吸引2.1万人次参与(《勤为径劳作舟》2022新年课),累计学习时长达36万小时 。“千校万师”公开课打破时空限制,如河南女子职业学院6000人云端课、盐城生物工程学校5000人讲座,让数十万师生共享优质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劳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五、工作成效与社会影响
1. 教学成果:获评劳动教育领域省部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彰显了团队在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卓越成就。
2. 学术研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开发“劳动教育指导师”系列课程及题库,200余名教师通过测评获证,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专业支持。
3. 队伍培育:培育劳动教育品牌校、名教研员“双百”以上,培训师资数千人,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4. 社会认可:获《学习强国》《中国城市报》、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官媒报道,数智劳育实践引发广泛关注,提升了团队及劳动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六、未来展望
站在2025年这一节点,回顾过往,团队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团队将继续深化“三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三传劳”“五传研”工作,启动“双百计划”(培育百名教研员、百所数智赋能建设校),筹划劳动教育研究平台。不断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2020-2025年“三传劳”“五传研”工作纪实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创新发展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5月,以河南商丘技师学院侯银海老师为牵头人,联合全国职业院校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成立了“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五年来,团队以“传播劳动思想、传承劳动精神、传习劳动技能”(三传劳)为使命,以“协同备课多元化、协同育人生态化、协同发展体系化”为方法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将从团队建设、理论创新、实践成果、社会影响及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全面梳理团队2020-2025年间的工作轨迹与突出贡献。
一、团队组建与理念创新:奠定“三协同”发展根基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的成立,源于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回应。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在此背景下,河南商丘技师学院高级技师侯银海老师联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于2020年5月正式组建团队,确立了“传习耕读文明、赓续劳动精神、争做劳动育人先锋”的组织使命 。
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职业院校,形成了跨地域、跨院校的协作网络。成立之初,团队便提出了“三协同”工作理念:
协同备课多元化:打破校际壁垒,整合全国优质师资开展联合教研;
协同育人生态化:构建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育人生态系统;
协同发展体系化:建立从课程开发到评价反馈的完整劳动教育体系 。
在理论创新方面,团队提出了“教学做展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学、做、展、评”五个有机环节,形成劳动教育的闭环系统。同时,团队创新性地将劳动教育目标具象化为“一个核心、二个方案、三个日志、四个维度评价、五位一体”的实施框架,为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
团队带头人侯银海老师作为“职教鲶鱼”和“数智化劳动教育第一人”,将其二十余年职教经验融入团队建设。从2002年技术积淀期到2011-2019年全国拓展期,再到2020年后的劳动教育创新期,侯银海老师带领团队实现了从传统职教向数智化劳动教育的跨越 。这种个人专业成长与团队发展的高度融合,成为“三协同”团队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
二、“三传劳”实践体系: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三传劳”作为团队核心实践理念,包含“传播劳动思想、传承劳动精神、传习劳动技能”三个维度,形成了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五年来,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三传劳”理念深入学校、班级和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一)传播劳动思想:构建全员参与的理论学习网络
团队以“深入学校传播”为路径,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劳动思想的广泛传播。2020年12月,团队在吉林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首站“破冰之旅”,《勤为径劳作舟》公开课吸引线下400名学子与线上近万人同步参与,成功点燃了师生的劳动热情 。此后,团队陆续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百校行”活动,截至2025年,累计完成校际、校企、区域交流116站次,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近300场,惠及师生逾百万人次 。
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团队打造了“劳育通”“五育通”“数智劳动教育云平台”等微信小程序,构建智能化教学生态系统。其中,“千校万师”公开课项目打破时空限制,单场最高吸引2.1万人次参与(《勤为径劳作舟》2022新年课),累计学习时长达36万小时 。河南女子职业学院6000人云端课、盐城生物工程学校5000人讲座等大型活动,展现了团队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影响力 。
团队还注重劳动思想的学术提升。2021年5月,在南京高校研讨会上,团队学习“四度四可”理论,融入主流学术圈;2025年召开人工智能方向劳动教育工作坊研讨会,探索数智赋能新场景,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理论高度 。
(二)传承劳动精神:打造浸润式育人体验
团队通过“深入班级传承”路径,将劳动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2023年6月,贵阳商贸学校大型公开课评选“劳动之星”,彭雨莎等学子在技能劳育中深刻感悟“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内涵 。在河南镇平工艺美专,团队将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结合,通过“劳育通”平台展示“举世无双”玉雕作品,使千名师生体会到“劳育为公”的价值追求 。
团队特别重视榜样力量的引领作用。2024年1月,团队拜访黄炎培奖获得者许红平校长等教育名家,通过交流汲取精神养分;同时培育百名品牌校、百名优秀教研员,打造劳动教育师资“先锋队”,形成“培训-实践-研究”三维发展路径 。
在精神传承载体建设上,团队创新设计了“三个日志”系统(学校日志、班集体日志和个人日志),通过记录与反思促进劳动精神内化。团队还开发了“劳动教育清单”和相关服务团体标准,统一指导千校万师万班开展教学,有效解决各自为战问题 。
(三)传习劳动技能:建立产教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
“深入学生传习”是团队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核心路径。团队与200余所学校、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工业生产、服务业体验等实践课程。海南技师学院工作室、德州陵城职中基地等成为技能传习的典范 。金华职院“劳动别样美”工作室探索农学专业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新路径,展现了专业劳育融合的创新实践 。
在技能评价方面,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6月,徐州技师学院参与人社部《数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课题结题,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劳动素养报告,惠及7933名师生 。团队开发的“五维三阶”评价模型(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就业参考 。
教材与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团队编写“互联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5部,其中《中职生劳动教育教程》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出版中职、高职、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教程》四本,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系统化的教学资源 。团队还开发了非备案职业“劳动教育指导师人才测评指南”系列培训课程,建设标准化题库,全国200多名教师通过测评获证
表:“三传劳”三维度实践体系主要成果(2020-2025)
实践维度核心举措关键成果覆盖规模
传播劳动思想百校行活动、数字平台建设、学术研讨开展活动300场,开发3个数字平台31省份,百万人次
传承劳动精神劳动之星评选、非遗传承、榜样引领培育“双百”师资,建立评价标准200余所院校
传习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开发、数智评价5部教材,200个基地,评价体系7933名师生直接受益
三、“五传研”协同机制:创新劳动教育发展模式
