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之农事】清明谷雨紧相连,中原种瓜点豆忙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71

24节气之农事清明谷雨紧相连,中原种瓜点豆忙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慎终追远,生生不息”为核心理念,将清明节气的人文精神(缅怀感恩)与自然规律(春耕春种)相结合。引导学员在体验农事辛劳与万物生长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生命循环的庄严与美好,实现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 课程说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此时,气候温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对于中原农事而言,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冲刺期”和“定局期”。冬小麦进入孕穗期,需水需肥达到高峰;春播作物如玉米、棉花、花生、瓜类、豆类等进入大规模播种的最后关头,一旦错过,将严重影响收成。同时,也是植树造林、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本课程将紧扣清明节气气温回升、雨水增多的气候特点,通过实践性的种植活动,让学员在缅怀先祖、敬畏生命的情感基调下,感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智慧与生命循环,理解“人勤地不懒”的朴素真理。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与实践,理解清明节气的气候特征对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的关键作用;探究不同作物(如瓜类与豆类)的播种深度、间距差异及其科学原理,连接生物与地理课本中关于植物生长条件与环境适应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种瓜点豆”的基本农事技能,学习育苗、移栽或直接播种的方法,在劳动中培养耐心、细心和对生命的责任感。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统筹课程与人文讲解,深化对传统文化和自然规律的理解,锻炼综合策划与情感共情能力。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作为学员,在共同劳作中感悟“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向孩子学习对自然的敬畏,传递感恩先祖、珍惜当下、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理解清明节气的自然与人文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重点研究“种瓜点豆”的科学方法(如浸种催芽、播种深度、间苗定苗)及本地清明农事。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准备多种种子(如南瓜、四季豆、向日葵)、小锄头、水壶、肥料(有机肥为佳)。可准备一盆艾草或柳条用于文化讲解。

场地与内容规划: 规划好“瓜区”、“豆区”等种植区域,设计简短的生命感恩仪式环节。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与情感准备: 怀抱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恩,准备好与孩子进行一场关于“生命”的深度对话。

家庭故事准备: 思考一个与家族先辈或家乡记忆有关的小故事,准备在分享环节讲述,传承家风。

行动支持: 协助孩子准备物料,并全程投入劳动。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12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感怀清明”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大家深呼吸,感受清明时节的空气,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清新、湿润的泥土气息)。观察身边的植物,它们的颜色和状态与春分时有何不同?(更加翠绿、茂盛)。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这提醒我们既要_____,也要_____。”(引导填入“缅怀过去”与“拥抱新生”)。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进行一个简短的“生命感恩”仪式:静默一分钟,感恩自然的馈赠和先人的付出。随后讲解清明插柳、戴艾等习俗中的农耕智慧(柳枝易活,艾草防虫)。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播种希望”

导师引导思维: “为什么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此时的温度、雨水和光照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哪些条件?(引导思考水分、温度、氧气)。瓜类和豆类的种子大小不同,它们的播种深度和间距应该一样吗?为什么?”(引导探究植物生长的差异性需求)。

导师辅导行动: 开展“家庭责任田”播种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划分小块土地,分别种植瓜类和豆类作物。

“点豆”组: 学习“穴播”,掌握“每穴3-4粒,覆土2-3厘米”的技巧。

“种瓜”组: 学习“直播”或“育苗移栽”,掌握“深播、覆土3-5厘米、间距宜大”的技巧。

导师巡回指导,讲解间苗、搭架等后续管理知识。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对话生命”

导师引导思维: “我们今天种下的不仅仅是一颗种子,更是一个生命。想象一下,它未来会经历怎样的风雨和阳光才能长大结果?这和我们人的成长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思维从农事拓展到生命教育)。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每个家庭为自己播种的“责任田”竖立一个独特的标识牌,不仅写上作物名称和日期,还可以写上一句对生命的寄语(例如:“努力生长,不负春光”)。最后,组织“家庭故事会”,邀请家长学员分享一个祖辈勤劳耕作或家族传承的故事,将农耕文化与家风传承紧密结合。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清明时节,我们播种的瓜类种子是( ),它的最佳发芽温度是( )℃;豆类种子是( ),它的最佳发芽温度是( )℃。

我为“家庭责任田”设计的生命寄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听家长讲述的家族故事,与( )(A.勤劳 B.诚信 C.坚韧)的品质有关。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

思辨: 农谚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对春播有什么利弊?请从正反两方面阐述。

思辨: 为什么有些作物(如瓜类)需要“育苗移栽”,而有些作物(如豆类)则提倡“直接播种”?这体现了农业中怎样的“因材施教”?

思辨: 清明习俗中的“祭祖”与“踏青”(接近自然)同时进行,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生命观和自然观?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

实践: 制作一份“家庭责任田生长观察日记”,每周记录一次作物的高度、叶片数及周围环境变化,坚持到立夏。

实践: 学习制作一道清明传统美食(如艾糍、青团),了解其所用食材与节气的关系,并与家人分享。

实践: 调查了解一种在清明时节活跃的昆虫(如蜜蜂)或鸟类,绘制它的形态并说明它对农业生态的作用。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缅怀与展望中,我们是否更加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与延续的意义?这次活动是否让我们的内心因感恩而更加富足,因劳作而更加轻松踏实?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我们不仅学会了播种,更学习了对一个生命的承诺和责任。我们是否提升了呵护生命、耐心等待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融合了劳动、文化与情感的研学,是否为我们的家庭生活注入了新的内涵?它是否让我们的生活因传统的滋养和自然的连接而更加多姿多彩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如:南瓜),(25-30);(如:四季豆),(20-25)。(答案可因具体种子而异)

(根据自己填写,无标准答案)。

(根据故事内容选择,无标准答案)。

探究卡:

利: 降雨改善了土壤墒情,为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提供了必需的水分,节省灌溉成本。弊: 连续阴雨可能导致田间过湿,地温偏低,影响种子出苗,甚至引发烂种烂秧;同时影响田间作业。

这体现了“因作物特性制宜”。瓜类植物生长期长,幼苗对低温敏感,育苗移栽可以提前生育期、保护幼苗。豆类植物根系不耐移栽,直播可避免伤根,保证成活率。

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追忆祖先与拥抱自然融为一体,视生死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在缅怀过往的同时,更强调珍惜当下、积极创造新生,形成了豁达、向生的生命观。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无标准答案,重在坚持与记录)。

(实践性作业,艾草有祛湿消毒之用,符合春季养生需求)。

(调查性作业,如蜜蜂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对作物增产至关重要)。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如同一颗包含生命与文化基因的种子,植根于每个家庭的心田。让我们在清明这一天,既低头追思故人,亦俯身播种未来。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农时与文化)、内容上内化(理解生命循环)、行动上外化(落实播种与感恩),最终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在清明节气中的深度融合,让生命在教育中焕发更加动人的光彩。

更新:2025-09-10 16:06:5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