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协同”劳育联盟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评分标准(征求意见稿)
一、制定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4.《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与管理办法(试行)》
二、评选原则
导向性:突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
科学性:指标可观察、可测量、可比较;定量与定性结合。
融合性:鼓励跨学科、跨场域、跨学段协同育人。
创新性:倡导项目化、任务式、数字化等教学方式改革。
公平性:评委异地抽取、现场亮分、全程录像、可追溯。
三、赛项设置与权重总表
| 赛项 | 内容界定 | 评分表代码 | 总分 | 是否现场操作
| 赛项1 | 劳动教育必修课(独立设课) | A | 100 分 | 是 |
| 赛项2 | 学科融合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 B | 100 分 | 是 |
四、评分标准
(一)通用维度(赛项1、赛项2共用,代码G)
G1 育人导向(10分)
5分:目标聚焦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养成。
5分:符合学段认知规律,体现“一育一课”递进。
G2 内容科学(10分)
5分:任务真实、载体适切,无安全与科学性问题。
5分:劳动项目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对应清晰。
G3 学生主体(10分)
5分:学生参与率≥90%,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5分:出现生成性问题,教师能即时转化为学习资源。
G4 过程评价(10分)
5分:评价量规课前发布,覆盖劳动知识、技能、品质三维。
5分:采集过程性证据(照片、视频、成长档案、数字徽章)。
G5 安全规范(10分)
5分:工具、设备、场域安全检查记录完整。
5分:出现突发情况,教师处置流程符合应急预案。
(二)赛项1专用维度(代码A1-A4,共60分)
A1 教学设计(15分)
5分:任务群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匹配。
5分:时间配比符合《纲要》建议:小学≥1课时/周,初中≥2课时/周,高中≥1学分。
5分:课前、课中、课后任务链闭合,体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
A2 劳动技能(15分)
5分:教师示范动作规范、讲解步骤清晰。
5分:学生操作熟练度≥80%(现场随机抽测10%学生)。
5分:工具使用效率、材料损耗率低于指标值(见附件1)。
A3 成果质量(15分)
5分:实物成果或数字化成果(二维码、微视频、小程序)完整。
5分:成果具有可用、可展、可评属性,能在校园或社区真实使用。
5分:学生当堂完成率≥85%,优秀率≥30%。
A4 价值升华(15分)
5分:课堂小结环节提炼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
5分:布置“劳动+”拓展任务(如劳动日记、家庭劳动清单、社区服务)。
5分:提供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社区参评四维反馈样例。
(三)赛项2专用维度(代码B1-B4,共60分)
B1 融合度(15分)
5分: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双向映射表清晰呈现。
5分:劳动任务作为学科问题情境的自然组成部分,非简单附加。
5分:学科知识因劳动实践而深化,劳动教育因学科知识而规范。
B2 任务设计(15分)
5分:任务具有“学科味+劳动味”双特征(例:数学测量校园绿地—设计种植方案—亲手栽培—数据回测)。
5分:任务复杂度与学段匹配,小学以体验为主,初高中以项目为主。
5分:任务成果可跨学科共享(如语文写观察日记、美术绘生长图、生物做根系切片)。
B3 学科思维(15分)
5分:学生运用学科概念、工具、方法解决劳动中的真实问题。
5分:课堂生成可见“学科语言”与“劳动语言”的互译过程。
5分:教师点拨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数据建模、史料实证)。
B4 创新表现(15分)
5分:使用数字化工具(传感器、编程、3D打印、激光切割)提升劳动效率≥20%。
5分:学生提出并验证至少1项优化方案(对比实验、迭代设计)。
5分: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已在校本课程、社团、课后服务中应用。
五、评分流程
1. 网络初评(30%):提交10分钟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生成果,淘汰后30%。
2. 现场复评(70%):
① 赛项1:评委直入课堂,连续观课1课时;课后即席抽测学生10%操作。
② 赛项2:评委提前24小时抽取班级;教师不得改动教学进度;课后学生现场答辩。
3. 成绩合成:去掉最高、最低分后取均值,保留两位小数;出现并列,按“学生现场操作抽测得分”高低排序。
六、奖项设置
1. 优质课:按参赛总数10%、20%、30%设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 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获奖教师的第一指导人。
3. 优秀组织奖:各市(高校)按获奖率、过程性材料报送及时率、安全零事故综合评定。
七、纪律与监督
1. 教师须签署原创承诺书,一经发现抄袭、过度包装,取消三年参赛资格。
2. 评委实行回避制度,近亲属、课题合作人、同校教师均须回避。
3. 全程录像、音频、评分表由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封存一年,接受实名查阅。
八、附则
1. 本标准由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负责解释。
2. 各地可据此制定市级选拔细则,但不得低于本标准。
3.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2023版评分标准》同时废止。
附件:
1. 常用劳动工具耗材损耗率指标表
2. 学生现场操作抽测记录表(样例)
3. 劳动教育融合课双向映射表(模板)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政策精神
[9(
