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立秋禾熟,播种希望
【24节气之农事】立秋禾熟,播种希望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收获与希望"为核心理念,聚焦立秋时节"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物候变化与"收获夏实,播种秋希望"的农事要务。引导学员在季节转换的农事实践中,理解自然规律的循环往复,感悟农耕文化中适时而作、展望未来的智慧,实现天文观测、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虽然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农谚云:"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栽葱,白露栽蒜"。对于中原农事而言,立秋是夏收作物的"收获扫尾期"和秋播作物的"关键播种期"。春玉米进入成熟收获期,棉花进入吐絮期,夏播作物正值灌浆成熟阶段。同时,也是播种萝卜、白菜等秋播作物的关键时期。本课程将紧扣立秋节气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作物成熟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收获与播种活动,让学员深刻理解"秋收秋种"的农事要领,感悟春华秋实、适时而作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季节转换的物候变化,理解立秋节气的天文意义及其对农作物成熟的影响;探究昼夜温差对作物品质形成的科学原理,连接地理、生物课本中关于地球运动、植物生理及生态系统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立秋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作物成熟度判断、秋播作物播种),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观察物候)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收获与播种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规划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珍惜收获、适时而作、展望未来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立秋节气的天文气象含义、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研究中原地区立秋农事(收获、播种)及与季节转换相关的农谚。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温度计、湿度计、收获工具(镰刀、篮子)、播种工具(锄头、种子)、记录本。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收获及播种区域,强调工具使用安全及防暑措施。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立秋时节,收获希望"的喜悦,学习季节转换的农事要点。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收获及播种工具,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立秋后天气转凉?""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成熟?"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感秋知凉"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用温度计测量当前气温和湿度,感受空气中的凉意。观察作物果实的状态,是否有成熟迹象?触摸土壤,感受温度变化。这些立秋时节的特殊气候对作物成熟有什么影响?"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测量并记录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观察作物果实状态,讲解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利于养分积累"的植物生理特点。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收获播种"
导师引导思维: "农谚说'立秋十天遍地黄',但又说'立秋栽葱,白露栽蒜',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立秋时节既要收获又要播种?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成熟?"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收获播种"实践活动。
收获组: 观察作物成熟度,学习判断收获时机,实践收割、采摘等收获方法。
播种组: 整地施肥,学习秋播作物的播种技巧,探讨播种深度、间距等要点。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适时收获,适时播种"的农事原则。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展望未来"
导师引导思维: "立秋时节人体容易感到秋燥,古人是如何应对秋燥的?(引导思考饮食调节、作息调整)。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学习制作简单的润燥饮品(如梨汤、银耳羹),讨论秋季健康生活方式。制作"立秋养生指南"卡片,记录防秋燥小妙招,分享给家人。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立秋时节,我测量的气温是( )℃,湿度是( )%。
我发现作物在立秋时节容易出现( )现象,这是因为( )。
立秋时节农事要遵循( )、( )、( )的原则。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为什么立秋后昼夜温差加大?这给作物品质形成带来哪些好处?
思辨: 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成熟?不同的作物有哪些不同的成熟标志?
思辨: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温度、降水),绘制天气变化曲线图。
实践: 观察并记录一种立秋时节成熟的作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适合立秋时节食用的养生菜肴,与家人分享。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丰收的喜悦中劳作,我们是否更加体会到"春华秋实"的自然法则?掌握了防秋燥的方法后,是否让我们应对季节转换更加从容自在?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收获播种,更是如何观察物候、把握时机、规划未来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顺应自然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物候观测、农事劳作与健康养生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季节转换"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懂得调适、善于规划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
(成熟),(昼夜温差加大,利于养分积累)
(适时收获),(适时播种),(防秋燥)
探究卡:
立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昼短夜长,地面辐射冷却加快,从而导致昼夜温差加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减少呼吸消耗,从而提高作物品质。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成熟标志。如玉米:苞叶变黄、籽粒硬化;棉花:棉铃开裂、吐絮;大豆:叶片变黄、豆荚变褐等。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特性来判断。
(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引导思考: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而作;珍惜收获,规划未来;顺应季节,调整生活方式)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重点培养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践性作业,如观察玉米,了解其生长习性及收获方法)
(实践性作业,如制作梨汤、银耳羹等润燥食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立秋时节的凉风,带来收获的喜悦与希望的憧憬。让我们在丰收中学感恩,在播种中学会展望,领悟"适时而作、智慧生活"的真谛。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季节特点)、内容上内化(理解适时而作)、行动上外化(落实收获播种),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在立秋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