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平原的汤阴县宜沟镇,一碗热气腾腾的空心挂面,承载着九百年的匠心传承与时代记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麦麸”换面的质朴交易,到如今指尖轻点“网购”非遗美食的便捷,变的是时代浪潮,不变的是那碗面中流淌的乡愁与坚守。
麦麸换面:物资匮乏年代的“奢侈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汤阴农村的生活逐渐改善,但面粉仍是稀缺资源。彼时,家家户户从面粉厂取面时,总会附赠约15%的“麦麸”——这种小麦磨粉后的副产品,成为饲养家禽的优质饲料。然而,在宜沟古镇,一些手艺人却发现了它的另一重价值:用麦麸换取当地特有的空心挂面。 这种空心挂面,当地人称之为“思乡面”“得胜面”,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因面条中空、口感筋道、久煮不烂而闻名。彼时,手工制作空心挂面是宜沟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匠人们以面粉为骨、技艺为魂,将农耕时代的智慧凝结于一根细面之中。麦麸换面的交易虽小,却成为连接城乡、传递美味的纽带,也见证了传统手艺与市井生活的共生共荣。
古法匠心:一碗面的九秩坚守 刘氏空心挂面的制作,是一门近乎偏执的技艺。从选麦、磨面、和面、醒面,到开条、搓条、盘条、上杆,再到拉吊、晾晒,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准拿捏。尤以“拉吊”最为考验功力:面团在匠人手中如银蛇般舞动,经数次拉伸、折叠,最终形成中空如管的细面,薄如蝉翼却柔韧耐煮。这种工艺历经九百年传承,至今仍遵循古法,拒绝机械化生产。
刘氏匠人亦将“守正”视为根本。他们坚信,只有用本地小麦、山泉水与古法工艺,才能成就空心挂面独特的麦香与口感。这种坚守,让空心面从灶台边的家常味道,升华为非遗名录中的文化符号。
时代之变:从市井烟火到云端飘香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宜沟镇工业化的兴起,空心挂面曾一度隐于市井。彼时,工人结束“三班倒”的辛劳后,常以八毛钱一碗的朝鲜面犒劳身心,面摊的灯火与骨汤香气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今,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刘氏空心面搭上电商快车,从宜沟古镇走向全国。消费者轻点手机,便能品尝到这份跨越时空的“非遗味道”,昔日“麦麸换面”的质朴场景,化作屏幕上跳动的订单与物流单号。 变的是销售方式,不变的是匠心与风味。如今的刘氏空心面作坊中,白发匠人与年轻学徒并肩劳作,古法工艺与现代标准交融共生。他们深知,非遗传承并非固守旧制,而是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老味道要活在当下,就得跟着时代一起往前跑。”
一碗面的乡愁与未来 从麦麸换面的年代,到网购非遗的今天,汤阴刘氏空心挂面始终是宜沟古镇的文化图腾。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见证着产业变迁的轨迹,更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赤诚之心。当我们在喧嚣时代中品尝这碗面时,舌尖跃动的不只是麦香,更是一曲穿越九百年的匠心长歌。
(本文素材源自汤阴县非遗保护中心及地方志记载)
——匠心赓续九百年,非遗传承谱新篇
一、一把麦麸换一把乡愁
上世纪八十年代,豫北汤阴刚刚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乡亲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余粮”,却依旧精打细算——去村头面粉厂磨面,总会被扣下约莫一成半的麦麸。大多数人家把金黄蓬松的麦麸倒进猪槽、鸡盆;可也有孩子踮着脚,抱着布袋,沿着卫河大堤一路向北,走七八里土路到邺南首镇,只为换一把“空心面”。
“一斤麸,一两面,换的是嘴馋,也是念想。”当年的孩子、如今的刘氏空心面掌门人回忆。那时,镇上刘氏的作坊门口总排着长队,老师傅把抻好的面搭在榆木架子上,风一吹,根根面丝中间鼓起透亮的小孔,像会呼吸。老人说,空心面入口绵、回口甜,是“思乡面”;谁家孩子考学、当兵,临走前吃一碗,叫“得胜面”。
二、九百年匠心,抻出一根“会呼吸的面”
邺南首镇做面,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绍圣年间。黄河改道,泥沙沉积,汤阴小麦筋道香甜,和尚桥畔的刘氏始祖便以“面心留空”为绝技:和面加盐水,三揉三醒;开条用“羊肚”布袋扑粉,条要醒到微微起泡;上架自然抻拉,借空气贯入,面心自成孔洞。
空心面须经十八道手、二十四小时、十二般阴晴火候,差一丝一厘,孔洞便塌陷。刘家祖训:“火中求空,空中求净,净里求诚。”900 年来,无论兵燹水患,刘家人始终守着两口老灶、一架老榆木架子,把日子抻成一根根细若发、中通外直的面丝。
三、从麦麸到鼠标,老手艺遇上新时代
2020 年,疫情突袭,镇口封路,千年古镇第一次空场。刘氏手工空心把面架搬进直播间,对着手机镜头“抻、抖、甩”,一根面拉两米不断#冲上热搜。一晚订单近万斤,远嫁新疆的汤阴姑娘在弹幕里刷屏:“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如今,刘氏手工空心面与京东、阿里共建“非遗工坊云仓”,48 小时可从汤阴直抵北上广深;村里 70 多位老把式成了“云师傅”,线上带徒弟,线下做体验。过去换面的孩子,现在成了屏幕那端的“云掌柜”。
四、让乡愁继续呼吸
刘氏手工空心面把祖训刻进新的品牌宣言——“火中求空,云中守艺”。老作坊的榆木架子依旧吱呀作响,只是旁边多了一排排智能晾面舱;晒面场依旧飘着麦香,抬头却多了无人机巡检。
“味道没变,变的是世界。”
麦麸不再换面,却换来更大的天地——一根小小空心面,让九百年汤阴味道穿越麦浪与光纤,抵达每一个想家的夜晚。
当最后一缕麦香随晚风掠过卫河大堤,邺南首镇的灯火次第亮起。老灶里的火苗依旧跳跃,像900 年前一样,把匠心与乡愁,抻得悠长、透亮、会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