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平原的漳河之畔,汤阴县宜沟镇作为千年邺南首镇,不仅承载着商贸繁荣的厚重历史,更以一杯醇香绵长的“双头黄酒”镌刻着世代相传的味觉记忆。这种被誉为“邺南黄玉浆”的传统佳酿,既是宜沟人舌尖上的乡愁,也是中原酒文化中一抹独特的亮色。
一、双头黄酒:南北交融的农耕文明结晶
1. 原料双生,名出有因
双头黄酒得名于其独特配方:以北方小米与稷米为双主料,二者并重,不分主次。原料经本地泉水浸泡、蒸熟、发酵,自然形成棕黄色酒体,故称“双头黄”。
2. 古法工艺的活化石
-红冰糖调色之谜:清咸丰年间,杂货店火灾中烧焦的冰糖意外融入酒中,造就琥珀色泽,此技法延续至。
麦秸泥封缸:酒醅装入陶坛后,以传统麦秸泥密封百日,赋予酒体醇厚甘香。
二、历史长河中的高光时刻
1. 帝王题诗的御宴珍品
1901年光绪帝返京途经宜沟,饮此酒后挥毫盛赞:
“邺南黄玉浆,色鲜味美香,佳酒酿独特,朕口尝无双。”
同期诞生的“龙须面”“粉浆饭”由此成为当地宴席标配。
2. 外交场合的文明使者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国宴间特向周总理追问双头黄酒近况:“它常使我魂牵梦萦”,在总理亲自督办下,汤阴县双头黄酒厂于1974年重建,传统工艺重焕新生。
三、集体记忆的现代传承**
1. 舌尖上的乡愁符号
双头黄酒饮用方式独特——毋须加热或添加作料,开坛即饮,成为汤阴人年节祭祀、婚宴寿庆的情感载体。其“香而不腻,甘醇提神”的风味,被写入《河南特产志》。
2. 产业复兴的文化实践
政策赋能:2022年宜沟镇政府收回商标权,通过厂房支持、手续简化等举措推动复产。
- 文旅融合:引资数亿元打造“双头黄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综合体”,手工酿造区向游客开放
四、黄玉浆中的文明启示
双头黄酒承载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汤阴作为联合国千年古县的文化韧性:
-地理基因:汤阴地处晋冀鲁豫四省辐射区,独特区位孕育了兼容并蓄的酿造智慧。
技艺生命力:第五代传承人田保忠坚守古法,同时引入白酒生产线,实现“非遗活化”。
结语:从邺南黄玉浆到外交国礼,从光绪诗笺到百姓餐桌,这坛穿越三百年的琥珀琼浆,终在新时代淬炼成汤阴的液态史诗——“醉美”的不仅是舌尖,更是刻进骨髓的集体乡愁。
参考资料:河南省双头黄酒业有限公司口述史、汤阴县志档案、中日建交文献
邺南黄玉浆“醉美汤阴人集体记忆”:汤阴县宜沟镇“双头黄酒”
在豫北平原的漳河之畔,汤阴县宜沟镇作为千年邺南首镇,不仅承载着商贸繁荣的厚重历史,更以一杯醇香绵长的“双头黄酒”镌刻着世代相传的味觉记忆。这种被誉为“邺南黄玉浆”的传统佳酿,既是宜沟人舌尖上的乡愁,也是中原酒文化中一抹独特的亮色。
一、千年古法酿就“黄玉浆”
双头黄酒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据《汤阴县志》记载,宜沟镇郭老俊创立的酿酒作坊以小米、稷米为主料,辅以古井泉水与独特配方,酿出的酒色泽橙红透亮,口感醇浓绵长,酒精度介于18至25度之间,男女老少皆宜。其名“双头黄”源于小米与稷米并重的原料配比,二者均衡互补,赋予酒体独特的复合香气。更令人称奇的是,酿酒过程中加入的烧糊冰糖,意外成就了酒色的琥珀光华与香气的层次感,这一工艺沿用至今,成为双头黄酒的灵魂所在。
二、帝王青睐与民间烟火
双头黄酒的魅力不仅在于风味,更因其承载的历史故事。清光绪年间,光绪帝避难西安途中驻跸宜沟,品饮此酒后赞不绝口,即兴赋诗“邺南黄玉浆,色宝味美香;佳酒酿独特,朕口尝无双”,并带走数坛作为御用。这段传说为双头黄酒增添了皇家色彩,也使其成为地方文化符号。然而,战乱与动荡曾令这一名酒停产,直至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宴会上提及,才推动宜沟黄酒厂于1974年重建,让古法技艺重获新生。
三、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图腾
对宜沟人而言,双头黄酒早已超越饮品本身,成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每逢婚嫁宴席,“九个碟子十大碗”中必见其身影,象征“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酒司令”规则、猜拳行令的喧闹声,无不传递着乡土社会的淳朴人情。而周总理关怀复产、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特意询问等往事,更让双头黄酒成为连接家国情怀的纽带。2023年,双头黄酒入选汤阴“十大传统名吃”,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地域文化标志的地位。
四、老字号的创新与新生
步入现代,河南省双头黄酒业有限公司传承古法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实现规模化生产。企业保留稷米发酵、麦秸泥封坛等传统工艺,同时引入标准化检测,年产能达黄酒200吨、白酒300吨,产品远销十余省份并屡获“河南老字号”“河南省优质产品”等荣誉。在保留“液体蛋糕”般丰富氨基酸含量的同时,双头黄酒开发出低度健康酒款,既契合现代消费趋势,也让古老技艺焕发活力。
结语从清代商贾云集的宜沟镇到如今乡村振兴的邺南首镇,双头黄酒始终是宜沟人集体记忆的鲜活注脚。它承载着帝王青睐的传奇、市井烟火的温情,更见证了一代代匠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当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荡漾,饮下的不仅是醇香,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文化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