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秋分昼夜均,五谷丰收忙
【24节气之农事】秋分昼夜均,五谷丰收忙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平衡与感恩"为核心理念,聚焦秋分时节"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的物候特征与"丰收庆典,播种希望"的农事要务。引导学员在昼夜平分的特殊时节,理解自然规律的平衡之美,感悟农耕文化中珍惜收获、感恩天地的智慧,实现天文观测、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露》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下降,正式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秋分既是节气,也是古代的"祭月节",现在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谚云:"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收禾"、"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对于中原农事而言,秋分是秋收作物的"丰收庆典期"和越冬作物的"最佳播种期"。春玉米、夏玉米进入收获高峰期,棉花进入采摘盛期,大豆、花生等作物正值收获阶段。同时,也是播种冬小麦、越冬油菜的关键时期。本课程将紧扣秋分节气昼夜平分、天气凉爽、作物成熟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收获与播种活动,让学员深刻理解"秋收秋种"的农事要领,感悟自然平衡、珍惜收获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测日影变化,理解秋分节气的天文意义及其对农作物成熟的影响;探究昼夜平分对作物生长的科学原理,连接地理、生物课本中关于地球运动、植物生理及生态系统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秋分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日影观测、作物收获、越冬作物播种),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观察物候)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收获与播种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规划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珍惜收获、感恩自然、适时而作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秋分节气的天文气象含义、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研究中原地区秋分农事(收获、播种)及与季节转换相关的农谚。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圭表或日影测量工具、收获工具(镰刀、篮子)、播种工具(锄头、小麦种子)、记录本、秤(称重收获作物)。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收获及播种区域,强调工具使用安全。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秋分丰收,感恩天地"的喜悦,学习季节转换的农事要点。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收获及播种工具,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秋分昼夜平分?""如何估算作物产量?"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测影知秋"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用圭表测量当前日影长度,与夏至时的记录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观察作物的成熟度,与白露时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些秋分时节的特殊气候对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测量并记录日影长度,观察作物成熟状态,讲解秋分时节"昼夜平分,阴阳平衡"的天文原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丰收播种"
导师引导思维: "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秋分时节既要收获又要播种?如何估算作物产量?"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丰收播种"实践活动。
丰收组: 学习作物产量估算方法,实践收割、采摘等收获技巧,称重记录收获成果。
播种组: 整地施肥,学习冬小麦的播种技巧,探讨播种深度、间距等要点。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适时收获,适时播种"的农事原则。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感恩庆典"
导师引导思维: "秋分时节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应该如何感恩自然的馈赠?古人是如何庆祝丰收的?"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学习制作简单的丰收庆典装饰,如用收获的作物制作装饰品。讨论感恩自然、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制作"秋分感恩卡",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秋分时节,我测量的日影长度是( )厘米,与夏至时相比( )(填变长/变短)。
我今天收获的作物是( ),估算产量为( )公斤。
秋分时节农事要遵循( )、( )、( )的原则。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为什么秋分昼夜平分?这给作物生长带来哪些影响?
思辨: 如何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估算产量?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农业智慧?
思辨: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记录一周的日出日落时间,验证"秋分日后昼短夜长"的说法。
实践: 观察并记录一种秋分时节成熟的作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适合秋分时节食用的养生菜肴,与家人分享。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丰收的喜悦中劳作,我们是否更加体会到"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掌握了感恩自然的方法后,是否让我们应对季节转换更加从容自在?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收获播种,更是如何观察物候、把握时机、规划未来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未雨绸缪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天文观测、农事劳作与感恩教育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季节转换"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懂得感恩、善于规划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变长)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适时收获),(适时播种),(感恩自然)
探究卡:
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促进养分积累。
可以通过测量作物株高、穗数、粒数等指标来估算产量。这体现了精细管理、科学种田的农业智慧。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我们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感恩农民的辛勤劳动。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重点培养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践性作业,如观察水稻,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性作业,如制作南瓜饼、柿子饼等秋季食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秋分时节的阳光,温暖而均衡,照亮丰收的喜悦与感恩的心情。让我们在丰收中学感恩,在播种中学会展望,领悟"平衡发展、智慧生活"的真谛。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季节特点)、内容上内化(理解适时而作)、行动上外化(落实收获播种),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在秋分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