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精·劳动美”——职业院校新生如何以劳“健体”上好体育第一课
(2025 秋季开学版)
一、开场三问:把“体育”从操场搬到车间
1. 中小学 12 年,我们一共做了多少次立定跳远?——超过 80% 的同学答“记不清”。
2. 进入职教,你未来的岗位是“站、蹲、爬、扛、拧、焊、算”七字诀,靠立定跳远能完成吗?
3. 如果第一节体育课就能把“劳动动作”变成“健身动作”,你愿意试试吗?
把三个问号拉直,就是职业院校体育第一课的底层逻辑:用劳动场景重新定义体育,用体育原理升级劳动动作,实现“健体、强技、育美”一次到位。
二、政策速读:把“体”从五育并举里“拎”出来
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
“到 2035 年,学生熟练掌握 1 项运动技能+1 项劳动技能,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60%。”
2024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明确:
“推动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技能体育’特色品牌。”
一句话:国家已经把“体育”和“劳动”之间的墙拆了,只等我们自己走过去。
三、职教体育的“三重痛点”
1. 学时碎片:专业课实训“抢”走整块时间,体育只能“见缝插针”。
2. 内容脱节:传统田径、球类解决不了“数控车床站姿”“高空焊接腰腹力”等岗位体能需求。
3. 评价单一:跑得快、跳得远≠顶岗实习不出工伤、不动脉曲张、不腰肌劳损。
四、“技艺精·劳动美”第一课设计(90 分钟可复制模板)
1. 场景入场(10 分钟)
把课堂搬到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门口,教师穿工装、学生着工服,现场划分“理料区—装配区—检测区—休息区”。
2. 动作拆解(15 分钟)
播放 3 段 15 秒短视频:
① 理料工 4 小时弯腰 800 次;② 装配工单臂托举 3 kg 电动扳手 300 次;③ 检测工深蹲—起身 200 次。
现场用“劳动动作捕捉”App 生成骨骼热力图,学生一眼看出“腰、膝、肩”三处高风险。
3. 体育迁移(30 分钟)
① 腰——“硬拉+农夫行走”模拟搬 25 kg 铝锭,要求脊柱中立、髋铰链;
② 膝——“箱式深蹲+弓步转体”模拟检测工位蹲起,要求膝尖不过脚尖;
③ 肩——“ Turkish get-up 土耳其起立+弹力带外旋”模拟托举扳手,要求肩胛后收下沉。
每个动作 3×12 次,组间 30 秒,心率维持 120–140,完成“力量+耐力+稳定”三重刺激。
4. 劳动回嵌(20 分钟)
学生重返实训工位,用刚才学习的“髋铰链”姿势搬 10 kg 物料,教师秒表计时,对比前后弯腰次数、腰部酸痛值(VAS 评分)。平均降低 38%,现场惊呼。
5. 美学升华(10 分钟)
播放《大国工匠》片段,定格“火花飞溅的焊花弧线”,教师追问:
“当焊花成为最美的烟火,你的动作是狼狈还是优雅?”
把“技艺精·劳动美”七个字贴在实训中心大门,师生合影,课程结束。
五、可复制“三件套”
1. 一张“岗位体能地图”
把学校所有专业对应的 50 个典型劳动动作,全部转化为 50 个“微运动”短视频,扫码即练。
2. 一条“劳动体育流水线”
利用实训排班空档(早 7:30–8:00、午 12:30–13:00、晚 17:30–18:00),设置 10 分钟“工间操”,每月更换一次动作库,实现“课程—实训—竞赛”三场合一。
3. 一把“技能体能尺”
把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 5 个项目,扩写为“技能体能 8 项”:
① 1RM 硬拉/体重;② 深蹲 1 分钟次数;③ 单臂农夫行走 30 m 计时;④ 核心平板支撑;⑤ 3 kg 扳手模拟推举;⑥ 心率恢复(1′30″↓30 次);⑦ 关节活动度 FMS;⑧ 工伤风险评估问卷。
毕业时 8 项均≥80 分,颁发“技艺精·劳动美”体质勋章,企业优先录用。
六、师资与资源“速成攻略”
1. 师资:体育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师傅“三元协同”,每学期互听 4 课时,互评 4 课时。
2. 场地:把实训车间 2 m 通道刷成“体能斑马线”,利用废旧料斗做“农夫行走”负重箱,零成本。
3. 赛事:每年 9 月第 1 周举办“技能体能挑战赛”,项目就是“搬铝锭—深蹲—扳手推举—焊花走线”,企业赞助奖学金,冠军直接签三方协议。
七、给新生的三句话
1. 把每一次弯腰都做成硬拉,你的腰就不会提前报废。
2. 技能到“精”的刻度,是动作到“美”的瞬间。
3. 体育不是跑步打卡,而是让 30 年后的你,还能亲手拧动那颗螺丝。
八、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体育第一课,不应再是“稍息、立正、向右看”,而应是“技艺精·劳动美”的第一声锤响。
当学生走出实训中心,汗水顺着安全帽滴落,他们记住的不再是 100 m 成绩,而是“原来正确的硬拉,能让我下班后腰不酸;原来优雅的深蹲,能让我焊出更直的缝”。
这,就是职教鲶鱼侯银海送给 2025 级新生的“健体”第一课——让体育回到劳动,让劳动成就体育;以体塑劳,以劳育美;技艺精,劳动美,人生才会更美。
职教鲶鱼侯银海:“技艺精·劳动美”——职业院校新生如何在以劳“健体”中上好体育第一课
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体育作为塑造健全人格、锤炼顽强意志的重要一环,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然而,对于步入职业院校的新生而言,中小学阶段所习得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往往偏重于基础性和普适性,与未来的职业特性和身体素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让体育课在职业教育中焕发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以劳健体”、五育融合?这成为职教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课题。被誉为“职教鲶鱼”的侯银海老师所倡导的“技艺精·劳动美”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路径——将“劳动”的元素深度融入体育教学,让新生们在独特的“体育第一课”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一、 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中体育的独特价值与挑战
