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课程】清明寻“青”记——探秘节气里的药食同源智慧

【养育课程】清明寻“青”记——探秘节气里的药食同源智慧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为文化背景,聚焦“药食同源”这一古老而实用的中华养生智慧。通过沉浸式体验、合作探究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了解清明习俗(扫墓、踏青、寒食)的同时,深入认识几种具有清明时令特色、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常见植物(如艾草、荠菜、蒲公英嫩芽等),并学习制作一道简单、安全、有效的清明节气养生药膳(青团/艾粄)。课程旨在将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健康生活与动手实践有机融合,培养科学素养与生命关怀。
二、课程目标 (对标新课标科学素养)
1. 科学观念:
o 了解清明节气的时间、气候特点、物候现象(如桐始华、田鼠化鴽、虹始见)及主要习俗。
o 理解“药食同源”的基本概念,知道自然界中某些植物既是食物也是药材。
o 认识2-3种清明时令常见药食同源植物(如艾草、荠菜),了解其基本形态特征、主要功效(如艾草温经散寒、荠菜清热利湿)及安全食用方法。
o 初步理解节气养生(顺应天时)的理念,体会清明时节“生发阳气、柔肝健脾、祛湿避秽”的养生要点。
2. 科学思维:
o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辨别清明药食植物。
o 运用探究方法(观察、记录、简单实验)了解植物特性(如闻气味、看形态)。
o 分析药食同源植物在清明习俗(如青团作为寒食)中的应用,理解其背后的健康逻辑。
3. 探究实践:
o 能安全、有效地参与采集(或在指导下辨认)或观察清明药食植物样本。
o 能按照步骤,在指导下动手参与制作简单的清明养生药膳(青团/艾粄)。
o 能合作完成研学任务卡,记录观察结果和探究过程。
4. 态度责任:
o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气、养生)的兴趣与认同感。
o 增强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保护意识(可持续采集)。
o 树立健康饮食、顺应自然的生活理念。
o 培养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
o 感悟生命与自然的联系,提升生命质量认知。
三、适用学段与地点
· 学段: 幼儿园大班、小学全学段、初中(任务分层设计,见流程与任务卡)
· 地点: 校园(有花园、空地或劳动实践教室最佳)、具备农耕或自然教育条件的研学基地。
· 时长: 90分钟
四、课程流程 (90分钟)
阶段 |
时间 |
活动内容与形式 |
分层设计要点 (幼/小/初) |
一、情境导入:清明印象 (10分钟) |
10 min |
1. 感知清明: 播放短片/图片展示清明习俗(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及自然景象(春雨、新绿、花开)。 |
幼:侧重画面感知,趣味提问。 |
二、自主体验:寻“青”识草 (20分钟) |
20 min |
1. 分发“寻青图鉴”: 提供印有艾草、荠菜等2-3种清明常见药食植物的图片、简单特征(叶形、气味)及功效关键词卡片。 |
幼:教师带领观察实物或大幅图片,重在感官体验(看、闻、摸),简化图鉴。 |
三、合作探究:解密“药食同源” (25分钟) |
25 min |
1.“草药”还是“野菜”? 分组讨论:手中的植物(如艾草)为什么既是药又是食?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教师引导归纳“药食同源”概念)。 |
幼:教师演示,重在感知气味变化,知道艾草可以做香香的食物。 |
四、实践拓展:巧手制“青”膳 (30分钟) |
30 min |
1. 秘方揭秘: 介绍简化版青团/艾粄制作所需材料(安全处理好的艾草泥/艾草粉、糯米粉、豆沙/芝麻馅等)及工具。 |
幼: 以体验造型和气味为主,重在参与感。 |
五、反思总结:收获与展望 (5分钟) |
5 min |
1. 分享收获: 邀请学生用一句话分享今天的最大收获(关于清明、植物、养生、动手)。 |
幼/小:侧重情感体验和知识点的回顾(如“我认识了艾草”,“青团香香的”)。 |
五、课程作业 (任务卡)
研学卡 (聚焦观察与体验)
1. (幼/小低) 我找到的“青”草叫什么名字?把它画下来或圈出来(提供图片选项)。
2. (小中/高/初) 描述你找到的 [植物名称,如艾草] 的:叶子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感觉?闻起来什么气味?(填空/简答)
3. (小高/初)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清明节用这种植物?(选择:A. 好看 B. 好吃 C. 对身体好 D. 避邪) (可多选,鼓励写简单理由)
探究卡 (聚焦思考与理解)
1. “药食同源”是什么意思? (幼:可以吃也可以治病的东西;小:既是食物又有药用价值的东西;初: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无绝对界限,正确食用可养生防病)
2. (小/初) 艾草闻起来有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可能有什么作用?(提示:想想清明时节的气候和我们今天讨论的养生要点)(答:驱虫、避秽、醒神、散寒湿等,合理即可)
3. (初) 从“顺应天时”的角度,简要分析清明时节食用艾草等温性、祛湿植物的合理性?(答:清明时节多雨潮湿,冷暖不定,易感寒湿。艾草性温,能散寒除湿,正好帮助身体适应环境,提升正气。)
拓展卡 (聚焦应用与延伸)
1. 除了青团,你还知道或想到哪些用今天认识的“青”草(艾草/荠菜)做成的食物或用途? (幼:艾草香包;小:艾草煮鸡蛋、荠菜饺子;初:艾灸、荠菜药用(如止血)等)
2. 回家后,你能和家人分享一个今天学到的清明养生小知识或小秘方吗?打算分享什么? (开放题,如:认识艾草、清明吃青团养生、用艾草泡脚等)
3.
