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之农事】小暑温风至,田管正当时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5

24节气之农事小暑温风至,田管正当时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顺应天时,智慧应对"为核心理念,聚焦小暑时节"温风始至,蟋蟀居宇"的物候特征与"抗旱防涝,防治病虫"的农事要务。引导学员在观察作物生长和田间管理的实践中,理解自然规律的变化无常,感悟农耕文化中未雨绸缪、灵活应对的智慧,实现气象观测、科学探究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达到最热,故称小暑。我国多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正所谓"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农谚云:"小暑不管秧,秋后难满仓"、"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对于中原农事而言,小暑是秋作物生长的"关键管护期"和夏播作物的"快速生长期"。春播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棉花进入开花结铃期,夏播作物正值旺盛生长期。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农作物需水旺盛;同时高温高湿环境极易引发病虫害。本课程将紧扣小暑节气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作物生长旺盛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观测与劳作,让学员深刻理解"暑热管理"的农事要领,感悟未雨绸缪、灵活应变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温度变化和作物长势,理解小暑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虫害发生规律,连接生物、地理课本中关于植物生理、气象变化及生态平衡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小暑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灌溉排水、病虫害识别),学习利用自然规律(观察天气)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气象观测与农事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应变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顺应自然、灵活应变、防患未然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小暑节气的天文气象含义、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研究中原地区小暑农事(灌溉、排水、防病虫)及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农谚。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温度计、雨量计(可自制)、锄头、铲子、放大镜(观察病虫)、记录本。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观测及劳作区域,强调防暑降温及劳作安全。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气候特点,学习应对暑热的方法。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防暑物资,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小暑时节既要防旱又要防涝?""高温高湿环境下如何预防病虫害?"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感暑知热"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用温度计测量当前气温,感受空气中的湿度。观察作物叶片的状态,是否有萎蔫现象?触摸土壤,感受干湿程度。这些小暑时节的特殊气候对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测量并记录气温、土壤温度,观察作物叶片状态,讲解小暑时节"蒸腾作用加强,需水量大"的植物生理特点。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抗旱防涝"

导师引导思维: "农谚说'小暑不受旱,一熟顶两熟',但又说'小暑大暑,灌死老鼠',这矛盾吗?为什么小暑时节既要防旱又要防涝?如何根据天气情况合理灌溉?"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智慧灌溉"实践活动。

旱情组: 观察土壤墒情,学习判断作物缺水症状,实践沟灌、穴灌等节水灌溉方法。

涝情组: 检查排水沟渠,学习清沟理渠的方法,探讨暴雨来临前的防范措施。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看天、看地、看庄稼"的灌溉原则。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以热制热"

导师引导思维: "小暑时节人体容易感到不适,古人是如何应对暑热的?(引导思考饮食调节、作息调整)。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学习制作简单的防暑饮品(如绿豆汤、薄荷茶),讨论夏季健康生活方式。制作"小暑养生指南"卡片,记录防暑小妙招,分享给家人。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小暑时节,我测量的气温是( )℃,土壤温度是( )℃。

我发现作物在中午时分容易出现( )现象,这是因为( )。

小暑时节灌溉要遵循( )、( )、( )的原则。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为什么小暑时节容易出现"旱涝急转"的天气现象?这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挑战?

思辨: 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虫害为什么容易爆发?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思辨: 古人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温度、降水),绘制天气变化曲线图。

实践: 观察并记录一种小暑时节常见的病虫害,了解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适合小暑时节食用的养生菜肴,与家人分享。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炎炎夏日中劳作,我们是否更加体会到"锄禾日当午"的艰辛?掌握了防暑降温的方法后,是否让我们应对酷暑更加从容自在?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灌溉排水,更是如何观察天象、预测变化、灵活应对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随机应变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气象观测、农事劳作与健康养生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顺应天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懂得调适、善于应对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

(萎蔫),(蒸腾作用加强,水分供应不足)

(看天),(看地),(看庄稼)

探究卡:

小暑时节副热带高压北抬,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出现短时强降水,从而导致"旱涝急转"。这要求农业生产既要做好抗旱准备,又要做好防涝安排。

高温高湿环境为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排水、科学施肥、使用生物防治等。

(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引导思考: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适应能力;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调整生活方式)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重点培养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践性作业,如观察蚜虫,了解其危害及防治方法)

(实践性作业,如制作凉拌黄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的食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小暑时节的清风,带来丝丝凉意与启迪。让我们在炎热中学保持冷静,在变化中学会应对,领悟"顺应天时、智慧生活"的真谛。在理念上深化(记住暑热特点)、内容上内化(理解灵活应变)、行动上外化(落实防暑措施),最终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在小暑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

更新:2025-09-10 16:27:0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