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小雪初寒藏万物,农闲蓄力待春归
【24节气之农事】小雪初寒藏万物,农闲蓄力待春归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蓄藏与转化"为核心理念,聚焦小雪时节"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的物候特征与"农事暂歇,蓄力待春"的农事特点。引导学员在初冬时节的农事观察与准备中,理解自然规律的冬藏智慧,感悟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蓄力待发的哲理。
一、 课程说明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时,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中原地区有"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的农谚,反映了小雪降雪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小雪时节,中原大地的农事活动进入相对舒缓的阶段。主要农事包括: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如冬小麦的镇压保墒;设施农业的防寒保暖;农产品的冬季储藏与加工;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修等。本课程将紧扣小雪节气初雪降临、地气闭塞、万物收藏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观察与准备活动,让学员理解"冬藏春发"的农事规律,感悟蓄力待发、顺应天时的人生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初雪特征和土壤状态,理解小雪节气的物候特点及其对农作物越冬的影响;探究降雪对土壤保温保墒的科学原理。
实践操作: 掌握小雪时节农事管理技能(如土壤保温、农产品储藏),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准备的实践方法。
情感价值: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在指导实践中深化对冬季农事的理解,锻炼观察与规划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在参与中体会"冬藏"的智慧,传递顺应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研究小雪节气物候特征和中原农事特点
准备温度计、雪量测量工具、土壤采样工具
设计课程活动和实践方案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准备防寒衣物和记录工具
了解小雪节气相关知识
准备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心态
(二)课中实施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25分钟)"察雪知冬"
测量气温和地温变化
观察初雪特征和土壤状态
记录物候变化现象
环节二:合作探究(40分钟)"冬藏智慧"
分组开展土壤保温实践
学习农产品储藏方法
探讨冬季农事管理要点
环节三:实践拓展(25分钟)"蓄力待春"
制作冬季农事计划
学习传统储藏技艺
制定春季生产准备方案
2. 研学作业
体验卡:
小雪时节气温___℃,地温___℃
土壤冻结深度约___厘米
观察到的主要物候现象是___
探究卡:
分析降雪对土壤保温的作用机制
探讨不同储藏方法的科学原理
设计越冬作物防寒方案
拓展卡:
记录一周温度变化曲线
实践一种传统储藏方法
制定家庭春季种植计划
(三)课后反思
从三个维度分享收获:
生命质量:冬藏带来的充实感
生存能力:观察与规划能力的提升
生活状态: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四、 作业答案
体验卡:
(实测数据)
(实测数据)
土壤冻结/初雪降临等
探究卡:
雪层隔热减少地温散失
低温抑制微生物活动
覆盖保温+合理灌溉
拓展卡:
温度呈下降趋势
如地窖储藏马铃薯
包括作物选择和时间安排
课程寄语: 让小雪的宁静滋养求知的心灵,在冬藏中积蓄春发的力量,体会顺应天时、从容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