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处暑禾乃登,秋收正当时
【24节气之农事】处暑禾乃登,秋收正当时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收获与感恩"为核心理念,聚焦处暑时节"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的物候特征与"抢收秋粮,播种希望"的农事要务。引导学员在季节转换的农事实践中,理解自然规律的循环往复,感悟农耕文化中珍惜收获、感恩自然的智慧,实现天文观测、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暑气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即将开始。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农谚云:"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见新花,采摘好时机"。对于中原农事而言,处暑是秋收作物的"成熟收获期"和秋播作物的"关键管理期"。春玉米进入完熟期,棉花进入吐絮盛期,夏播作物正值收获阶段。同时,也是播种菠菜、香菜等越冬蔬菜的关键时期。本课程将紧扣处暑节气暑气消退、秋高气爽、作物成熟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收获与播种活动,让学员深刻理解"秋收秋种"的农事要领,感悟春华秋实、珍惜收获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季节转换的物候变化,理解处暑节气的天文意义及其对农作物成熟的影响;探究昼夜温差对作物品质形成的科学原理,连接地理、生物课本中关于地球运动、植物生理及生态系统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处暑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作物成熟度判断、秋播作物播种),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观察物候)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收获与播种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规划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珍惜收获、感恩自然、适时而作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处暑节气的天文气象含义、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研究中原地区处暑农事(收获、播种)及与季节转换相关的农谚。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温度计、湿度计、收获工具(镰刀、篮子)、播种工具(锄头、种子)、记录本。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收获及播种区域,强调工具使用安全及防暑措施。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处暑时节,收获感恩"的喜悦,学习季节转换的农事要点。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收获及播种工具,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处暑后天气转凉?""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成熟?"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感秋知凉"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用温度计测量当前气温和湿度,感受空气中的凉意。观察作物果实的状态,是否有成熟迹象?触摸土壤,感受温度变化。这些处暑时节的特殊气候对作物成熟有什么影响?"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测量并记录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观察作物果实状态,讲解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利于养分积累"的植物生理特点。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收获播种"
导师引导思维: "农谚说'处暑见新花,采摘好时机',但又说'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处暑时节既要收获又要播种?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成熟?"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收获播种"实践活动。
收获组: 观察作物成熟度,学习判断收获时机,实践收割、采摘等收获方法。
播种组: 整地施肥,学习秋播作物的播种技巧,探讨播种深度、间距等要点。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适时收获,适时播种"的农事原则。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感恩自然"
导师引导思维: "处暑时节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应该如何感恩自然的馈赠?古人是如何庆祝丰收的?"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学习制作简单的感恩卡片,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讨论感恩自然、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制作"处暑感恩指南"卡片,记录感恩小妙招,分享给家人。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处暑时节,我测量的气温是( )℃,湿度是( )%。
我发现作物在处暑时节容易出现( )现象,这是因为( )。
处暑时节农事要遵循( )、( )、( )的原则。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为什么处暑后昼夜温差加大?这给作物品质形成带来哪些好处?
思辨: 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成熟?不同的作物有哪些不同的成熟标志?
思辨: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温度、降水),绘制天气变化曲线图。
实践: 观察并记录一种处暑时节成熟的作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适合处暑时节食用的养生菜肴,与家人分享。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丰收的喜悦中劳作,我们是否更加体会到"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掌握了感恩自然的方法后,是否让我们应对季节转换更加从容自在?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收获播种,更是如何观察物候、把握时机、规划未来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顺应自然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物候观测、农事劳作与感恩教育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季节转换"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懂得感恩、善于规划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
(成熟),(昼夜温差加大,利于养分积累)
(适时收获),(适时播种),(感恩自然)
探究卡: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昼短夜长,地面辐射冷却加快,从而导致昼夜温差加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减少呼吸消耗,从而提高作物品质。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成熟标志。如玉米:苞叶变黄、籽粒硬化;棉花:棉铃开裂、吐絮;大豆:叶片变黄、豆荚变褐等。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特性来判断。
(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引导思考: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而作;珍惜收获,规划未来;顺应季节,调整生活方式)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重点培养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践性作业,如观察玉米,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性作业,如制作梨汤、银耳羹等润燥食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处暑时节的凉风,带来收获的喜悦与感恩的温暖。让我们在丰收中学感恩,在播种中学会展望,领悟"适时而作、智慧生活"的真谛。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季节特点)、内容上内化(理解适时而作)、行动上外化(落实收获播种),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在处暑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