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之农事】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0

24节气之农事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收获与收藏"为核心理念,聚焦霜降时节"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的物候特征与"秋收扫尾,冬藏准备"的农事要务。引导学员在深秋时节的农事实践中,理解自然规律的时序变化,感悟农耕文化中珍惜收获、顺应天时的智慧,实现气象观测、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草木开始黄落,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农谚云:"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对于中原农事而言,霜降是秋收作物的"最后抢收期"和越冬作物的"关键保护期"。红薯、花生等晚秋作物进入最后收获期,棉花采摘进入尾声,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需要防霜防冻。本课程将紧扣霜降节气气温骤降、初霜出现、秋收冬藏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收获与保护活动,让学员深刻理解"抢收防霜"的农事要领,感悟时序更替、珍惜收获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霜的形成和气温变化,理解霜降节气的天文意义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探究霜冻对作物的影响及防护原理,连接地理、生物课本中关于气象变化、植物生理及生态系统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霜降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霜冻观测、晚秋作物抢收、越冬作物防冻),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观察物候)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收获与防护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应急处理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珍惜时光、未雨绸缪、感恩自然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霜降节气的天文气象含义、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研究中原地区霜降农事(抢收、防霜)及与季节转换相关的农谚。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温度计、放大镜、收获工具(锄头、篮子)、防冻材料(草帘、塑料膜)、记录本、显微镜(观察霜晶)。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收获及防护区域,强调工具使用安全及防寒措施。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霜降时节,抢收防霜"的紧迫,学习季节转换的农事要点。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收获及防护工具,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霜降后会出现霜?""如何预防霜冻对作物的伤害?"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观霜知寒"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用温度计测量当前气温,特别关注早晚温差。观察植物叶片上的霜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形态。这些霜降时节的特殊气候对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测量并记录气温、观察霜晶形态,讲解霜降时节"气温骤降,水汽凝华成霜"的气象原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抢收防霜"

导师引导思维: "农谚说'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霜降时节要抢收作物?如何预防霜冻对作物的伤害?"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抢收防霜"实践活动。

抢收组: 观察晚秋作物成熟度,学习判断收获时机,实践抢收、储存等方法。

防霜组: 检查越冬作物生长情况,学习覆盖、熏烟等防霜技巧,探讨防寒防冻措施。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抢收及时,防霜有效"的农事原则。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冬藏智慧"

导师引导思维: "霜降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为冬天储藏食物的季节。古人有哪些储藏食物的智慧?"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学习传统储藏方法,如地窖储藏、晾晒干燥等。讨论珍惜粮食、传承智慧的重要性。制作"霜降储藏指南"卡片,记录储藏小妙招,分享给家人。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霜降时节,我测量的早晚温差是( )℃,观察到霜晶形成的时间是( )。

我发现作物在霜降时节容易出现( )现象,这是因为( )。

霜降时节农事要遵循( )、( )、( )的原则。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为什么霜降后会出现霜?霜冻对作物有哪些危害?

思辨: 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做好防霜准备?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农业智慧?

思辨: 古人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记录一周的气温变化,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实践: 观察并记录一种霜降时节成熟的作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适合霜降时节食用的养生菜肴,与家人分享。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抢收的忙碌中劳作,我们是否更加体会到"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掌握了防霜储藏的方法后,是否让我们应对季节转换更加从容自在?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收获防护,更是如何观察天象、预测变化、应急处理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未雨绸缪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气象观测、农事劳作与储藏智慧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季节转换"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懂得准备、善于规划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

(受冻害),(气温过低,细胞结冰)

(及时抢收),(有效防霜),(智慧储藏)

探究卡:

霜降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当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水汽凝华成霜。霜冻会使作物细胞结冰,导致组织损伤。

可以通过覆盖、灌水、熏烟等方法预防霜冻。这体现了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农业智慧。

(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引导思考:珍惜时光,适时而作;传承智慧,创新方法)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重点培养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践性作业,如观察柿子,了解其生长习性及采收方法)

(实践性作业,如制作柿子饼、红薯粥等暖身食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霜降时节的霜花,晶莹而深刻,映照出收获的喜悦与冬藏的智慧。让我们在抢收中学应急,在防霜中学会保护,领悟"未雨绸缪、智慧生活"的真谛。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季节特点)、内容上内化(理解适时而作)、行动上外化(落实抢收防霜),最终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在霜降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

更新:2025-09-10 17:17:5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