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农事】惊蛰雷动万物苏,中原春耕正当时
【24节气之农事】惊蛰雷动万物苏,中原春耕正当时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秉承“生活即教育,自然即课堂”的理念,以您提出的“庭院教育”为圆心,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以惊蛰农事为切入点,构建一个孩子为导师、家长为学员的亲子共学场。旨在实现知识从课本走向自然,学问从教室拓展到天地,最终达成文化传承与家庭共育的双重目标。
一、 课程说明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
对于农耕文明而言,惊蛰是绝对的“动员令”和“行动号”。中原大地素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的农谚。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起身,春玉米、春花生等作物进入备播关键期,果园里的病虫害防治、修剪清园工作也迫在眉睫。本课程将紧扣这一季节性、周期性极强的农事特点,通过在庭院、校园或农耕园的实践性操作,结合中原地域特色,让学员深刻理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农事规律,感悟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二、 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孩子学课本上连接的知识): 通过观察与实践,了解惊蛰节气的物候特征、气候特点及其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将科学课本中关于植物生长、天气气候的知识进行实地连接和应用。
实践操作(引导孩子做教室里拓展的学问): 掌握1-2项惊蛰时节的基本农事技能(如松土、播种、施肥),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价值(实现家庭研学目的):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研学导师)通过备课和讲授,巩固知识,锻炼逻辑表达与领导力,带领家长(研学学员)探索自然奥秘。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放下身份,作为学员躬身实践,向孩子学习,传递尊重劳动、敬畏自然、耐心专注的品格,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真谛。
三、 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书籍、视频),了解惊蛰节气的由来、三候(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中原地区惊蛰前后的主要农事活动。
物料准备: 准备授课小卡片、设计“三卡”(体验卡、探究卡、拓展卡)、准备简单的农具(小锄头、水壶、种子等)。
场地勘察: 提前确认研学场地(自家庭院、学校农耕角或社区花园),规划好活动区域。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心态准备: 放低姿态,怀揣空杯心态,准备好做一名“好学”的学生,全程听从“小杨老师”的安排。
物资支持: 协助孩子准备必要的物料,确保活动安全。
问题准备: 思考1-2个关于惊蛰或农耕的“幼稚”问题,在课上向“导师”提问,激发其教学热情。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12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时长:25分钟)—— “发现惊蛰”
导师引导思维: “各位学员,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摸一摸脚下的土壤,感觉怎么样?看一看周围的植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员调动五感,自主发现惊蛰节气带来的自然变化——土壤解冻、昆虫苏醒、草木萌动)。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松土,感受“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的含义;分发小麦苗,观察返青情况。讲解“春雷响,万物长”的科学道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时长:40分钟)—— “体验春耕”
导师引导思维: “为什么惊蛰是播种的好时机?(温度、水分)这块地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耕田→施肥→播种→灌溉)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引导学员探究农事活动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依据)。
导师辅导行动: 将家长学员分组,开展“春播大作战”比赛。一组负责开沟,一组负责播种(点种春玉米或撒播菠菜种子),一组负责覆土浇水。导师巡视指导,纠正动作,讲解“深不过寸,浅不露籽”等播种技巧。
环节三:实践拓展(时长:25分钟)—— “对话未来”
导师引导思维: “我们种下的种子,接下来会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它会遇到哪些挑战?(干旱、杂草、害虫)我们未来需要为它做什么?”(引导学员思维从当下拓展到作物生长的全周期,理解农事的周期性和农人的辛劳)。
导师辅导行动: 带领学员制作一个简单的“惊蛰农场守护计划”标签牌,插在自己播种的地块,承诺定期来照料。讲解现代农业科技(如滴灌、无人机施肥)如何帮助农民伯伯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
2. 研学作业 (“三卡”)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惊蛰节气,我听到的第一声春雷大概在( )月( )日。
我今天亲手播种的种子是( ),它适合生长的温度是( )℃左右。
松土时,我发现土壤变得( )(A.坚硬冰凉 B.松软湿润),这是因为( )。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
思辨: 有句农谚说“惊蛰清田边,虫死几千万”。为什么清理田间地边的杂草和枯枝能减少病虫害?这体现了怎样的防治思想?
思辨: “春灌”很重要,但为什么不能大水漫灌?请你用科学道理解释一下。
思辨: 如果你是农民,惊蛰时节突然遇到“倒春寒”,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刚播种的种子和返青的小麦?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
实践: 在家培育一个“惊蛰豆苗观察瓶”,每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分析光照和水分对其的影响。
实践: 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市场,找出三种必须在惊蛰节气前后播种或栽培的当季蔬菜。
实践: 创作一首关于“惊蛰春耕”的童谣或一幅画,并向家人讲解你的作品。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亲子家庭从以下三个维度,分享本次研学的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今天我们暂时放下了工作和学业压力,沉浸在泥土的芬芳中,是否感受到了与自然连接的轻松和创造生命的富足?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作为“导师”,你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作为“学员”,你谦虚地学习了新技能。我们是否共同提升了沟通、协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存能力?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这次活动是否为我们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它让我们未来的周末是否多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可能——走向户外,共同劳动与学习?
四、 作业答案(供研学导师参考)
体验卡: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如:菠菜),(15-20)。
(B),(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冰雪融化)。
探究卡:
因为杂草和枯枝是很多害虫越冬和产卵的场所,清理它们可以直接消灭虫源,减少农药使用。这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环保思想。
大水漫灌会使土壤板结,透气性变差,不利于种子呼吸和根系生长;同时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带走肥料。
措施:① 提前关注天气预报;② 对农田进行灌溉(水比热容大,可减缓地温下降);③ 覆盖地膜或稻草保温;④ 对果树可采用熏烟法驱散寒气。
拓展卡:
(实践性作业,无标准答案,重在过程记录与思考)。
(如:菠菜、小白菜、早春黄瓜等)。
(创意作业,无标准答案,鼓励大胆创作与表达)。
课程寄语:
希望这节课能成为一个火种,点燃更多家庭对自然教育的热情。让每一个惊蛰,不仅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更是我们与土地、与作物、与家人之间一场温暖的约定。在理念上深化(记住农事规律)、内容上内化(理解农耕智慧)、行动上外化(落实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行为),真正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