(小高/初) 设计一句简单的“清明养生小口诀”(包含节气特点和养生建议)。
示例: “清明雨纷纷,祛湿避寒勤。青团艾草香,柔肝脾胃康。” 或 “踏青寻春意,寒食有智慧。温胃兼祛湿,身心皆明媚。”
六、反思总结要点 (教师引导方向)
· 生命质量:
o 认识到自然界的植物蕴藏着滋养生命的能量(药食同源)。
o 理解顺应节气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对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o 感受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处之道。
· 生存能力:
o 学习辨识身边的可利用资源(药食植物),拓展了生活知识库。
o 掌握了一项制作传统节气食品的实用技能。
o 提升了观察自然、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生活状态:
o 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气、养生)的认同与兴趣。
o 培养了健康饮食、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o 体验了合作劳动的乐趣,增进了同伴交流。
o 将节气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提升生活情趣与文化自信。
七、作业答案 (参考要点)
· 研学卡:
1.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如:艾草)。
2. (描述需具体,如:叶子像羽毛,背面有白色绒毛,摸起来有点毛茸茸,闻起来有特殊的清香气/药香)。
3. C (对身体好) 和 D (避邪 - 古人观念)。理由如:艾草可以祛湿散寒,帮助身体适应清明气候;它的特殊气味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秽。
· 探究卡:
1. 见上面探究卡1答案。
2. 特殊香味可能的作用:驱赶蚊虫(防叮咬)、去除环境中的污秽之气(避秽)、提神醒脑(醒神)、帮助驱散体内的寒气湿气(散寒湿)。
3. 见上面探究卡3答案。
· 拓展卡:
1. (开放,答案见上面拓展卡1示例)。
2. (开放,鼓励真实分享)。
3. (开放,鼓励创作,包含“清明”、“气候特点(如雨/湿)”、“养生行动(如祛湿/吃青/护肝脾)”等元素即可)。
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
1. 安全第一:
o 植物辨识: 确保带领学生辨识的植物100%安全无毒,明确告知不可随意采摘、品尝未知植物。最好使用提前确认、处理好的样本或划定安全区域。
o 实践操作: 制作环节务必严格管理刀具、加热设备(必须由成人操作)、热水等。强调卫生(洗手、清洁操作台)。清楚了解所有参与学生的食物过敏史(如麸质、豆类等),准备替代方案。
o 场地安全: 户外活动注意防滑、防虫蚁、防晒/防雨。活动范围明确,有足够成人监护。
2. 材料准备:
o 提前准备好清晰的植物图鉴卡片、实物样本(新鲜或干燥处理好的艾草、荠菜等)。
o 青团制作材料:安全卫生的预拌粉(简化流程)、处理好的艾草泥/艾草粉、馅料(豆沙、芝麻等)、一次性手套、模具、垫纸等。幼儿园可准备绿色安全黏土。
o 任务卡、笔。
o (可选)多媒体设备、艾草煮水小实验用具、放大镜。
3. 分层指导:
o 教师和辅导员需清晰了解各学段任务卡的差异和目标,给予相应引导和支持。对幼儿多采用游戏化、感官体验方式;对初中生可引入更深层的原理探讨。
4. 文化浸润:
o 在各个环节自然融入清明文化元素(故事、诗词片段如杜牧《清明》、习俗由来),避免生硬说教。
5. 时间把控: 90分钟时间紧凑,各环节需严格控制,重点放在“寻青识草”“探究讨论”和“动手实践”环节。总结可精炼。
6. 成果延伸:
o 鼓励学生将制作的青团(或照片)、任务卡、学到的养生小口诀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o 可在教室/校园展示学生作品(画作、任务卡、活动照片)。
7.
师资准备: 教师/辅导员需提前了解清明节气文化、药食同源基本知识(特别是艾草、荠菜)、青团制作流程及安全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