体育,远不止是跑跳投掷。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进行的具有意识、目的和组织性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的价值尤为特殊:
1. 职业体能的预适应:许多专业(如智能制造、烹饪工艺、汽车维修、现代服务等)对学生的力量、耐力、协调性、精细操作能力有特定要求。体育课应成为锻造这些职业体能的“预热场”。
2. 职业病的早期预防:长期重复特定劳动姿势易引发职业劳损。体育教学应融入功能性训练和矫正性练习,帮助学生建立预防意识,学会科学调节身体。
3. 意志品质的实战锤炼: 体育中的拼搏、坚持、协作、规则意识,与职场要求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质量意识高度契合,是“劳育”与“体育”的完美结合点。
挑战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能难以直接对接这些职业需求。这正是“以劳健体”的突破口。
二、 以劳“健体”:职业院校新生的体育第一课新范式
侯银海老师“技艺精·劳动美”的理念,核心在于将“劳动”的精神、场景、动作技能创造性地融入教育全过程。在体育第一课中,可以围绕“以劳健体”进行如下设计:
1. 理念导入课:从“体育锻炼”到“职业健康投资”
内容: 首课不仅是活动身体,更是重塑观念。通过讲解、案例(如优秀技能大师的健身习惯、常见职业病的成因与预防),向新生阐明体育与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强调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精湛技艺(“技艺精”)的基石,是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之美(“劳动美”)的本钱。让学生意识到,上好体育课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健康投资之一。
2. 内容融合课:职业动作的“体育化”开发
内容:深入分析各专业群的典型劳动姿态和动作模式(如机械类专业的手臂力量与稳定性、物流专业的腰腹力量与搬运技巧、计算机专业的颈肩放松与姿势维持),将其拆解、强化、重组为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体能训练模块或专项准备活动。
例如:针对智能制造专业,设计包含核心力量、静态支撑、手眼协调的障碍赛;针对旅游服务专业,设计融入形体、姿态、耐力训练的礼仪操。让体育动作“源于劳、用于劳”,使锻炼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场景体验课:模拟职场环境的体能挑战
内容:利用或模拟实训场地、设备,创设“微职场”环境下的体能挑战赛。如在安全前提下,设计搬运工件接力、精准操作下的耐力比拼、团队协作完成生产流程计时赛等。
目的:让学生在接近真实劳动场景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前感受职业对体能的要求,同时在竞争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劳动荣誉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劳动教育。
4. 文化拓展课:领悟体育文化中的“劳动精神”
内容:结合体育文化(如奥林匹克精神、工匠精神与运动员拼搏精神的共通性)、体育科技(如运动装备中的材料工艺、体育数据分析)、体育组织(如团队协作模式),引导学生思考体育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创造、协作与坚持,这些同样是劳动价值的核心体现。
三、 实践保障与未来展望
要上好这“第一课”,并持续下去,需要:
师资融合: 体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深入理解专业需求。
课程开发: 系统开发融入劳动元素的体育校本课程或活页式教材。
评价创新: 不仅评价运动技能,更关注与职业相关的体能改善、健康习惯养成和劳动精神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也强调了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职业院校体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
结语
职业院校的体育课,不应是基础教育体育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一次深刻的转型与升级。以侯银海老师“技艺精·劳动美”思想为指引,通过“以劳健体”的创新实践,让体育第一课成为激发新生职业认同、投资身体健康、锤炼职业素养的起点。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质,更能让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真正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培养拥有强健体魄、精湛技艺和崇高劳动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职教鲶鱼侯银海:“技艺精·劳动美”——职业院校新生如何在以劳“健体”中上好体育第一课**
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体育作为塑造健全人格、锤炼顽强意志的重要一环,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然而,对于步入职业院校的新生而言,中小学阶段所习得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往往偏重于基础性和普适性,与未来的职业特性和身体素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让体育课在职业教育中焕发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以劳健体”、五育融合?这成为职教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课题。被誉为“职教鲶鱼”的侯银海老师所倡导的“技艺精·劳动美”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路径——将“劳动”的元素深度融入体育教学,让新生们在独特的“体育第一课”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一、 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中体育的独特价值与挑战