https://jwc.ayit.edu.cn/info/1085/3718.htm)[13](https://jwc.zueb.edu.cn/info/1019/3200.htm)及全省劳动教育改革实践,结合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的职能定位,现制定2025年度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评分标准如下:
一、评分体系设计原则
1. 双轨差异化评价
区分“劳动教育必修课”(赛项1)与“学科融合课”(赛项2),设置差异化权重,突出课程属性
[9(
https://jwc.ayit.edu.cn/info/1085/3718.htm)[13](https://jwc.zueb.edu.cn/info/1019/3200.htm)。
2. 核心素养导向
紧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强调劳动观念、技能、习惯、精神的培养
[9(
https://jwc.ayit.edu.cn/info/1085/3718.htm)[10](https://www2.ncwu.edu.cn/xsc/info/1013/3706.htm)。
3. 实践创新并重
关注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技术融合度及成果转化价值
[12(
https://www.hnsfjy.edu.cn/info/1323/2054.htm)[16](http://henan.163.com/25/0616/09/K25PEOEM04398SNL.html)。
二、通用评分指标(占60%)
适用于两个赛项的基础性要求:
| **指标** | **评分要点** | 分值 |
| **1. 教学目标** | 契合学段特点,体现劳动价值观、技能目标、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 | 15 |
| **2. 内容设计** | 内容科学性、生活关联性、安全性;资源开发(如乡土素材、新技术应用)
[16(http://henan.163.com/25/0616/09/K25PEOEM04398SNL.html) | 20 |
| **3. 教学过程** | 学生主体性(实操时长≥70%)、师生互动有效性、问题解决逻辑清晰
[10(https://www2.ncwu.edu.cn/xsc/info/1013/3706.htm) | 25 |
| **4. 教师素养** | 语言表达、课堂调控、劳动示范规范性;劳动教育理念阐释深度 | 15 |
| **5. 教学评价** | 过程性评价设计(如劳动清单、成长档案);成果反馈及时性 | 10 |
**三、赛项专属评分指标(占40%)
#### **赛项1:劳动教育优质课(必修课)**
| **指标** | **评分要点** | 分值 |
| **劳动价值渗透** | 结合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等时代主题,强化社会责任教育
[1(https://baike.so.com/doc/7018626-7241522.html)[16](http://henan.163.com/25/0616/09/K25PEOEM04398SNL.html) | 15 |
| **技能体系构建** | 技能训练阶梯性(如农业种植、器械操作、服务设计);安全规范融入教学全程
[9(https://jwc.ayit.edu.cn/info/1085/3718.htm) | 15 |
| **实践场域创新** | 校内外基地协同利用(如校企合作、社区服务);劳动成果应用转化[14](
https://www2.ncwu.edu.cn/xsc/info/1013/3753.htm) | 10 |
#### **赛项2: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
| **指标** | **评分要点** | 分值 |
| **融合自然度** | 劳动元素与学科知识有机衔接,避免生硬嫁接(如数学测量用于木工、化学知识用于环保制作)
[8(https://jwc.sqnu.edu.cn/info/1028/10609.htm)[16](http://henan.163.com/25/0616/09/K25PEOEM04398SNL.html) | 20 |
| **跨学科协同** | 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如“传统工艺+历史+设计”项目)
[16(http://henan.163.com/25/0616/09/K25PEOEM04398SNL.html) | 10 |
| **劳动思维培养** | 通过学科活动渗透劳动价值观(如实验器材整理中的责任意识、数据记录中的严谨态度)[4](
https://www.lit.edu.cn/jwc/info/1179/14947.htm) | 10 |
四、创新与特色加分项(上限15分
| **维度** | **示例** |
| **技术融合** | 运用VR/AR模拟劳动场景、物联网监测植物生长
[1(https://baike.so.com/doc/7018626-7241522.html)[12](https://www.hnsfjy.edu.cn/info/1323/2054.htm) |
| **模式创新** | 项目式学习(PBL)、跨校协作劳动
[16(http://henan.163.com/25/0616/09/K25PEOEM04398SNL.html) |
| **地域特色** | 非遗技艺传承(如南阳玉雕、开封汴绣)、乡土课程开发[1(
https://baike.so.com/doc/7018626-7241522.html)[15](https://www.163.com/dy/article/K96F3B0A0534NF5N.html) |
| **成果影响力** | 学生作品获专利/参展、服务社区的实际效益(如农产品义卖助农)
[12(https://www.hnsfjy.edu.cn/info/1323/2054.htm) |
五、否决项
出现以下情况直接取消评优资格:
1. 教学内容违反劳动安全规范(如未配备防护用具的危险操作)[9](
https://jwc.ayit.edu.cn/info/1085/3718.htm);
2. 教学设计抄袭或侵犯知识产权[10](
https://www2.ncwu.edu.cn/xsc/info/1013/3706.htm);
3. 课堂中存在歧视性言行或价值观偏差[6](
https://jyt.henan.gov.cn/2025/06-19/3171466.html)。
六、评分流程说明
1. 材料初评(60%):依据提交的授课视频、教学设计进行盲审[10](
https://www2.ncwu.edu.cn/xsc/info/1013/3706.htm);
2. 现场复评(40%):
