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大暑淬炼,农事匠心
【24节气之农事】大暑淬炼,农事匠心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淬炼与坚守"为核心理念,聚焦大暑时节"湿热交蒸,万物华实"的气候特征与"抗旱防病虫,保秋收希望"的农事要务。引导学员在极端气候下的农事实践中,理解作物生长的韧性,感悟农耕文化中顺应自然、坚持守望的智慧,实现气象观测、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此时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
农谚云:"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对于中原农事而言,大暑是秋作物生长的"关键考验期"和夏播作物的"重要管护期"。春玉米进入成熟期,棉花进入花铃盛期,夏播作物正值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此时高温高湿,农作物需水达到高峰,同时病虫害也进入高发期。本课程将紧扣大暑节气高温多湿、灾害频发、作物需水旺盛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观测与劳作,让学员深刻理解"暑热管理"的农事要领,感悟坚持守望、应对挑战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极端气候下的作物表现,理解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原理,连接生物、地理课本中关于植物生理、生态系统及灾害应对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大暑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节水灌溉、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观察天气)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极端气候下的农事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应变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坚持守望"的重要性,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顺应自然、坚韧不拔、应对挑战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大暑节气的天文气象含义、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研究中原地区大暑农事(灌溉、排水、防病虫)及与灾害应对相关的农谚。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温度计、湿度计、锄头、铲子、放大镜(观察病虫)、记录本。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观测及劳作区域,强调防暑降温及劳作安全。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大暑大热,大风大雨"的气候特点,学习应对极端天气的方法。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防暑物资,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大暑时节既要防旱又要防涝?""高温高湿环境下如何预防病虫害?"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感暑知热"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用温度计、湿度计测量当前气温和湿度,感受空气中的湿热程度。观察作物叶片的状态,是否有萎蔫或病虫害现象?触摸土壤,感受干湿程度。这些大暑时节的特殊气候对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测量并记录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观察作物叶片状态,讲解大暑时节"蒸腾作用加强,需水量大"的植物生理特点。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抗旱防涝"
导师引导思维: "农谚说'大暑不雨,秋天不收',但又说'大暑大雨,百日见霜',这矛盾吗?为什么大暑时节既要防旱又要防涝?如何根据天气情况合理灌溉?"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智慧灌溉"实践活动。
旱情组: 观察土壤墒情,学习判断作物缺水症状,实践沟灌、穴灌等节水灌溉方法。
涝情组: 检查排水沟渠,学习清沟理渠的方法,探讨暴雨来临前的防范措施。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看天、看地、看庄稼"的灌溉原则。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以热制热"
导师引导思维: "大暑时节人体容易感到不适,古人是如何应对暑热的?(引导思考饮食调节、作息调整)。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学习制作简单的防暑饮品(如绿豆汤、薄荷茶),讨论夏季健康生活方式。制作"大暑养生指南"卡片,记录防暑小妙招,分享给家人。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大暑时节,我测量的气温是( )℃,湿度是( )%。
我发现作物在中午时分容易出现( )现象,这是因为( )。
大暑时节灌溉要遵循( )、( )、( )的原则。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为什么大暑时节容易出现"旱涝急转"的天气现象?这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挑战?
思辨: 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虫害为什么容易爆发?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思辨: 古人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温度、降水),绘制天气变化曲线图。
实践: 观察并记录一种大暑时节常见的病虫害,了解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适合大暑时节食用的养生菜肴,与家人分享。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炎炎夏日中劳作,我们是否更加体会到"锄禾日当午"的艰辛?掌握了防暑降温的方法后,是否让我们应对酷暑更加从容自在?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灌溉排水,更是如何观察天象、预测变化、灵活应对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随机应变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气象观测、农事劳作与健康养生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顺应天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懂得调适、善于应对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
(萎蔫),(蒸腾作用加强,水分供应不足)
(看天),(看地),(看庄稼)
探究卡:
大暑时节副热带高压北抬,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出现短时强降水,从而导致"旱涝急转"。这要求农业生产既要做好抗旱准备,又要做好防涝安排。
高温高湿环境为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排水、科学施肥、使用生物防治等。
(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引导思考: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适应能力;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调整生活方式)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重点培养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践性作业,如观察蚜虫,了解其危害及防治方法)
(实践性作业,如制作凉拌黄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的食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大暑时节的清风,带来丝丝凉意与启迪。让我们在炎热中学保持冷静,在变化中学会应对,领悟"顺应天时、智慧生活"的真谛。在理念上深化(记住暑热特点)、内容上内化(理解灵活应变)、行动上外化(落实防暑措施),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在大暑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