体育,远不止是跑跳投掷。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进行的具有意识、目的和组织性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的价值尤为特殊:
1. 职业体能的预适应: 许多专业(如智能制造、烹饪工艺、汽车维修、现代服务等)对学生的力量、耐力、协调性、精细操作能力有特定要求。体育课应成为锻造这些职业体能的“预热场”。
2. 职业病的早期预防:长期重复特定劳动姿势易引发职业劳损。体育教学应融入功能性训练和矫正性练习,帮助学生建立预防意识,学会科学调节身体。
3. 意志品质的实战锤炼: 体育中的拼搏、坚持、协作、规则意识,与职场要求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质量意识高度契合,是“劳育”与“体育”的完美结合点。
挑战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能难以直接对接这些职业需求。这正是“以劳健体”的突破口。
二、 以劳“健体”:职业院校新生的体育第一课新范式
侯银海老师“技艺精·劳动美”的理念,核心在于将“劳动”的精神、场景、动作技能创造性地融入教育全过程。在体育第一课中,可以围绕“以劳健体”进行如下设计:
1. 理念导入课:从“体育锻炼”到“职业健康投资”
内容: 首课不仅是活动身体,更是重塑观念。通过讲解、案例(如优秀技能大师的健身习惯、常见职业病的成因与预防),向新生阐明体育与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强调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精湛技艺(“技艺精”)的基石,是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之美(“劳动美”)的本钱。让学生意识到,上好体育课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健康投资之一。
2. 内容融合课:职业动作的“体育化”开发
内容: 深入分析各专业群的典型劳动姿态和动作模式(如机械类专业的手臂力量与稳定性、物流专业的腰腹力量与搬运技巧、计算机专业的颈肩放松与姿势维持),将其拆解、强化、重组为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体能训练模块或专项准备活动。
例如: 针对智能制造专业,设计包含核心力量、静态支撑、手眼协调的障碍赛;针对旅游服务专业,设计融入形体、姿态、耐力训练的礼仪操。让体育动作“源于劳、用于劳”,使锻炼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场景体验课:模拟职场环境的体能挑战
内容:利用或模拟实训场地、设备,创设“微职场”环境下的体能挑战赛。如在安全前提下,设计搬运工件接力、精准操作下的耐力比拼、团队协作完成生产流程计时赛等。
目的:让学生在接近真实劳动场景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前感受职业对体能的要求,同时在竞争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劳动荣誉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劳动教育。
4. 文化拓展课:领悟体育文化中的“劳动精神”
内容:结合体育文化(如奥林匹克精神、工匠精神与运动员拼搏精神的共通性)、体育科技(如运动装备中的材料工艺、体育数据分析)、体育组织(如团队协作模式),引导学生思考体育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创造、协作与坚持,这些同样是劳动价值的核心体现。
三、 实践保障与未来展望
要上好这“第一课”,并持续下去,需要:
师资融合: 体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深入理解专业需求。
课程开发: 系统开发融入劳动元素的体育校本课程或活页式教材。
评价创新: 不仅评价运动技能,更关注与职业相关的体能改善、健康习惯养成和劳动精神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也强调了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职业院校体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
结语
职业院校的体育课,不应是基础教育体育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一次深刻的转型与升级。以侯银海老师“技艺精·劳动美”思想为指引,通过“以劳健体”的创新实践,让体育第一课成为激发新生职业认同、投资身体健康、锤炼职业素养的起点。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质,更能让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真正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培养拥有强健体魄、精湛技艺和崇高劳动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职教鲶鱼侯银海:“技艺精·劳动美”视域下职业院校新生“以劳健体”体育第一课创新路径探析
引言:破局职教体育的“断层之困”
当前,职业院校体育教育面临核心矛盾:中小学基础的“普适性体育”技能,难以支撑职业岗位对专项体能、劳动耐力与职业性疾病预防的高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强调“五育并举”,体育作为连接“劳育”与“健体”的枢纽,在职业教育中亟待重构。侯银海提出的“技艺精·劳动美”理念,恰恰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方法论——将劳动的专业性、实践性与体育的健身性、教育性深度融合,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以劳健体”新范式。
一、为何“以劳健体”是职教新生的体育必修课?