“五传研”作为“三协同”团队的工作方法论,包含“传理论、传方法、传技术、传经验、传文化”五个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劳动教育研究与发展体系。这一机制通过多元协同,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发展中的资源分散、师资不足、标准缺失等问题。
(一)理论建构与标准研发
团队在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0-2021年,团队牵头起草了《劳动教育三协同服务团体标准》和《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为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标准基于“三协同”理念,明确了劳动教育实施的框架和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流程、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关键要素,填补了国内劳动教育团体标准的空白。
在理论创新方面,团队提出了“四度四可”评价理论,即从“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四个维度,构建可测量、可评价、可追踪、可改进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2021年南京高校研讨会上,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提升了团队在学术圈的影响力 。
团队还创新性地将劳动教育分解为“五进五育育五好学生”实践模型:
进社会:以劳树德,培育思想品德好;
进课室:以劳增智,培育学习成绩好;
进图书馆:以劳育美,培育审美能力好;
进体育场馆:以劳强体,培育身体素质好;
进实验实训室:以劳创新,培育创新实践好 。
这一模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有机融合。
(二)数字赋能与平台建设
团队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打造了一系列创新平台。2020年,团队创设了全国首个面向全国3000所学校开通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劳育通”平台(小程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生生通、“千校万师万班”线上先下互动互通 。该平台曾吸引全国3055名教师与41314名同学参与,有效缓解了劳动教育师资紧缺问题 。
随着技术发展,团队不断升级数字化平台。2024年,团队开发的“五育通”平台和“数智劳动教育云平台”投入使用,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三协同”数字化育人生态系统 。这些平台具有以下创新功能:
智能备课系统:支持跨校协同备课,共享教案和资源;
实践记录模块:学生可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上传劳动实践过程;
多维评价工具:自动生成学生劳动素养报告,支持多元评价;
资源中心:汇集全国优秀劳动教育案例和教学资源 。
截至2025年,团队累计开展线上线下专题研讨52场、讲座37场、师资培训25次,赋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个,吸引200余所院校加入 。通过“教学做展评”五位一体教学法,覆盖师生数十万人次,推动劳动教育从“分散探索”迈向“全域协同” 。
(三)产教融合与师资培育
团队深入推动劳动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与200余所学校、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工业生产、服务业体验等课程,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 。团队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有效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导向性 。
在师资培训方面,团队开发了劳动教育指导师测评体系,培训教师数千人,200余人获专业认证 。团队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培育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培训-实践-研究”三维发展路径 。2022年,团队发起“千校万师万班公开课”项目,通过示范教学和案例分享,提升全国劳动教育师资水平 。
团队还创新师资培训形式,如2021年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做展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示范,主持跨省协同备课研讨会(全国20余所院校参与),确立“做中学+展评结合”职教范式 。这种沉浸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培训效果。
表:“五传研”核心内容与成果
传导维度主要内容典型成果创新特点
传理论劳动教育理论体系、评价模型“四度四可”理论、团体标准系统性、可操作性
传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路径“教学做展评”五位一体模式实践导向、闭环设计
传技术数字平台、智能工具“劳育通”“五育通”平台跨时空、资源共享
传经验案例分享、最佳实践200余个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产教融合、因地制宜
传文化劳动精神、耕读文明非遗传承、劳动之星评选文化浸润、价值引领
五、未来展望:从“三协同”到“三融五金”的发展蓝图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2020-2025)成果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2025-2030),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团队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内容
团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25年发布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从“三协同”到“三融”模式的战略升级,提出了“五金”实施方案 :
“三融”新模式: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劳动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科教融汇: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劳动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
普职融通:打破教育类型壁垒,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劳动资源共享 。
“五金”工程:
金课程:开发一批精品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金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材,适应不同学段需求;
金师资:打造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金实训:建设高标准劳动实践基地,提供真实职业环境体验;
金评价: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实现科学化、数字化评估 。
团队还启动了“双百计划”,计划培育百名劳动教育教研员和百所数智赋能建设校,进一步扩大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同时筹划建立劳动教育研究平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互动融合 。
(二)数字化与国际化发展方向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数智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以“劳育通”小程序为核心支撑,构建更加完善的“三协同”数字化育人模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区域联动 。团队计划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如AR/VR实训模块、智能评价系统等,提升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
在国际化方面,团队将推动劳动教育“职教出海”,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培养人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成果与模式,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质量提升与生态构建
未来五年,团队将把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重点关注:
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劳动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定期开展质量评估;
成果转化机制:将优秀实践案例转化为可推广的模式和方案;
持续改进循环:基于评价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
在生态系统构建上,团队将进一步完善“家校社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开放、多元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 。通过组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社区活动,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
团队带头人侯银海老师表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劳动教育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三协同'聚合力,以'三传劳'铸灵魂,以'三深入'扎根基,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实施,“三协同”团队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劳动教育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