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小得盈满·诗话人生——小满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小得盈满·诗话人生——小满节气文学研学实践课程
适用学段:幼儿园大班至初中(分龄分层实施)
时长:90分钟
地点:校园/研学基地(需有农田模拟区、活动教室,可布置麦穗、苦菜等自然元素)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小满节气文学为灵魂,围绕“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三候特征39,通过“感物候之盈·品诗文之韵·悟未满之慧”三重体验,引导学生赏析诗词散文中“将满未满”的审美意境与知足进取的生命哲学。课程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融入劳动教育、生态教育跨学科主题,深化《养育》中“成长留白”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语文素养导向)
1. 文化传承与理解
o 理解小满“夏熟籽粒初盈未满”的节气内涵69,识记3项习俗(动三车、食苦菜、祈蚕节);
o 背诵2首小满核心诗词,知晓作者及关键词句(欧阳修“最爱垄头麦”、元稹“独秀也何为”)。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o 赏析文学中的小满意象(麦浪、苦菜、夜莺、缫车),感受“盈而未满”的留白美学(如麦穗低垂的谦逊、苦菜回甘的哲思);
o 创作节气短诗或微散文,表达对“小满即安”的生命体悟。
3. 思维发展与提升
o 对比诗人笔下的“小满哲学”(欧阳修的欢欣 vs 元稹的诘问),理解文学情感的多维性;
o 辩证思考“未满与希望”(籽粒灌浆需等待)、“苦与甘”(苦菜滋味喻人生)的成长智慧。
三、课程流程
第一阶段:自主体验·五感识小满(25分钟)
1. 情境导入“盈而未满”(10分钟)
o 触觉/视觉:传递灌浆麦穗(模型)与成熟麦穗,对比“小满未满”与“芒种全满”的形态差异;
o 听觉:播放“夜莺啼绿柳”音频(欧阳修诗境),闭眼想象“皓月醒长空”的夏夜画卷。
2. 名作初探“诗文见小满”(15分钟)
o 诗词区:诵读欧阳修《五绝·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元稹《小满四月中》(“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完成《研学卡1》;
o 散文区:选读冯辉丽《岁时记》节选(“小满即安…多养一枝花”的知足哲学),完成《研学卡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诗文品小满(35分钟)
1. 文学工坊“意象解码”(15分钟)
o 分组抽取“小满意象盲盒”(麦穗、苦菜、缫车模型、水车图、蚕茧):
§ 幼儿园/小学:用分到意象拼贴“小满故事画”(例:麦穗弯腰说:“我还要长大!”);
§ 初中: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如“苦菜”喻苦尽甘来,“缫车”喻辛勤孕育收获),结合诗句谈文化内涵。
2. 民俗剧场“古今对话”(20分钟)
o 分组演绎小满场景:
§ A组《动三车》:用脚踏板模拟“抢水”车水,呼号农谚“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 B组《食苦思甜》:捧苦菜道具模拟凉拌,诵读《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体会苦中回甘的生命滋味;
§ C组《祈蚕缫丝》:用丝线绕茧道具,演绎江浙“祭蚕神”场景,理解“天物敬畏”与劳动智慧。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哲思创小满(30分钟)
1. 自然书写“麦穗的谦逊”(15分钟)
o 制作“小满书签”:
§ 用黄绿渐变纸条粘贴“灌浆麦穗”,象征成长中的生命;
§ 题写自创格言(例:“低头是因心怀丰盈,未满是为盛放未来”)。
2. 薪火传承“人生小满卡”(15分钟)
o 书写“我的小满宣言”:
§ 幼儿园:绘画“我想要的圆满”(如:学会自己系鞋带);
§ 小学:摘抄欧阳修诗句+一句成长目标(如:“像麦穗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
§ 初中:以“未满即美”为题写微散文,探讨留白与成长的关系。
四、课程作业卡
卡类 |
题目示例 |
能力指向 |
研学卡 |
1. 小满三候中“麦秋至”指什么?(麦子初熟) |
知识记忆 |
探究卡 |
1. 对比欧阳修与元稹诗中“麦子”的形象差异(欢欣笑春风 vs
孤独伴苦菜)。 |
文本分析/文化解读 |
拓展卡 |
1. 设计校园“小满装置艺术”:用自然物呈现“盈而未满”(例:半满陶罐插麦穗)。 |
创新应用/文化传承 |
五、反思总结(三维目标达成检核)
·
生命质量:
通过麦穗灌浆的等待与苦菜的回甘,感悟“成长需留白”的真谛,培养对过程的珍视而非结果焦灼。
·
生存能力:
在“动三车”协作与谚语探究中,提升资源协作力(水力调配)与自然适应力(农事顺应天时)。
·
生活状态:
领悟“小满未满,方有可期”的平衡之道,建立进取与知足并存的积极心态。
六、作业答案参考
· 研学卡:1.麦子初熟 2.水车、油车、丝车 3.麦子
· 探究卡:
1. 欧阳修的麦子“迎风笑落红”,拟人化展现丰收在望的喜悦张扬;元稹的麦子与“独秀”苦菜并置,暗喻农人丰歉未卜的隐忧,更具现实厚重感。
2. 实用意义:青黄不接时充饥;养生意义:清热防暑;精神意义:铭记艰辛,珍惜当下甘甜。
3. “安”非停滞,而是不盲目追逐“大满”的豁达,在耕耘中品味细微美好,体现淡泊进取的辩证智慧1。
设计亮点说明
1.
紧扣“未满之美”核心:
从自然现象(麦粒灌浆未熟)到文学意象(低垂麦穗、微苦菜叶),再到生命哲思(成长留白),呼应《养育》中“拒绝过度填满”的教育观。
2. 民俗与文学深度互文:
o “动三车”链接元稹“方伯问蚕丝”的农事关切;
o “食苦菜”对话《诗经》“采苦”的古老歌谣,让劳作智慧成为文学情感的载体。
3.
“人生小满卡”创新实践:
将抽象的“未满哲学”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宣言(书签+成长卡),成为情感与价值观的具象锚点。
4. 分龄实施策略:
活动 |
幼儿园 |
小学 |
初中 |
意象解码 |
麦穗苦菜拼贴画 |
创作“小满农事三行诗” |
分析“苦菜”符号学意义 |
人生小满卡 |
绘画“我的小目标” |
摘抄诗句+成长誓言 |
撰写“未满即美”议论文 |
课程金句:“小满,是麦穗写给阳光的十四行诗——用灌浆的笔墨,在未完成的句点里,预留整个夏天的生长。” —— 呼应杨丰烈老师《养育》中关于生命节律与成长留白的理念
建议配发《小满文学研学手册》(含诗词选编、三候漫画、民俗图解、“我的小满日记”页)。愿这堂课让孩子在麦浪低垂间读懂谦逊的力量,于苦菜回甘时领悟成长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