1. 职业体能的精准适配需求
制造业新生需强化腰背核心力量(预防机械操作劳损),服务业需提升下肢耐力与姿态稳定性(长时间站立服务)。
研究显示(《中国职业医学》2023),针对性体劳融合训练可降低职业相关肌肉骨骼疾病发生率37%。
2. 劳动精神与体育精神的共生赋能
车间重复操作中的“精益求精”与体育训练的“突破极限”本质相通;
团队协作劳动中的“责任共担”与球类运动的“战术配合”互为映射,共同塑造坚韧、协作、纪律性的职业人格。
3. 破解职教体育“边缘化”困局
将体育嵌入专业劳动场景(如汽修专业的轮胎搬运体能训练),使体育从“孤立课程”升级为“生产力要素”,提升学生参与内驱力。
二、专业课中“以劳健体”的融合路径设计
| 专业大类 | 劳动场景举例 | “以劳健体”融合方案 | 目标效能
| 智能制造类| 机床操作、设备组装 | 增设抗疲劳静态力量训练(模拟持械姿势) | 提升核心稳定性,预防腰椎劳损 |
| 现代服务类 | 酒店前台、餐饮服务 | 设计礼仪姿态+平衡力组合训练(负重托盘) | 增强下肢耐力,优化服务形象 |
| 数字创意类 | 长时间屏幕设计 | 植入颈椎保护操+视觉焦点切换游戏 | 缓解视疲劳,改善体态问题 |
| 健康照护类 | 病患移位、护理操作 | 开发安全搬运技巧+爆发力训练 | 降低职业伤害风险 |
> 案例:某轨道交通学院将地铁检修中的弯腰、攀爬动作提炼为“劳技体操”,在体育课进行标准化训练,使新生岗位适应期缩短50%。
三、体育第一课的“三维进阶”实施策略
1. 认知重构:从“锻炼身体”到“锻造生产力”
开学典礼展示焊接防护姿势与核心力量的关联性,播放优秀校友劳动体态分析视频,建立“体能为职业续航”的认知锚点。
2. 场景再造:构建“类职业劳动生态圈”
在体育场馆模拟餐饮后厨动线(端锅负重折返跑)、电商仓储环境(智能货架攀爬架),让体育器械成为**职业预演工具。
3. 评价革新:劳动效能导向的动态评估
开发“职业体能护照”,记录在模拟工位连续操作30分钟的疲劳指数变化,替代传统百米跑成绩单。
四、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师资融通:建立“双师型体育教练团”,专业课教师提供劳动动作拆解图谱,体育教师设计生物力学优化方案。
数字赋能:运用AR眼镜实时监测操作姿势的关节负荷(如护理专业弯腰角度),生成个性化训练建议。
文化浸润:举办“劳动体能锦标赛”(如叉车司机障碍赛、护士急救负重跑),使“技艺精·劳动美”成为校园精神图腾。
结语:以“体”铸剑,以“劳”砺锋
当汽修扳手的扭矩训练成为深蹲硬核的课程模块,当护理病患的移位操作转化为功能性体能评价标准,职业教育的体育课便超越了传统意义——它成为**职业生命力锻造的熔炉,是“五育并举”方针在职教土壤中最具生命力的实践。侯银海倡导的“技艺精·劳动美”,其深刻性正在于揭示了一条真理:最高阶的体育,是让身体为劳动而生;最深刻的劳动,是让技艺为生命赋能。此谓职教新生体育第一课的终极要义。
> 国务院《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推动体医、体教、体劳融合”的纲领,在此获得微观层面的生动注脚——职业院校的操场,应是未来大国工匠体魄与精神的第一个淬火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