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之农事】夏至阳至极,一阴悄然生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7

24节气之农事夏至阳至极,一阴悄然生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物极必反,阴阳平衡"为核心理念,聚焦夏至节气"日长至极、阳气鼎盛"与"阴气始生、万物繁茂"的辩证关系。引导学员在观察作物生长和田间管理的农事中,理解自然规律的循环往复,感悟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张弛有度的智慧,实现天文观测、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恪遵宪度抄本》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民间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

农谚云:"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夏至棉田快锄草,不锄就被毒蛇咬"。对于中原农事而言,夏至是秋作物生长的"黄金管理期"和夏播作物的"关键生长期"。此时,春播玉米进入拔节期,棉花进入现蕾期,夏播作物正值苗期,各类作物生长旺盛,田间杂草也蓬勃生长,水肥竞争激烈。同时,高温高湿环境极易引发病虫害。本课程将紧扣夏至节气日照最长、气温最高、雨水充沛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观测与劳作,让学员深刻理解"阳极阴生"的自然规律,感悟张弛有度、平衡发展的生活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圭表观测日影,理解夏至的天文意义及其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高温高湿环境下作物生长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连接地理、生物课本中关于地球运动、植物生理及生态平衡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夏至时节核心农事技能(如中耕除草、培土壅根),学习利用自然规律(日影观测)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指导天文观测与农事实践,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系统思维与组织协调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体会"一张一弛"的哲理,向孩子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传递顺应自然、把握时机、劳逸结合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夏至节气的天文地理含义、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研究中原地区夏至农事(除草、培土、防病虫)及与阴阳平衡相关的哲学思想。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制作简易圭表(垂直杆与水平尺)、锄头、铲子、放大镜(观察病虫)、记录本。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观测及劳作区域,强调防暑降温及劳作安全。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准备好以空杯心态,体验"阳极阴生"的自然规律,感受"张弛之道"。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防暑物资,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

问题思考: 思考"为什么夏至后白天变短但天气更热?""锄草对作物生长有哪些好处?"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测影识至"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观察此时太阳的位置,感受阳光的强度。请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度,并与春分时的记录对比(可提前准备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安装圭表,测量并记录正午时分日影长度(可接近正午进行),讲解夏至日影最短的天文原理及其对农业授时的重要意义。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锄禾当午"

导师引导思维: "俗话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为什么此时锄草如此重要?(引导思考光、肥、水竞争及病虫害滋生)。为什么要在此时给作物(如玉米)培土壅根?"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锄草培土大作战"。

除草组: 实践"锄禾"劳动,区分作物与杂草,体验"斩草除根"的技巧。

培土组: 给玉米等作物培土壅根,学习此举在防洪、防倒伏、促生根方面的作用。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春争日,夏争时"的农事紧迫性。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辩证之道"

导师引导思维: "白昼从今天开始变短,但炎热才刚开始,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引导思考热量积累)。这和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张弛有度'有什么相通之处?"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树荫下讨论,分享对"阳极阴生"的理解。制作"夏至平衡宣言"卡片,一面写下对作物管理的承诺(如:勤除草,助生长),一面写下对自己的期许(如:劳逸结合,高效学习),悬挂于田间。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夏至正午,我测量的日影长度约为( )厘米,这是一年中最( )(填长/短)的时候。

我为作物锄草时,需要将杂草的( )除去,才能防止其再生。

夏至后,白昼逐渐变( ),但气温却会继续( )。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的探究性思辨题):

思辨: 从能量角度分析,为什么夏至后太阳照射时间变短,但天气却越来越热?

思辨: "夏至锄草"不仅是为了消除竞争,还有什么更深层的生态意义?(提示:从病虫害滋生环境思考)

思辨: 夏至的"至"是"极致"的意思。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把握"追求极致"与"避免过犹不及"的平衡?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的拓展性实践题):

实践: 连续测量一周同一时间的日影长度,验证"一天短一线"的说法,绘制日影变化折线图。

实践: 咨询农技人员或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夏至时节最需防范的一种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方法,做一份防治简报。

实践: 与家人一起制作并品尝"夏至面",了解"吃面"习俗与此时新麦收获的关系,体会丰收喜悦。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一年中阳光最充沛的日子里劳作,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能量的富足?理解了"张弛之道"后,是否让我们对生活节奏的把握更加轻松自如?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学习的不只是锄草,更是如何在关键时刻遵循自然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的生存智慧。我们是否提升了这种把握时机、精准施策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天文观测、农事劳作与哲学思辨的研学,是否让我们对"极致"与"平衡"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因顺应天时、知行合一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短)。

(根)。

(短),(升高)。

探究卡:

天气炎热程度取决于地面吸收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之间的差值。夏至前后,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大于散发的热量,所以温度继续累积上升,直至大暑前后达到峰值。

锄草可以破坏病虫害的栖息地和传播媒介,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起到生态调控的作用。

(开放性问题,无标准答案。引导思考:学习应全力以赴,但也需注意休息,避免透支;追求目标应坚持不懈,但也需适时调整策略,懂得转弯。)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日影应逐日微微变长)。

(调查性作业,如防范玉米螟,可采用释放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法)。

(实践性作业,夏至新麦上市,吃面既有尝新之意,也寄托了丰收的美好愿望)。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夏至的阳光,明亮而炽热,照亮自然规律的奥秘让我们在阳气达到鼎盛的时刻,感知阴气初生的微妙变化,从而悟得"张弛有度、平衡发展"的人生智慧。在理念上深化(记住阳极阴生)、内容上内化(理解平衡之道)、行动上外化(落实农事管理),最终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在夏至节气中的完美融合,让教育在日月更迭中焕发光彩。

更新:2025-09-10 16:21:2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