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春分昼夜均,中原麦管忙
【24节气之农事】春分昼夜均,中原麦管忙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延续“生活即教育,自然即课堂”的理念,以春分节气的“平衡”与“生长”为核心,聚焦中原大地冬小麦管理及春播作物种植的关键农事。通过孩子与家长角色互换的“共学共做”模式,深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体验农耕文化的智慧,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双重提升。
一、 课程说明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气温稳步回升,正式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春分是承前启后的“管理关键期”和“播种黄金期”。中原大地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的浓谚。此时,冬小麦进入拔节孕穗的关键生长阶段,对水肥需求旺盛,田间管理(施肥、灌溉、除草)至关重要;同时,春玉米、棉花、花生、瓜豆等作物也进入大规模播种时节。本课程将紧扣春分节气昼夜均衡、气候稳定的特点,通过实践性的田间劳作,让学员深刻理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事法则,感悟天地万物平衡共生的哲学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与测量,理解春分昼夜平分的天文意义及其对农作物光周期现象的影响;探究小麦拔节孕穗期的生长需求,连接生物课本中关于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1-2项春分时节的核心农事技能(如小麦追肥、春播作物点种),在劳动中培养精准操作、统筹规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引导与教学,巩固知识体系,锻炼系统思维与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家长(研学学员)洞察自然规律的精妙。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以学员身份参与,亲身实践,向孩子学习,传递敬畏自然、珍惜粮食、恪守农时的价值观,在协作中感悟平衡与成长的家庭哲学。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深入理解春分节气的天文地理含义、三候(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重点研究中原地区春分时节冬小麦的管理要点(起身拔节期水肥管理)和春播作物的种类及播种技巧。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提纲、设计“三卡”、准备卷尺(测苗高)、肥料(适量复合肥)、播种器(或小铲)、种子(如玉米、豆类)。
场地与安全确认: 提前勘察场地,确定小麦田和春播区,熟悉工具使用,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彻底回归“学员”身份,心怀谦逊与好奇,准备积极思考和提问,完全听从“小老师”的指挥。
支持与观察: 协助准备物料,并在过程中观察记录“导师”的表现,给予课后鼓励性反馈。
知识预热: 思考“为什么春分后白天越来越长?”、“小麦此时最需要什么营养?”等问题。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12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探寻春分”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大家用脚步丈量一下影子,和一个月前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思考太阳高度角变化)。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片麦田,它的颜色、高度和惊蛰时有什么不同?(引导关注小麦‘起身’的旺盛长势)。”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用卷尺随机测量10株小麦的株高,记录平均值,感受“春分麦起身”的含义。讲解昼夜平分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的深远影响。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精准农事”
导师引导思维: “小麦‘起身’后,为什么急需补充养分和水分?如果现在缺水缺肥会有什么后果?(引导探究作物需水需肥规律)。给小麦施肥是‘多多益善’吗?为什么?(引导思辨均衡施肥的科学道理)。”
导师辅导行动: 将学员分为“麦田组”和“春播组”。
麦田组: 在导师指导下,学习“看苗情”进行追肥,实践“穴施”或“沟施”法,避免肥料浪费,并进行灌溉。
春播组: 开展“春播竞赛”,按“深不过寸,浅不露籽”的标准进行点播(如玉米),覆盖薄膜(可选),体验“春分种、秋分收”的周期律。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对话生长”
导师引导思维: “我们今天的管理和播种,如何影响作物未来的收成?(引导思维从当下延伸到未来,理解农事的周期性)。现代农业有哪些科技(如测土配方施肥、滴灌、无人机)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更轻松地完成这些工作?”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为自己播种的作物或管理的小麦田制作一个“成长身份证”,写上日期、作物名、管理记录和未来展望。分享“春分至,蛋儿俏”的民俗,尝试竖蛋游戏,感悟“平衡”的趣味与智慧。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春分日,我测量的本地小麦平均株高约为( )厘米,这标志着小麦进入了( )期。
我今天为小麦追施的肥料主要富含( )(A.氮 B.磷 C.钾)元素,主要是为了促进其( )生长。
我播种的春播作物是( ),它的最适播种深度大约是( )厘米。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
思辨: 农谚说“春分有雨是丰年”。请从科学角度分析,春分时节降雨对冬小麦和春播作物分别有哪些具体好处?
思辨: 为什么春分时节给小麦浇水要避免“大水漫灌”?请你结合小麦的根系特点和土壤特性来说明。
思辨: 古人强调“春分地皮干”后才进行播种,这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如果土壤过湿就播种,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
实践: 连续一周,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并记录自己的影子长度,验证春分后昼长夜短的变化趋势。
实践: 走访附近的农资店或请教老农,了解本地春分时节最常使用的肥料种类和原因,并做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实践: 尝试用绘画、诗歌或短视频的形式,记录并表达你对“春分·平衡·生长”的理解,并分享给家人。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在昼夜均衡的日子里,我们通过劳动与自然达成了另一种“平衡”,是否感受到了身心和谐带来的轻松与创造未来收获的富足感?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无论是学习精准施肥,还是掌握播种技巧,我们是否共同挑战了未知领域,提升了基于科学知识进行精细化劳作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活动是否为我们理解“平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否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在动态的平衡中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满生长的乐趣?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测数据填写),(拔节)。
(A),(茎叶的营养生长)。
(如:玉米),(3-5厘米)。
探究卡:
对冬小麦:缓解春季旱情,满足拔节期旺盛的需水要求。对春播作物:改善墒情,利于种子发芽出苗,为全年丰收打下基础。
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变差,影响根系呼吸和吸收功能;同时可能导致肥料流失到深层,造成浪费和污染。
科学道理:土壤湿度适中,透气性好,利于种子萌发所需的氧气和温度。问题:土壤过湿播种,地温低、氧气少,容易导致种子腐烂(烂种),或幼苗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期病害。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影子长度应逐日变短)。
(调查性作业,通常以高氮复合肥为主,旨在促苗生长)。
(创意作业,无标准答案,鼓励个性化表达)。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像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植根于每个家庭的沃土之中。让春分的“平衡”智慧,不仅体现在昼夜与自然,更体现在我们家庭的共学共育之中。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农时农事)、内容上内化(理解精耕细作)、行动上外化(落实科学管理),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的春华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