- 随机抽取课题,限时备课(赛项1侧重实操设计,赛项2侧重融合路径)(
https://jyt.henan.gov.cn/2025/06-19/3171466.html);
- 答辩环节考察劳动教育理论理解与反思能力
[14(
https://www2.ncwu.edu.cn/xsc/info/1013/3753.htm)。
> 本标准依据《省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意见》
[9(
https://jwc.ayit.edu.cn/info/1085/3718.htm)及全省课程改革实践制定,旨在推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落地。各地可参考此框架细化校本评价细则,优秀案例将通过省教育资源平台推广
[6(
https://jyt.henan.gov.cn/2025/06-19/3171466.html)。
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2025年度河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评分参考标准
一、评分原则
- 导向性: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河南省相关文件为指导,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 科学性:注重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以及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效果。
- 公平性:采用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方式,确保评分过程公开透明。
- 示范性:突出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科融合实践。
二、赛项1:劳动教育优质课评分标准
(一)教学设计(30分)
- 目标设定(10分)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目标。目标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注重学段特点与学生实际需求。
- 内容设计(10分)教学内容紧扣劳动教育主题,注重真实情境创设,体现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内容科学严谨,逻辑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方法与策略(10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合理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如基地、工具、技术等),体现地域特色。
(二)教学实施(40分)
- 课堂组织(15分)教学环节完整,时间分配合理,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参与度高。注重劳动安全教育,保障实践环节安全。
- 教学互动(15分)师生、生生互动有效,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及时反馈与评价,关注学生劳动态度与技能提升。
- 实践效果(10分)劳动任务完成度高,成果展示完整(如手工作品、服务记录等),体现劳动价值。课堂生成性问题处理得当,体现教师应变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效果(20分)
- 教学反思(10分)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表现及改进方向进行客观分析,逻辑清晰。
- 教学效果(10分)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显著,课堂满意度调查结果优秀(需提供佐证材料)。
(四)材料规范性(10分)
- 授课视频(40-45分钟)真实完整,无剪辑配音,符合技术要求(如分辨率1280×720、码率1024kbps等)。
- 教学设计格式规范,封面信息完整,无泄露个人信息或单位名称。
三、赛项2: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优质课评分标准
(一)学科融合度(30分)
- 融合创新性(15分)立足学科本质,自然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如语文课通过劳动主题写作、数学课设计劳动量计算任务等)。避免牵强附会,体现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联系。
- 目标达成(15分)学科知识与劳动素养培养双线并进,教学目标清晰可测。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50分)
- 学科教学(20分)学科知识讲解准确,教学方法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学科能力提升显著。
- 劳动渗透(20分)劳动教育渗透自然,通过学科任务引导学生体验劳动价值(如科学课设计环保小制作、历史课模拟古代劳动场景等)。注重学科与劳动的跨学科思维培养。
- 课堂效果(10分)学生参与积极,学科目标与劳动目标均有效达成,形成可推广的融合案例。
(三)材料与成果(20分)
- 教学设计需突出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逻辑,视频展示学科活动与劳动实践的结合过程。
- 提交学科融合案例分析报告(需体现数据或学生反馈)。
四、评分等级与比例
- 一等奖(15%):教学设计、实施、反思均表现卓越,具有显著示范性和创新性。
- 二等奖(25%):教学效果突出,符合课程标准,无明显短板。
- 三等奖(30%):达到基本要求,但在某些环节存在改进空间。
五、评分依据与说明
- 评分依据:参赛材料(授课视频、教学设计)的原创性、规范性及技术合规性。现场复评表现(仅限一、二等奖候选教师),包括教学展示、答辩等环节。
- 否决项:泄露个人信息或单位名称;视频存在剪辑、配音等造假行为;教学内容偏离劳动教育主题或学科融合目标。
注:本评分标准由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负责解释,最终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引用文件:省教育厅办公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