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之父,毕生以“教育救国”为使命,倡导“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出“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核心教育目标,强调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一、知识求真:扎根实践的教育理念
黄炎培认为,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他早年考察欧美教育时发现,西方职业教育注重“学用结合”,而中国教育却存在“所学非所用”的弊端。为此,他提出“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当以实用为归宿”,强调知识需服务于社会生产与民生需求。1917年,他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校训,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践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黄炎培推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原则。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需半日上课、半日实习,课程涵盖铁工、木工、珐琅等实用学科,并附设实习工厂,要求学生亲手制作产品。这种“教室即工场”的模式,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精通实操技能,为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技能求精:职业教育的社会使命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视为解决国家生计问题的根本途径。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既要解决个人谋生问题,也要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此,他倡导职业教育需“社会化”与“科学化”:
社会化: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需紧跟社会需求,如中华职业学校根据上海工商业发展需求开设铁工、商科等专业,并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人才。
科学化:引入职业调查、心理测验等科学方法,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实际需要。例如,中华职校通过分析海关贸易数据调整专业方向,培养适应外贸需求的珐琅工艺人才。
黄炎培还强调“技能为重”的价值观。他拒绝将职业教育视为“吃饭教育”,而是将其视为“为群服务”的崇高事业,要求学生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技能学习,做到“铁的纪律、金的人格”。
三、人格求全: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培养“健全人格”。他提出“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准则:“敬业”即热爱职业、尽职尽责,“乐群”则强调团队协作与社会担当。中华职业学校通过《学生品德标准》规范学生行为,涵盖责任心、劳动习惯、合作精神等15项指标,并设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黄炎培本人更是以身作则,践行“人格完整”的理念。他一生清贫,拒绝高官厚禄,将积蓄用于教育事业;在抗战期间,他带领中华职教社师生投身救亡图存,组织募捐、支援前线,彰显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常以“责在人先,利居众后”勉励学生,强调职业教育者应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四、匠心传承:职业教育的历史意义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他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平民教育”,为底层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通道。中华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中,不乏张闻天、华罗庚等杰出人才,他们以“手脑并用”的精神投身国家建设,践行了“技能成才”的理念。
时至今日,黄炎培的“知行相济”思想仍具现实意义。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职业教育需继续弘扬“匠心精神”,既注重技能精熟,又强调人格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正如黄炎培所言:“职业教育是使人类生活美满、社会进化的唯一方法。”
结语
黄炎培以“教育救国”为志业,以“知行合一”为方法,以“德技并修”为目标,为中国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扎根实践、服务社会的道路。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要授人以技,更要立人以德,让知识与技能在人格的完善中焕发光彩。
(注:本文内容综合自黄炎培生平史料及职业教育研究文献,详见。)
黄炎培:百年巨匠,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知行相济,匠心铺就技能成才路
引言:以“三要”铸就职业教育的灵魂
黄炎培(1878—1965)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提出“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三大育人纲领,将职业教育从“谋生之术”升华为“立国之本”。他强调教育需贯穿“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为技能人才铺设了一条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发展之路
[2](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3](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
一、知识要切实:破除虚浮,扎根实践
1. 批判碎片化学习,倡导系统化真知
黄炎培观察到当时青年陷入“快餐式知识”的陷阱,主张回归“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引自苏轼)的治学传统。他认为知识须扎根实际需求,如其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1913年)中指出:“教育如治病,读方书需寻病源”
[3](
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
2. 构建“职业陶冶—终身学习”的贯通体系
他提出职业教育应覆盖全生涯:
启蒙阶段(小学):通过校园文化浸润职业意识(如诗词长廊、艺术实践);
定向阶段(中学):结合社会调查设置专业课程;
深化阶段(职校/高校):以“双师型”教学联通课堂与产业
[2](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3](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
二、技能要精熟:匠心淬炼,知行相济
1. 实践为技能之魂
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首创“做学合一”模式。例如:
- 机械科学生需亲手操作车床;
- 商科生需参与账目实训,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王阳明语)融入教学
[1](
https://www.cnyz.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8796366586172317)[3](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
2. 社会化办学激活技能生态
- 精准对接需求:依据区域产业设置专业(如浦东电气公司培养电工);
- 多元协同育人:联合企业开设实习基地,确保技能“精熟”而非“空泛”
[2](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3](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
三、人格要完整:以德铸魂,仁爱笃行
1. 职业伦理的根基:敬业乐群
黄炎培将职业道德凝练为“敬业乐群”校训,强调:
- “对群服务”:职业技能需服务于社会进步;
- “人格陶铸”:艺术体育教育中渗透“以文化人,以德铸魂”的师范精神
[1](
https://www.cnyz.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8796366586172317)[2](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
2. 从“谋生”到“创造”的价值升华
他批判功利化职业观(79.8%青年择业优先考虑收入),主张职业需兼具“生活供给、人生乐趣、社会责任”三重意义,推动中国从“制造”走向“创造”
[2](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
四、当代启示:黄炎培思想的现代回响
1. 破解职教困境的钥匙
- 打破“唯学历”偏见:重树“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的全民共识;
- 强化国家主导投入:弥补职教资源短板,培育“既会说又会做”的双师队伍[2](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
2.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教新使命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黄炎培倡导的“人格完整”更具前瞻性——技能人才需兼具:
- 适应性学习力(应对产业升级);
- 人文关怀力**(如医护、教育者的仁爱之心)
[1](
https://www.cnyz.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8796366586172317)[2](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
结语:匠心薪火,照亮技能强国之路
黄炎培的思想体系,是一座跨越百年的教育灯塔。他以“知行相济”为方法论,以“三要”为育人坐标,赋予职业教育厚重的文化根基与澎湃的创新动能。在“中国创造”的浪潮中,重拾黄炎培精神,便是为技能人才铺就一条兼有“匠艺之精”与“仁德之美”的成才之路
[1](
https://www.cnyz.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8796366586172317)[2](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3](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
> (本文核心论点基于黄炎培著作、中华职教社史料及当代职教实践,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阅
[2](
https://www.pincai.com/article/1878640.htm)黄炎培思想研究专论及[3](https://bkso.baidu.com/item/%E9%BB%84%E7%82%8E%E5%9F%B9/2769)生平年谱。)