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24节气之农事】咬春耕: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作者:AI生成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72

24节气之农事咬春耕: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课程说明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春”代表温暖与生长。自立春日起,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万物复苏,中原大地即将开启新一年的农耕周期。本课程以“立春”这一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节气为情景,将家庭置于庭院、校园、田野等自然课堂中。通过角色转换(孩子为导师,家长为学员),引导家庭共同探究立春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周期性、实践性与地域性特点,深刻理解中华农耕文明“顺天时、应地力”的智慧,实现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传承与科学探究。

二、课程目标

以新课标科学教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以下目标:

1.知识内化与迁移: 引导“研学导师”(孩子)将科学、语文、劳动等课本中关于节气、植物生长、天气现象的知识,在真实农事场景中连接、应用并讲解,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输出者的转变。

2.探究能力与思维发展: 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实践拓展”中,培养“导师”与“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

小手拉大手长见识: 孩子以其新颖的视角和所学新知,带领家长重新发现自然奥秘,体验探究乐趣。

大手拉小手学做人: 家长以谦逊的“学员”身份,向孩子学习,同时以身作则,传递耐心、专注、尊重自然与劳动的品质,实现家庭文化育人。

三、课程流程

(一)课前准备

研学导师(孩子)准备:

1.知识储备: 查阅资料(书籍、视频),了解“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中原地区立春主要农事(如小麦春管、春耕备播)、立春习俗(咬春、打春)。

2.物料准备: 准备研学任务卡(体验卡、探究卡、拓展卡)、笔、手机/相机用于记录。

3.场地勘察: 提前观察研学场地(自家庭院、小区花园、学校农耕园或乡村田野),找到可用于观察和实践的区域。

4.课程演练: 构思如何为“学员”(家长)讲解和演示。

研学学员(家长)准备:

1.心态准备: 放低姿态,怀揣空杯心态,扮演好“好奇的学生”角色,鼓励、倾听孩子的讲解。

2.工具准备: 根据孩子要求,协助准备小锄头、水壶、种子(如快生菜种)、记录本等。

3.安全后勤: 确保活动安全,并负责全程的摄影记录,捕捉精彩瞬间。

(二)课中实施(时长:约90-120分钟)

1. 研学环节

环节一:自主体验——“寻春迹,感春意” (15分钟)

导师引导思维: “学员您好,欢迎来到我的立春课堂。请您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到来的证据吧!”

导师辅导行动: 引导家长观察——泥土是否变软?草丛中有没有新绿的小芽?树木的枝条是否变得柔韧?引导家长用手摸、用鼻闻、用耳听,全方位感受立春的物候变化。并讲解“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的道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探春耕,知农事” (45分钟)

导师引导思维: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您知道中原的农民伯伯立春后最先要做什么吗?为什么这件事这么重要?”(引出“春管”和“春耕”)

导师辅导行动:

实践1(麦田春管): 如果在田野,引导家长观察越冬小麦的苗情,讲解“返青”的概念。合作进行“耙耮保墒”的模拟实践(用工具轻轻松动土壤表面,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实践2(庭院春耕): 在庭院/农耕园,划分一小块“责任田”。导师讲解“深耕细作”的意义,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小锄头翻地。然后辅导学员一起合作翻地、整地,为播种做准备。

讲解地域性: “在我们中原,主要种的是冬小麦,所以立春重点是管理,不是播种。但南方可能就开始播种早稻了哦!”

环节三:实践拓展——“种春希望,咬春滋味” (30分钟)

导师引导思维: “地已经翻好了,我们来种下春天的第一个希望吧!您知道‘咬春’是什么意思吗?”

导师辅导行动:

播种实践: 带领家长播种下速生蔬菜的种子(如小白菜、菠菜),并学习如何科学灌溉(“浇透水”而非“洒洒水”)。

“咬春”体验: 拿出准备好的萝卜或春饼,与家长一起“咬春”,讲解这一习俗寓意着“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迎接新的一年。

2. 研学作业(三卡通关)

请“导师”与“学员”共同讨论完成。

(1)体验卡(从未知到已知)

立春三日,百草回芽。我触摸到的泥土感觉是:________(湿润/干燥/松软/坚硬)。

“立春三候”中“东风解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我今天和“导师”一起“咬”了________,它的味道是________,寓意着________。

(2)探究卡(从未行到知行)

思辨: 为什么立春后给小麦地耙耮(松土)能起到“保墒”(保住水分)的作用?(提示:想想土壤中的水分是怎么跑掉的?)

比较: 我们中原地区立春的农事和东北地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气候和主要作物思考)

计划: 如果要让我们种下的种子成功发芽,接下来一周我们需要做哪些事?

(3)拓展卡(从未通到精通)

观察家: 制作一个简单的“种子生长观察日记”表格,未来连续7天,每天为我们种下的种子画一幅图或拍一张照,记录它的变化。

设计师: 设计一句朗朗上口的“立春农事谚语”,提醒人们该做什么农活。(例: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传承人: 回家后,向家里的爷爷奶奶或长辈电话请教一下,他们年轻时立春都会做什么农事?记录下来,成为我们家的“农事传承小档案”。

(三)课后反思总结

请“导师”和“学员”拥抱彼此,分享今日收获:

生命质量(轻松富足): 今天我们是否暂时放下了工作和学业的压力,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到了身心放松的富足感?

生存能力(勇于挑战): 今天,我们是否挑战了新的角色(导师/学员),学会了新的技能(翻地、播种)?面对问题,我们是如何合作解决的?

生活状态(多姿多彩): 今天的活动,为我们日常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怎样一抹不一样的色彩?我们未来如何将节气智慧融入更多家庭活动中?

四、作业答案参考(供导师辅导使用)

体验卡:

松软、湿润(立春后地气上升,土壤开始解冻变软)。

春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萝卜/春饼;清脆/香甜;迎新纳吉,寓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探究卡:

1.松土可以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下层水分直接蒸发到空气中,从而保住水分。

2.中原:主要管理越冬小麦(如浇水、施肥、耙地)。东北:土地仍封冻,主要进行农具检修、选种等备耕工作。原因:中原纬度较低,春季回暖快;东北纬度髙,冬季寒冷漫长,立春时节仍天寒地冻。

3.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浇水)、观察温度变化(是否过冷需遮盖)、防止鸟类啄食等。

拓展卡:

(无标准答案,鼓励创新和实践。)

1.(实践性作业)

2.例:“立春后,麦田耙耮不歇手。”

3.(实践性作业,促进家族情感与文化连接)

祝您和广大家庭在这场“立春”研学中,都能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成长的喜悦!

更新:2025-09-10 15:07:2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